亚临床酮病对奶牛产后子宫恢复状况和血液白细胞的影响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luoyanyu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胎次、年龄、产奶量、分娩日期分别筛选出亚临床酮病奶牛、非酮病奶牛各22头作为试验组、对照组奶牛;于分娩后第15天,使用兽用B型超声诊断仪对试验奶牛进行子宫颈、子宫角直径的测量,并采集血样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于分娩后第40天,对试验奶牛进行子宫颈黏液采样、涂片、染色,镜检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分娩后15d试验组奶牛的子宫颈直径要显著增大(P〈0.05),白细胞总数(WBC)、淋巴细胞数量(LYM)和中性粒细胞数量(NEU)显著降低(P〈0.05)。分娩后40d时,试验组奶牛子宫
其他文献
为了检验棕榈垫是否能够成为苔藓立体绿化的载体,并且筛选出在此载体上能够生长的顶蒴藓类植物,本文将16种顶蒴藓类配子体碎片撒播于表面有薄层蛭石-泥炭土的棕榈垫上,4个月后,双色真藓(Bryum bicolor)、细叶莲叶藓(Rosulabryum capillare)、剑叶扭口藓(Barbula rufidula)、东亚砂藓(Racomitrum japonicum)和缺齿小石藓(Weissia e
以路径结构理论为基础,建立基于道路线型、路网密度、路网类型差异的典型路网模型,分析其路径结构特征,并联系街道景观特征进行解读。将路径结构特征值与景观特征的对应关系
试验旨在研究微生物源性抗氧化剂对夏季奶牛生产性能和生理指标的影响。选择年龄、胎次、泌乳期、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36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18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