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山上的记忆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as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留山是滇西北永胜县境内的一座山。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他留山上充满悲凉色彩而气势磅礴的墓地和古城堡遗址,听说过他留人独特的串“青春棚”“过七关”的婚姻习惯。前不久,我和专门研究他留人的朋友去了一次他留山,在那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徘徊五尺道
  踩着清晨的露珠,在他留山的西南部,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远远地看到一条陈旧的石板路,残破,充满了沧桑。朋友指着那条路说,这一条古老的石板路穿过他留山,这就是五尺道,自秦汉以来,它见证着茶马古道的历史。五尺道分为两支,一支向南,从一个叫做永济桥的地方,经大理通保山去缅甸,另一支向西,由丽江过中甸往西藏达印度。
  在他留城堡的东面,我们走到一座石崖下,沐浴着顺坡上的清风,仰起头看到明末清初北胜土知州高斗光在他曾经栖息过的地方清逸地写着的“栖云洞”,因为字体是草书,被当地人误认为“梅云洞”,并且一叫就是数百年。在洞中,清朝时期权倾滇西北的土司高斗光写下的对联“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的禅意,让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引得凡是到过他留山并且有幸一睹的顿生感慨,对“引真龙到此”的狂书产生了许多想象。这一切都是五尺道留给我们的东西,随着茶马古道上的驼铃声起落,因为五尺道的辉煌而辉煌,因为五尺道的没落而没落,与他留山的兴衰密切相关。
  走在他留山零零星星的村落中,五尺道就从他留人的屋檐下经过。站在青灰色的屋檐下,我们几个人一时之间都沉默了,彼此都在沉思。我看到从身边走过的村里人,不由得想: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地生活着,在时间的片断中,生活平静地流过他们的额头。这世代留守在他留山上的人,在这座山上悲欢离合,在这座山上喜怒哀乐,在这座山上生老病死,在这座山上失意蹉跎,来往他留山的人在他们眼中,似乎都与他们无关。
  这也是一种生存的境界。
  天色渐晚,一轮夕阳向着山顶泊落,他留山渐渐安静下来,只有耕作的村人、静穆的屋群、隐匿的飞鸟、正在山坡上吃草的马匹和四处弥漫的炊烟。所有的纷争、所有的角斗,都被抛在山外的路途中了,进入他留山的人,都用善良面对他们的善良,用真诚面对他们的真诚,用宁静面对他们的宁静。没落的五尺道上,历史把它的另一面展示给了我们,通过认识历史的隐藏,许多到过他留山的人,都在他留山中悟出了人生真正的禅意。
  他留山的灵魂
  兰绍龙是他留人的杰出人物,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这次,我们一群人在那个名叫双河的地方游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走进了兰绍龙的家。
  房里已经站满了人,屋里的火炕上坐着和家修老部长,与他一起坐在炕上的是另外一个当地的他留人,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因为人多,我就没有进去,在外面的廊檐下找了一个草墩,坐下来歇脚。
  突然,一个声音从屋里传出来,就像一股清流从我的耳畔淌过。我被这美好的音乐给震住了,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挤进屋里,重新审视奏乐的人。
  坐在炕上的,是一位五十来岁的他留人,褐色的脸庞,低着头,很专注地拨弄着手里的乐器。他手里拿着一件很小的乐器,显然,那是三弦的一种,旁边的人介绍说,那是小三弦。他那满是碎碎的裂缝的手指,在那细细的弦上出乎意料地滑动着,他留人常年不熄的火在炕上燃烧着,照在他的脸上,告诉我那是一个曾经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极为普通的他留汉子,能用自己的手指,通过自己的心灵,对山上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滴泉水、甚至是每一粒沙子的情感,以音乐的方式,从他的小三弦、葫芦笙、口弦中表现出来。在他的乐器里,我分明看见了篝火,看见了舞蹈,看见了山精,看见了爱情,看见了婚姻,也看见了飞鸟和牛羊在山林间留下的痕迹。
  听说,就是我们眼前这位名叫兰绍龙的老人,十三岁时在山里挖了一棵红栗树,自己制成了现在为我们演奏着的小三弦,开始了他的恋爱,伴随着他翻山越岭穿村过寨去串“青春棚”,成家以后,又伴随着他在田间地头耕耘生活,以后的几十年里,他就拿着这只小三弦,从村里演奏到村外,从村外演奏到县城,从县城演奏到了丽江慕名而来的外国人面前。
  这不知名的音乐,正是他留山灵性与灵魂的化身,也许,刚到他留山的人,一下子走进他留人数以万计的坟山,再看看山坡上寂寥的村落,就会对他留山发出感叹,觉得这是一座正在没落的山。但是,只要是有幸听到这清远的音乐的人,一定会被它那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与热爱的情愫所感染。
  夜色里的蜜语
  但凡到过永胜县他留山的人,肯定都想见识一下他留人奇異的串“青春棚”的婚俗。根据他留人的婚姻习惯,他留少女十四岁成年以后,举行过成年仪式,她将住进父母专门为她所设的“青春棚”里,单独居住。在这里,她要先后单独与七个不同的小伙子连续睡上七个晚上,他留人认为,如果只有一个晚上有小伙子来,就像独木桥一样难过去,如果只有两个晚上有小伙子来,则会像一根筷子一样用完之后就很难再有机会在一起了,如果只有三个晚上有小伙子来,就像锅庄石一样不稳当,如果只有四个晚上有小伙子来,就像织布架子的四只脚一样摇摇晃晃,如果只有五个晚上有小伙子来,就像葫芦笙的五个孔一样各吹各的调,如果只有六个晚上有小伙子来,就像纺车一样转来转去,如果七个晚上都有小伙子来,就像用七根木头搭成的秋千一样荡来荡去。在这七个晚上,每过去一个晚上,他留人就叫过一“关”,七个晚上就算是过了七“关”,小伙子也一样,必须连续七个晚上到七个不同的姑娘的“青春棚”里去过夜。在他留山,只要是过了青春期的青年人,都要过了七关,才有谈婚论嫁的资格。因为过七关,他留山多了许多美满的婚姻,“青春棚”为他留山增添了神奇和美丽,越来越为外面的世界所称奇,让世人对他留山充满了向往。
  我们去串青春棚的时候,夜色正浓,四周的群山宁静得像一个正在沉睡的梦,我们的神情却渐渐地兴奋起来了。
  我和几个他留小伙子打着手电筒走在漆黑一片的山路上,天上只有几颗没有被云遮住的星星诡秘地看着我们,四周的山上,也有手电筒的光三五成群地闪烁在山腰上。走了大约二十分钟,我们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面停了下来。路从东向西缓缓地呈坡状下降,在靠路边的一道大门口,小伙子们停了下来。看来,这户人家肯定有女初长成!三个小伙子每人点燃一支烟,到大门边去推了推,门扉被主人从里面给插了门栓,小伙子们商量了一阵,其中一个从地上捡起一块小石头,在大门旁边一间耳房背后的墙洞上轻轻地很有节奏地敲了几下。
  原来,他留少女的闺房就在旁边!门吱呀地响了一声,开了一条仅能让一个人进去的缝隙,我们还没有看清楚姑娘的容貌,三个他留小伙子便一个紧跟一个地进去了,有些激动的我跟着他们也溜了进去。
  他留少女把小伙子引到她的房间里坐下来,可能是因为人太多了,她略微显得有些拘束,小伙子们便用他留话跟她轻声地谈着,微黑的脸上写满了热望。慢慢的,姑娘的脸上有了一些笑容,小伙子们说话的声音也渐渐地大了一些,显得有点激动。过了一会儿,其中两个小伙子说了句什么后就出来了,屋里只留下一个他留小伙子。
  两人坐在床沿上,一时间,谁也没有说话,彼此的目光碰了一下又移开了。然后双方又不由自主地将目光碰一碰,姑娘开始害羞起来,低了头,看着自己的膝盖,不做声。最后还是小伙子有一句没一句地找话题,庄稼、收获、羊群、山泉以及山外不断变幻的世界,在他们的言语中用缤纷的色彩打破了这沉静的气氛,姑娘偶尔偷偷地看一眼小伙子,又迅速地低下头来,羞涩地跟他说话。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两人的目光水一样温柔地覆盖了彼此的全身。小伙子从衣袋里拿出一块手表,拉过姑娘的手,轻轻地给她戴上了,姑娘便拿出她亲手用火草织就的腰带,递给他。小伙子接了腰带,藏进裤袋里,显得很惬意。
  夜色更浓了,姑娘站起身来,关上了门,拉熄了灯,她的屋子里便在一片漆黑中安静下来。
  目睹青春棚后,我们各自回去歇息了。可是深夜辗转难眠,于是我轻轻地爬起来,推开大门,想出去看看。只是天上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只能模糊地看见远山的轮廓,雨后的空气带来不远处的林涛声和松油的清香,偶尔,也有一两只萤火虫无声地飞过,让人铭记这里是我曾经向往着的他留山。
  编辑:刘亚荣
其他文献
对金银花最初的印象,是与菊花、桔皮混在一起的各色消暑凉茶里,或是藏在中药柜某个小格子里的细长黄色花梗。听闻有消暑、祛火、利咽之功效。干制的金银花,微黄、细长,呈筒状,勉强与“金”字还搭得上点关系,那“银”便不知从何说起。况且,这花儿看起来着实有些寒碜,我想,大多数人同我一样,只把它当药材而非花朵。  又读到金银花是在某篇小说里,作者对金银花有很细致的描写:金银花舒展地浮在水面上,白金相间,灯下看着
期刊
我出生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响堂山脚下。  今天,响堂山上的石雕艺术有“东方之古希腊”一说。  我骄傲。  我们响堂山石窟的响不是吹的,最初开凿于北齐,以后,各朝均有增凿。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尚有石窟16窟,雕像4000多尊。其石雕在艺术和文化上的独特性与原创性,是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诸多大石窟无法取代的。因此,1961年,响堂山石窟与诸大石窟一起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期刊
本文依据法国学者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的摄影理论,指出摄影(作为图像)进入平面广告(非多媒体广告)的三种途径,设想一种理想的广告制作模式,为商业摄影师和广告设计师的
公元1958年9月1日,国家发出公报,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是年10月,不满17岁的父亲背井离乡,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建设大军开赴邯郸,走进峰峰……  机缘巧合,抑或天意,60年后的今天,我随中国百名作家采风团走进峰峰,走进曾经抛洒过父亲的汗水,留下过父亲足迹的这片土地,去寻找属于父亲的那座“峰”。  因了“矿区”二字,更因了父亲多年前模糊讲述挖矿、挑矿的艰辛,印象中的峰峰应该
期刊
在我们这儿的村子,正月里的响声总是此起彼伏,放炮竹和敲鼓成为许多人的最爱。而我一向偏好看大鼓,它热烈如火、振奋精神。初四,《店尚村志》主编杨中义先生从北京赶回老家,邀我去看对鼓,吸引得我们一行民俗爱好者闻声相聚。  一条有丈多宽的古老街道,悬挂在街道上的彩旗飘飘,街道东西两头各一个擂台,相距有200米。这就是店尚敲鼓的特点,两个鼓会在擂台上对着敲,叫对鼓。我们一去,见在街中间位置,围了几百号人,听
期刊
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件“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立即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这块位于冀中平原腹地的土地,就汇聚了两个王朝关切的目光,承载着两种文明或明或暗的交锋博弈,在政治、军事、经济的全方位角逐中,构成如今雄安一带沉浑雄厚历史文化的底色。  孟德明,文化学者、作家,始终致力于对冀中平原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断探寻“古镇雄关”与“蓬勃雄安”之间隐秘
期刊
在闪电河  体内的闪电一刻未休  草原却只剩草原  冷寂之河,从不关心  人类的疾苦与悲欢  转佛寺的钟声,转风转雨转经声  转不掉,山下紧压的秘密与屠戮  传说中,痴疯的女人  一直牵着自己的影子  与河流,北上南下  转来转去……  十月  请允许所有的植物  偷窥阳光的金色与幸福  请允许,孤独的人  再次,打开笑脸  请允许,爱之灯盏  在秋叶的体内一一点亮  请允许无家可归的孩子  在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