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ey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传授知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把握教学语言的几个策略。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教学语言 策略
  
  一、把握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思想性
  
  中学教育的对象是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学生,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科学性和准确性,这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指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要求。生物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体地体现在正确地引导生物学术语,确切地表达生物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上。
  生物学术语是生物学上用来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生物学概念等的专门名词和科学语言,如细胞、细胞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群落、生态系统等。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学术语对于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生物学思维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生物学术语,就不可能顺利而有效地学习生物学。所以,生物学教师要准确地运用生物学术语,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生物学术语去打开生物学思维之路。例如,不能把呼吸运动说成呼吸作用,更不能把盲肠说成阑尾等。教学语言要使用科学术语、避免生活“俗语”,教学语言要避免生活中的某些方言、俗语,例如,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把小麦说成“麦子”;子叶说成“豆瓣”;家兔说成“兔子”;骨骼说成“骨头”;翼说成“翅膀”;门齿说成“大牙”;昆虫的触角叫做“须”;复眼叫做“眼睛”等。不确切地运用生物学术语就不能正确地说明生物学事物或指明生物体结构。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叙述生物学事实的准确性。例如,把“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为异养”、“苔藓类植物体一般有茎、叶分化”等中的“一般”二字去掉就会造成科学性上的不严密,因为有些细菌的营养方式为自养,有些苔藓类只是叶状体。诸如此类的例子说明,在生物学教学中,含混不清、模棱两可或过分绝对化地讲述和不正确地引用生物学术语,都会导致科学性上的错误,这不仅防碍学生正确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还可能使学生形成不良的表达习惯。所以,教师保证生物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
  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教师在讲授中常常作适当地加深和扩展,或进行必要地比喻,但也要注意这些内容的科学性,要特别注意不正确的目的论和不恰当的拟人观,例如“植物的叶子为了获得较多的光线而产生叶镶嵌现象”、“食性动物具有很长的盲肠是为了更好地消化食物”等。教师还要处理好通俗、生动和科学性的关系。
  生物学教学语言的思想性也很重要。思想性是指要正确的方法、观点去阐明教学内容,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观点必须是正确的,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为指导,语言要求辩证,不能绝对化。它不仅包含在语义之中,还体现在语言的音调上,因为语言的音调代表了说话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课堂上用满腔热情的语调来讲述我国在生物科学上的重大成就,就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所以,教师的语音、语调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听课的注意力、培养思想感情等都能产生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又如,生物教学过程始终要贯穿生命活动、进化发展和生态的观点。
  
  二、把握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必须富于启发性,善于引导学生开展思维、分析、判断和概括,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主动地进行学习。启发性语言要源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教学形式的设计。例如,在讲述线粒体等细胞器里,如果直接从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方面平铺直叙地讲述,无论用多么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都很难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先从线粒体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推导其可能的功能,再探究其结构、成分如何和功能相适应,这种启发式效果就会好一些。例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时,我们可以先从光合作用的实质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两个方面来理解其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出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结论。因此,启发式教学不单纯是语言本身的技巧问题,而是深深植根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对学生认识堆积的探索之中。启发性语言要符合思维的逻辑要求。
  
  三、把握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媒体。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表现在简要流畅性、节奏性和生动性等方面。
  1.简要流畅性表现在教学语言应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既能讲透问题,又要少而精练。特别是讲授概念时,教师更要做到简明、透彻。简明,就是不要蔓生枝节,惟恐不全而添枝加叶。概念是反映本质的东西,是精华。透彻,就是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弄懂,而又不遗留疑点,既清楚又明白。
  2.教学语言的节奏性表现在根据教学内容,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教学语言的声音过高过低,吐字不清或节奏不当等都会影响学生听课时的兴趣与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一般说来,语调平板而无节奏,会使学生昏昏欲睡;讲话太快,学生来不及思考所讲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讲话太慢,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思想涣散等,所以教学语言应吐字清楚,声音高低和速度适宜,语调自然而又抑扬顿挫,使之带有节奏感,这样学生听课就不容易疲劳。在讲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时,教师应加重语气,放慢速度,并使用诸如“请特别注意下列几点”或“若能记住下述几点,对你必定十分有用”的语句等,这样就能更好地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效果,也有利于思考和笔记。通过教学语言的节奏性,可以把单调乏味的单纯知识传授变为生动、活泼的知识讲演,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教学语言有利于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景或气氛,使学生紧张而不拘束,严肃而不失活泼。有位教师在讲“遗传”时,从遗传性状的繁多,谈到性状和生殖的关系,再提问学生,“人的卵细胞和精子的体积有多大”,“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能够容纳这么多的性状”等问题,这就显得比较生动。
  总之,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语言除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满足语法上的逻辑上的要求外,还要反映生物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具备教育和教学的条件。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作者认为,在高中化学学习中,适当运用阅读方法,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自学能力,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学习方法。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阅读教学 阅读心理 阅读习得 阅读策略    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信息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信息题的基本特点是:通过材料展示陌生的化学情景,要求学生阅读题中的知识信息,运用这些知识信息来
CD147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的一个成员,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表面黏附因子。作为一种跨膜蛋白,CD147广泛表达于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参与到许多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与肿瘤细胞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是应用物理概念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物理学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由物理概念和规律组成的判断和推理的逻辑体系。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学的基础。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听懂了物理概念,也能用精确的语言或数学方式给予准确的表达,但在用概念来解决问题时,却依然相当困难。本文从几方面分析总结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供同行商榷和探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 PRRSV)引起的一种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的传染病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从而成为学生探究知识道路上的合作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实现换位,让师与生思维同步,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能用换位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基于对这一课程理念的分析和把握,高中生物学教学应渗透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根据科学经历和科学家传记,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例如光
猪瘟是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是我国猪的四大疫病之一。疫苗接种是控制猪瘟的重要手段,但采用弱毒疫苗对猪免疫后很难区分被免疫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