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功能锻炼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226-02
中图分类号:R 687.4+2文献标识码:B
人工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严重脊柱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等骨科疾患。是缓解髋部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常用的方法之一。目前已成为重建关节功能的一种手段[1]。因此,对此类患者的护理也愈显重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和因素。我院自2000年10月—2005年7月共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8例, 未出现人工关节脱位和并发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30例,女38例,年龄27—75岁,平均58岁。股骨头无菌坏死32例, 老年股骨颈骨折28例,髋关节骨关节炎7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手术方法:经髋后外侧切口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为了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心理,避免不良因素刺激,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应向病人简明阐述相关手术要点、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为术后治疗和护理打下良好基础。②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做好各项相关检查,指导病人在床上做有效的咳嗽、咳痰、深呼吸及大小便;常规皮肤准备;消毒病室,保持室内干燥通风。嘱患者手术前8 h禁食,4 h禁饮水。术日晨嘱患者取下各种饰物,备好麻醉床,将各种必须的抢救物品准备齐全,置于床旁。
2.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及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24 h生命体征,每30 min巡视病房并记录1次,平稳6 h后改为1 h记录1次。对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病人,需遵医嘱予心电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观察病人神志、皮肤颜色、温度、患肢末梢血运和感觉活动的恢复,患肢皮肤颜色红润,按之有弹性,属正常,如皮肤青紫,肿胀提示静脉回流障碍,皮肤苍白提示动脉供血不足。严密观察尿量,保证尿量≥60 ml/h,尿量不足应及时报告医生。术后6 h内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
(2)体位、引流及疼痛的护理 ①术后取平卧位或低半卧位,患肢旋转中立位制动,外展20°—30°,防止内收,内旋,不侧卧,行患肢皮牵引或穿“丁”字鞋,两大腿之间放置软枕以防患肢外旋内收。在做各种操作和治疗时,应将整个关节托起,不可单纯牵拉,抬动患肢。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保证引流管通畅和引流管的负压状态,绝对禁止引流液回流和倒流,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的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管医生。持续引流2—3天,24 h引流液少于50 ml时,即可拔除引流管。③术后2—3天内病人因疼痛而焦虑、烦躁,甚至影响睡眠,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硫酸吗啡缓释片释放恒定,能维持12 h的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止痛效果,定时给药效果好。
(3)基础护理 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和无渣屑,每2 h—3 h翻身一次,同时轻叩背部以利排痰,按摩骶尾部一次;手术当日嘱病人进半流质饮食,如无不适嘱其多进食富含纤维素、钙质、蛋白质、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泄剂。放置便盆时从健侧置入,注意保护患侧髋关节,便后及时清洗外阴。
(4)功能锻炼 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要针对疾病的不同时期做好指导。术后第一天,开始做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旋转运动;每2 h一次,每次5 min,指导病人做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等长收缩煅练,每天4次,每次2 min。术后第二天,患肢除继续第一天的主动活动外,开始在下肢功能康复仪上进行持续被动活动,先从髋关节屈伸15°开始,循环周期5—10 min,持续0.5—1 h,每天2次。拔除伤口引流管后每天坐起2次,并在床上做上肢及颈部的锻炼。术后2周可扶拐下床活动,在患肢不负重的情况下主动进行屈伸,外展髋关节活动,3次/d,25 min/次,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时间。
(5)出院指导 嘱咐患者继续执行住院期间所指导的锻炼,3周内屈髋小于45°,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活动及休息时避免两腿交叉, 避免弯曲髋关节来穿鞋袜,不坐低于小腿的椅子或沙发,以免引起
髋关节脱位。每3个月拍片复查一次,完全康复后,每半年复诊一次。
护理体会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缓解髋部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要求有精湛的手术操作技巧和细致周密的临床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周详的护理计划的实施是手术成功的有效保证[2]。术前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术后认真执行,医护密切配合,保证患者安全度过感染关和住院
作者简介:黄农锐(1964-),女,广西田阳县人,主管护师。期间的人工关节脱位关。出院时给患者制定周详的锻炼计划、注意事项及复诊时间表, 嘱咐患者继续执行住院期间所指导的训练,坚持每天锻炼。3周内屈髋小于45°,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以免引起髋关节脱位。早期功能锻炼、离床活动能有效地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尽早恢复患肢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使患者的人工关节功能康复及合理使用保持最佳状态。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226-02
中图分类号:R 687.4+2文献标识码:B
人工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严重脊柱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等骨科疾患。是缓解髋部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常用的方法之一。目前已成为重建关节功能的一种手段[1]。因此,对此类患者的护理也愈显重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和因素。我院自2000年10月—2005年7月共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8例, 未出现人工关节脱位和并发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30例,女38例,年龄27—75岁,平均58岁。股骨头无菌坏死32例, 老年股骨颈骨折28例,髋关节骨关节炎7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手术方法:经髋后外侧切口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为了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心理,避免不良因素刺激,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应向病人简明阐述相关手术要点、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为术后治疗和护理打下良好基础。②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做好各项相关检查,指导病人在床上做有效的咳嗽、咳痰、深呼吸及大小便;常规皮肤准备;消毒病室,保持室内干燥通风。嘱患者手术前8 h禁食,4 h禁饮水。术日晨嘱患者取下各种饰物,备好麻醉床,将各种必须的抢救物品准备齐全,置于床旁。
2.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及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24 h生命体征,每30 min巡视病房并记录1次,平稳6 h后改为1 h记录1次。对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病人,需遵医嘱予心电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观察病人神志、皮肤颜色、温度、患肢末梢血运和感觉活动的恢复,患肢皮肤颜色红润,按之有弹性,属正常,如皮肤青紫,肿胀提示静脉回流障碍,皮肤苍白提示动脉供血不足。严密观察尿量,保证尿量≥60 ml/h,尿量不足应及时报告医生。术后6 h内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
(2)体位、引流及疼痛的护理 ①术后取平卧位或低半卧位,患肢旋转中立位制动,外展20°—30°,防止内收,内旋,不侧卧,行患肢皮牵引或穿“丁”字鞋,两大腿之间放置软枕以防患肢外旋内收。在做各种操作和治疗时,应将整个关节托起,不可单纯牵拉,抬动患肢。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保证引流管通畅和引流管的负压状态,绝对禁止引流液回流和倒流,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的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主管医生。持续引流2—3天,24 h引流液少于50 ml时,即可拔除引流管。③术后2—3天内病人因疼痛而焦虑、烦躁,甚至影响睡眠,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硫酸吗啡缓释片释放恒定,能维持12 h的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止痛效果,定时给药效果好。
(3)基础护理 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和无渣屑,每2 h—3 h翻身一次,同时轻叩背部以利排痰,按摩骶尾部一次;手术当日嘱病人进半流质饮食,如无不适嘱其多进食富含纤维素、钙质、蛋白质、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泄剂。放置便盆时从健侧置入,注意保护患侧髋关节,便后及时清洗外阴。
(4)功能锻炼 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要针对疾病的不同时期做好指导。术后第一天,开始做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旋转运动;每2 h一次,每次5 min,指导病人做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等长收缩煅练,每天4次,每次2 min。术后第二天,患肢除继续第一天的主动活动外,开始在下肢功能康复仪上进行持续被动活动,先从髋关节屈伸15°开始,循环周期5—10 min,持续0.5—1 h,每天2次。拔除伤口引流管后每天坐起2次,并在床上做上肢及颈部的锻炼。术后2周可扶拐下床活动,在患肢不负重的情况下主动进行屈伸,外展髋关节活动,3次/d,25 min/次,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时间。
(5)出院指导 嘱咐患者继续执行住院期间所指导的锻炼,3周内屈髋小于45°,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活动及休息时避免两腿交叉, 避免弯曲髋关节来穿鞋袜,不坐低于小腿的椅子或沙发,以免引起
髋关节脱位。每3个月拍片复查一次,完全康复后,每半年复诊一次。
护理体会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缓解髋部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要求有精湛的手术操作技巧和细致周密的临床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周详的护理计划的实施是手术成功的有效保证[2]。术前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术后认真执行,医护密切配合,保证患者安全度过感染关和住院
作者简介:黄农锐(1964-),女,广西田阳县人,主管护师。期间的人工关节脱位关。出院时给患者制定周详的锻炼计划、注意事项及复诊时间表, 嘱咐患者继续执行住院期间所指导的训练,坚持每天锻炼。3周内屈髋小于45°,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以免引起髋关节脱位。早期功能锻炼、离床活动能有效地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尽早恢复患肢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使患者的人工关节功能康复及合理使用保持最佳状态。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