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不平等、教育竞争和家庭教育投入方式选择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ch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基于7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18数据,采用两水平多元Probit模型分析宏观结构因素收入不平等、教育竞争等对家庭教育投入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尼系数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对家庭教育投入方式选择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的U型曲线关系。在收入不平等程度未达到固化的临界值前,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教育竞争越小的国家,更倾向于采取偏物质型和全面型投入育儿方式。当达到某一临界值,不同阶层之间形成壁垒难以打破时,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即使教育竞争越小的国家,更倾向于采取放养型和偏情感型育儿方式。全面型投入家庭的学业表现最好,忽视型投入家庭学业表现最差,偏物质型投入和偏情感型投入育儿家庭学业表现没有显著差异;我国现阶段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投入程度并没有达到“过度”,还处于发展中的“过渡”阶段,我国家庭教育投入尤其是情感支持有待提高。
其他文献
为纪念胡适发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字方针100周年,《学术月刊》杂志社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现代文学与现代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0月19日至21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美国杜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三十余位学者出席会议,提交论文25篇,对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从时间上来看,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研究成果最丰;从文体上来看,诗歌是被关注的热点。
教育效能研究领域,是一个相对新兴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学校效能的科学属性包括效能大小、效能的一致性、随时间推移的稳定性、不同教育结果的效能差异性,等等。影响教育效能的多种因素包括强有力的学校领导力、正向的学校文化、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重视校外支持等。教育效能研究已经对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其现有的巨大知识存量,若能进一步得到使用,无疑将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未来研究构想为,提升对教学和教师的重视度、整合教育领导力、更多的纵向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学校和课堂之间联系的研究等
您的工作经历非常丰富,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最终走上了学术道路? 作为一个出身农家的学者,我从小就有着强烈的读书愿望,初心未改。1987年,以东营市文科第一名考入山东大学外文系。1991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山东省东营市外事办公室工作.其间收获了初步的国际交流经验。
师德是教师职业得以维系的根本所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师德建设总是被摆在第一位。师德建设不仅要研究“德”,也要研究“师”。师德建设中的“师”既是一个符号化的概念,化在教育关系之中;也是一个具身性的存在,存于不同学段之中。立足不同学段之师,研究其构建教育关系的伦理规则,进一步揭示了师德建设的规律。本期选发一组笔谈,供学界讨论参考。
期刊
教育功利化倾向具有短视性、片面性、简单性、传染性等特征。它架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异化了教育过程,催生了超负荷教育,引发了教育焦虑。教育功利化倾向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现象级问题,是社会功利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是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必然承受的阵痛。社会教育观念工具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结构失衡、教育与社会的“共谋”、“剧场效应”等,构成了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的机理。从国际视野看,教育功利化倾向是全球性教育危机。从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变化看,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一方面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和功利化
2020年春季学期高等学校实施的超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经受住新冠疫情检验,成为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的有力举措,催生高等教育领域新的教育形态和人才培养范式。深入开展基于在线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学的"新常态"。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的在线教学将长期共存并深度融合,在线教学引发的"学习革命"将推动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
我衷心祝贺《西域研究》杂志创刊! 西域是新疆的古称,它的历史是我们伟大祖国历史的一部分,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族人民曾为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对西域历史文化开展科学的研究,无疑将增进各民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因此,办好《西域研究》杂志,不仅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而且富于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线教育,常常也被称作网络教育或者E-learning,是历史颇为悠久的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在信息与交流技术发展到网络时代的教育模式。美国教育研究发展部门(The U. S.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把在线教育定义为,“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和设备对学生实施远程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
当前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还存在着“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的问题。究其根源,则是由于价值观教育对价值观“原初意义”的忽视与遗忘。基于发生现象学的视角,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把价值观当作不言而喻、既定现成的原则或方法,而是应当将价值观理解为源于“我们如何在一起”的社会生活需要,从而达成价值共识的历史发生过程。价值观教育的关键不是传承接受现成价值观的能力,而是如何唤醒与激活学生内心关于价值观“原初意义”的体验和理解。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应当帮助学生回到价值观产生的意义之源,参与价值共识达成过程,同时在情境中理解语言表达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