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暑假是一年中很多孩子和老人相处最长的一段日子。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每每让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可是,把孩子交给老人的日子里,年轻的父母们是否留意到,老人不时地因为腰酸背疼轻轻捶腰,或者因为平日的作息被打乱而精神不佳?别让天伦之乐变成天伦之累,假期里,考虑到孩子需求而做出安排的同时,也要考虑老人的需求。
年逾古稀的孙老师,对于两个孙子,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但心里总有个不痛快。“平时上学不怎么见着,很想他们,可是一放假孩子送过来了,我又烦得很。”原来孙老师对刚刚过去的暑假兼职保姆的工作不满意,“都当保姆好几年了。”
孙老师说,她平时和几个老姐妹一起锻炼身体、娱乐生活,就是到了寒暑假,两个孙子一来,生活就全打乱了。“早上展练、买菜、煮饭,午睡、送孙子上兴趣班,我的作息时间都得改。”这还不算,孩子的作息与老年人全然不同,晚上不早睡,早上爱晚起。
改变对老人的刻板印象
在你的印象里,老年人是怎样的?不少人会刻板地认为老人等同于没有能力去清晰思考,不需要学习新东西,不会享受生活。但在心理学研究中,对老年人有个划分,一般来说65~84岁之间称为低龄老人,这个年龄阶段的老人其实往往是积极活跃、充满能量、具有生产能力的。但他们也需要经历新生活,是有能力清晰思考的。85岁以后是高龄老人,这部分年龄的老人往往开始经历更明显的衰老或直接面对死亡。相关研究发现,如果老年人,尤其是低龄老人,继续扮演成年中期的角色,个体会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心理学上这种对老年人年龄和特征的细分,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告诉人们,要帮助老人保持和社会的联系,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参加老年舞蹈队、社区合唱团、学习书法、摄影等等,都能帮助老年人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和保持幸福满足感。
老年人需要社会支持
人一生都处在个人的人际关系网中,在这个人际关系网中人们相互给予并接受着社会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社会支持能帮助老年人更健康,减轻已有疾病的症状,更能自我照顾,同时也能减少老年抑郁的发生。最重要的是,那些有比较紧密的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联结的人往往更长寿。
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除了保持一定的社会活动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即人际关系网的保持。这个人际关系网对老年人来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同龄人的社会群体即朋友。二是家庭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伦之乐。
传统观点总是认为老人只需要老伴关系和天伦之乐,他们是不需要朋友的。其实不然,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老人更需要同龄群体的社会支持,同龄人群体往往有着相似的价值观,经历相似的社会事件,往往更能感同身受,更能惺惺相惜,这种心理慰藉无法从家庭关系中获得。
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有孙儿绕膝,是最开心不过的事情。心理学研究发现,养育孩子会给祖父母带来很多的满足感,看着小孩子玩耍、和孙子孙女一起玩,往往是祖父母(外祖父母)们最快乐的事情。尤其是祖母(外祖母),往往和孩子有更好的关系,并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支持。
很多年轻的父母在决定是否要老人来帮忙带孩子的时候,往往更多考虑的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健康,孩子的成长,较少考虑老人的需要、健康和幸福。不能让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养方式成为孩子经历的主要教养方式。很多年轻的妈妈生完孩子以后,孩子总是跟着奶奶或者外婆睡,一旦孩子哭了,首先想到的是奶奶或者外婆。父母亲反倒变成了辅助角色,祖父母(外祖父母)成了主要的教养角色。这从孩子来讲,往往他们缺少了这个世界上天一样重要的人更多的接触,这样的亲子关系模式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将来的亲密关系的建立。
再来看看这样的教养关系中,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情况,他们成为了这个家庭教养孩子的主力,多半还是家务的主要承担者,这会使老人的身心俱疲。事实上,除了身体的疲劳外,将晚年生活与养育孙辈紧密捆绑在一起的生活模式,还会使得老人的社会圈子急剧缩小,缩小到只有儿孙和老伴,没有其他的社会活动,也没有其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这会使得老人的认知能力和信息范围迅速衰退。
埃里克森说,老人要进行的是自我整合。他们把人生的全部经历进行整合,整合到这部分的时候,往往经历的是大大的挫败感一一因为孩子不需要我了,我没有价值了,孩子离开我了,那也是我该离开的时候了——这往往加剧了老人的悲观情绪和整合不顺利的失望。
保持和同龄人的友谊让晚年更幸福
祖父母(外祖父母)教养孙辈是积极的,但是,要有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教养孙子孙女不是老年人主要的生活模式,他们在教养孙辈的同时还是需要经历社会活动,完成一些兴趣活动;经营一定的社会关系,比如参加一个固定的社团,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在假期,必然会出现孩子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相处的时间明显增多。怎么去安排,怎么同时满足孩子和老人的需求,需要年轻的父母进行智慧的安排和协调。比如,请钟点工做一部分家务,自己下班后尽快回家带孩子;有时候也可以安排孩子去同学家度过一天。这样选择多了,安排上也就有了更大的弹性。
此外,年轻的父母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帮助孩子“小手牵大手”。比如,孩子可以教老人使用手机、电脑等,让老人在和孩子相处时可以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和技能,这样就使得在家庭关系中,老人不是一味付出的一方,这有助于提高老人和孩子相处的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老年人要保持自己和同龄人的友谊。老年人的友谊经历了时间的积淀以后,更醇厚,也更少利益的色彩,往往显得更美好。
年逾古稀的孙老师,对于两个孙子,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但心里总有个不痛快。“平时上学不怎么见着,很想他们,可是一放假孩子送过来了,我又烦得很。”原来孙老师对刚刚过去的暑假兼职保姆的工作不满意,“都当保姆好几年了。”
孙老师说,她平时和几个老姐妹一起锻炼身体、娱乐生活,就是到了寒暑假,两个孙子一来,生活就全打乱了。“早上展练、买菜、煮饭,午睡、送孙子上兴趣班,我的作息时间都得改。”这还不算,孩子的作息与老年人全然不同,晚上不早睡,早上爱晚起。
改变对老人的刻板印象
在你的印象里,老年人是怎样的?不少人会刻板地认为老人等同于没有能力去清晰思考,不需要学习新东西,不会享受生活。但在心理学研究中,对老年人有个划分,一般来说65~84岁之间称为低龄老人,这个年龄阶段的老人其实往往是积极活跃、充满能量、具有生产能力的。但他们也需要经历新生活,是有能力清晰思考的。85岁以后是高龄老人,这部分年龄的老人往往开始经历更明显的衰老或直接面对死亡。相关研究发现,如果老年人,尤其是低龄老人,继续扮演成年中期的角色,个体会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心理学上这种对老年人年龄和特征的细分,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告诉人们,要帮助老人保持和社会的联系,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参加老年舞蹈队、社区合唱团、学习书法、摄影等等,都能帮助老年人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和保持幸福满足感。
老年人需要社会支持
人一生都处在个人的人际关系网中,在这个人际关系网中人们相互给予并接受着社会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社会支持能帮助老年人更健康,减轻已有疾病的症状,更能自我照顾,同时也能减少老年抑郁的发生。最重要的是,那些有比较紧密的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联结的人往往更长寿。
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除了保持一定的社会活动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即人际关系网的保持。这个人际关系网对老年人来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同龄人的社会群体即朋友。二是家庭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伦之乐。
传统观点总是认为老人只需要老伴关系和天伦之乐,他们是不需要朋友的。其实不然,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老人更需要同龄群体的社会支持,同龄人群体往往有着相似的价值观,经历相似的社会事件,往往更能感同身受,更能惺惺相惜,这种心理慰藉无法从家庭关系中获得。
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有孙儿绕膝,是最开心不过的事情。心理学研究发现,养育孩子会给祖父母带来很多的满足感,看着小孩子玩耍、和孙子孙女一起玩,往往是祖父母(外祖父母)们最快乐的事情。尤其是祖母(外祖母),往往和孩子有更好的关系,并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支持。
很多年轻的父母在决定是否要老人来帮忙带孩子的时候,往往更多考虑的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健康,孩子的成长,较少考虑老人的需要、健康和幸福。不能让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养方式成为孩子经历的主要教养方式。很多年轻的妈妈生完孩子以后,孩子总是跟着奶奶或者外婆睡,一旦孩子哭了,首先想到的是奶奶或者外婆。父母亲反倒变成了辅助角色,祖父母(外祖父母)成了主要的教养角色。这从孩子来讲,往往他们缺少了这个世界上天一样重要的人更多的接触,这样的亲子关系模式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将来的亲密关系的建立。
再来看看这样的教养关系中,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情况,他们成为了这个家庭教养孩子的主力,多半还是家务的主要承担者,这会使老人的身心俱疲。事实上,除了身体的疲劳外,将晚年生活与养育孙辈紧密捆绑在一起的生活模式,还会使得老人的社会圈子急剧缩小,缩小到只有儿孙和老伴,没有其他的社会活动,也没有其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这会使得老人的认知能力和信息范围迅速衰退。
埃里克森说,老人要进行的是自我整合。他们把人生的全部经历进行整合,整合到这部分的时候,往往经历的是大大的挫败感一一因为孩子不需要我了,我没有价值了,孩子离开我了,那也是我该离开的时候了——这往往加剧了老人的悲观情绪和整合不顺利的失望。
保持和同龄人的友谊让晚年更幸福
祖父母(外祖父母)教养孙辈是积极的,但是,要有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教养孙子孙女不是老年人主要的生活模式,他们在教养孙辈的同时还是需要经历社会活动,完成一些兴趣活动;经营一定的社会关系,比如参加一个固定的社团,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在假期,必然会出现孩子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相处的时间明显增多。怎么去安排,怎么同时满足孩子和老人的需求,需要年轻的父母进行智慧的安排和协调。比如,请钟点工做一部分家务,自己下班后尽快回家带孩子;有时候也可以安排孩子去同学家度过一天。这样选择多了,安排上也就有了更大的弹性。
此外,年轻的父母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帮助孩子“小手牵大手”。比如,孩子可以教老人使用手机、电脑等,让老人在和孩子相处时可以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和技能,这样就使得在家庭关系中,老人不是一味付出的一方,这有助于提高老人和孩子相处的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老年人要保持自己和同龄人的友谊。老年人的友谊经历了时间的积淀以后,更醇厚,也更少利益的色彩,往往显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