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必不缺少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质量与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3-0042-0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
信息技术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双翼。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之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的相关问题。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以学科知识为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
茂、声像俱佳的 情境,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
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启发了学 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更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观潮》时,开始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 教师就可以制作这样的一个课件:通过大海来潮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再搜索到战争时期水兵训练的场面播放给同学们看,并音频播放课文朗读一边用声音配合,使学 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语言的有力,充分地品味这篇文章的气势。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例如,在学习了蒲松龄的《狼》以后,开展关于“狼”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时,将学习内容化为若个问题,进行探索。你掌握了多少含有“狼”的成语,你能分析这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吗?你会讲一、二个有关狼的故事吗?你是从哪里看(听)来的故事?你认为故事中的狼,是个什么形象?你能用你所搜集到的关于“狼”的成语或俗语,写一段表现“狼”的委屈、或人类贪婪的文字吗?你在《母狼的智慧》一文中了解到与你思想深处的“狼”有什么不同的东西吗?屠户刀下的“狼”与猎人枪口下的“狼”的命运都是死亡,你对它们的感情一样吗?请你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说说你是“杀狼”的“聪明猎手”,还是“护狼”的“使者”。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你的观点。通过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狼这种动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唤醒少年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动物,珍爱生命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所在。如果脱离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是决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三、改变教法学法,优化作文教学
赞可夫教给了我们重要的方法:“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在平常作文中,经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这应归结于教于学的不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后,学生都沉醉于朱自清先生笔下充满盎然生机的春光之中,折服于朱自清先生秀雅清新、朴实隽永的文笔之下。借此契机我按季节播放了八张图片,让学生讨论不同季节、不同景色的图片的特征。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任选其中一张图片结合课堂讨论归纳的写景方法进行片断练习。这时大家兴趣高昂,有的翻课本、有的查笔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完成后,互相批改、展示。最后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基本掌握了写景的方法,实现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提高的完美结
合。传统地作文批改,往往是老师加班加点地精批细改,很少有时间让学生参与其中。当教师精批细改后发到学生手中时,由于间隔了至少一周的时间,学生对习作的要求已淡忘,毫无印象,往往只看等级,就是对评语也是仅扫几眼,效果可谓事倍功半。再加上评析方式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充分发挥,学生作文能力很难提高。我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实物投影,及时反馈学生作品,进行及时评改,解决了这一弊端。如在作文课前几天就按照写作目标、作文要求,提前布置给学生,进行课下准备:或观察、或体验、或感悟、或查找资料,进行构思,打稿,作文课前了解学生准备情况。在第一节作文课上进行简单讲解后,要求学生一节课完成作文。第二节作文课,我选择几篇典型的文章,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围绕本次作文目标、要求,和学生一起,从作文内容到写作形式、从字词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评价、修改。这样师生共同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评改积极性。
四、扩展交流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建构主义认为,为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以完成意义建
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能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如:我教完朱自清的《春》这课后,我想知道同学们对春、夏、秋、冬的感受,我为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写出你眼中的、心中的春、夏、秋、冬或者感受?让学生给老师发电子邮件,与老师交流感情,也可以给同学发电子邮件,与同学交流,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在网上则可以自由的发表看法。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利用晚上纷纷在机上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愿望,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只要我们注意在运用中克服其局限性,充分发挥其长处,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必将对新课程的实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必将促进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电教世界》。
[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今日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质量与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3-0042-0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
信息技术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双翼。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之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从而优化语文教学的相关问题。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以学科知识为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
茂、声像俱佳的 情境,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
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启发了学 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更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观潮》时,开始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 教师就可以制作这样的一个课件:通过大海来潮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再搜索到战争时期水兵训练的场面播放给同学们看,并音频播放课文朗读一边用声音配合,使学 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语言的有力,充分地品味这篇文章的气势。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例如,在学习了蒲松龄的《狼》以后,开展关于“狼”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时,将学习内容化为若个问题,进行探索。你掌握了多少含有“狼”的成语,你能分析这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吗?你会讲一、二个有关狼的故事吗?你是从哪里看(听)来的故事?你认为故事中的狼,是个什么形象?你能用你所搜集到的关于“狼”的成语或俗语,写一段表现“狼”的委屈、或人类贪婪的文字吗?你在《母狼的智慧》一文中了解到与你思想深处的“狼”有什么不同的东西吗?屠户刀下的“狼”与猎人枪口下的“狼”的命运都是死亡,你对它们的感情一样吗?请你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说说你是“杀狼”的“聪明猎手”,还是“护狼”的“使者”。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你的观点。通过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狼这种动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唤醒少年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动物,珍爱生命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所在。如果脱离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是决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三、改变教法学法,优化作文教学
赞可夫教给了我们重要的方法:“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在平常作文中,经常感到无话可说。其实这应归结于教于学的不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后,学生都沉醉于朱自清先生笔下充满盎然生机的春光之中,折服于朱自清先生秀雅清新、朴实隽永的文笔之下。借此契机我按季节播放了八张图片,让学生讨论不同季节、不同景色的图片的特征。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任选其中一张图片结合课堂讨论归纳的写景方法进行片断练习。这时大家兴趣高昂,有的翻课本、有的查笔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完成后,互相批改、展示。最后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基本掌握了写景的方法,实现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提高的完美结
合。传统地作文批改,往往是老师加班加点地精批细改,很少有时间让学生参与其中。当教师精批细改后发到学生手中时,由于间隔了至少一周的时间,学生对习作的要求已淡忘,毫无印象,往往只看等级,就是对评语也是仅扫几眼,效果可谓事倍功半。再加上评析方式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充分发挥,学生作文能力很难提高。我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实物投影,及时反馈学生作品,进行及时评改,解决了这一弊端。如在作文课前几天就按照写作目标、作文要求,提前布置给学生,进行课下准备:或观察、或体验、或感悟、或查找资料,进行构思,打稿,作文课前了解学生准备情况。在第一节作文课上进行简单讲解后,要求学生一节课完成作文。第二节作文课,我选择几篇典型的文章,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围绕本次作文目标、要求,和学生一起,从作文内容到写作形式、从字词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评价、修改。这样师生共同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评改积极性。
四、扩展交流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建构主义认为,为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以完成意义建
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能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如:我教完朱自清的《春》这课后,我想知道同学们对春、夏、秋、冬的感受,我为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写出你眼中的、心中的春、夏、秋、冬或者感受?让学生给老师发电子邮件,与老师交流感情,也可以给同学发电子邮件,与同学交流,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在网上则可以自由的发表看法。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利用晚上纷纷在机上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愿望,通过交流,让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只要我们注意在运用中克服其局限性,充分发挥其长处,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必将对新课程的实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必将促进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电教世界》。
[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今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