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圈又见绿圈从新版400mm DO看佳能DO技术发展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z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佳能镜头中,象征L级镜头的红色装饰环赫赫有名,而代表DO技术的绿色装饰环则含明隐迹。正因如此,拿到新一代400mm 1:4 DO镜头时,笔者不由自主用上了古龙句式:绿圈,又见绿圈。
  绿圈的历史
  无论是专业摄影师还是摄影爱好者、摄影初学者,都不会对佳能的红圈镜头感到陌生。事实上,绿圈镜头有着更久远的历史——1969年,佳能推出了首款采用人造结晶萤石镜片的单反镜头FL-F300mm 1:5.6。或许是因为萤石镜片对绿色波长光线有着显著不同的色散特性,因此这款镜头上便出现了绿色装饰环。在这之后,萤石镜片逐渐成为佳能高端镜头的标准配置,绿色装饰圈也一度销声匿迹。
  2001年末,佳能推出了EF 400mm 1:4 DO IS USM镜头,也就是本文主角的前代产品。在这款镜头,佳能应用了简称为“DO”的多层衍射光学元件。独特的构造使得EF 400mm 1:4 DO IS USM兼具高规格、高画质与易于携带的体积、重量。为了与常规L镜头相区分,幽幽的绿圈再度出现。在此之后,佳能又在2004年发布了EF 70-300mm 1:4.5-5.6 DO IS USM,应用了第2代DO技术。
  从2004年到2014年,整整十年时间,DO系列绿圈镜头都没有新产品。通过一些海外网站的披露,我们了解到佳能一直在继续DO系列镜头的研发设计。在2014年9月的Photokina影像博览会期间,第3代DO镜头EF 400mm 1:4 DO IS II USM正式登场。
  什么是DO
  在初中物理课上,我们通过三棱镜了解光的折射:不同颜色(波长)的光线具有各自的折射率,看似无色的光线在通过三棱镜后呈现出彩虹效果。摄影人想必对光的折射有更感性的认识。在照片中出现的色散、紫边,同样源于光的折射。为了对抗折射,校正像差,常规镜头的前组(远离机身一侧)通常采用低折射率镜片制成。像是200mm以上的远摄大炮,更是会用到低色散镜片、人工萤石镜片等造价不菲的特殊镜片。
  光的折射虽然会带来令人讨厌的色散、紫边,但如果加以善用,可以起到缩短镜头光学系统长度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的18-200mm、28-300mm等大变焦镜头,就是基于高折射率前组镜片搭配后组像差校正的设计理念。
  DO镜组同样是在利用光的折射。最初的DO镜组由两片镜片组成,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其称为“正片”和“负片”。“正片”在前,具有普通镜片的折射特性,光线通过后由远至近依次为红、绿、蓝;“负片”在后,具有完全相反的折射特性,光线通过后由远至近依次为蓝、绿、红。正负补偿,实现了光线回折,从而达到消除色散的目的。
  为了实现完全相反的折射特性,DO镜组中的负片上具有衍射格栅——因此DO被解释为“多层衍射光学镜片”。由于光线在穿过DO镜组时发生了回折,因此DO镜组也被解释为“回折光学”设计。2015年初,尼康推出了旗下首款采用“PF(菲涅尔相位)”技术的单反镜头AF-S 300mm 1:4E PF ED VR。尼康的“PF”和佳能的“DO”,名相远而实相近。
  技术的进步
  DO镜组的初衷是缩短光学长度,同时最大程度消除色散。与日本相机厂商美能达在1995年推出的AF 400mm 1:4.5 APO G镜头相比,佳能EF 400mm 1:4 DO IS USM的长度更短、重量相当——在400mm焦距上,光圈从F4.5到F4,通光孔径理论上要增加12%;而佳能EF 400mm 1:4 DO IS USM还具备IS防抖组件和USM超声波马达组件。了解这些数据,您就会明白DO镜组的威力。
  2004年登场的EF 70-300mm 1:4.5-5.6 DO IS USM则是采用了专为变焦镜头设计的三层DO镜组,可以同时校正色散与球面像差,也就是兼具低色散镜片和非球面镜片的功能。与未采用DO镜组的EF 75-300mm 1:4.5-5.6 IS USM相比,EF 70-300mm 1:4.5-5.6 DO IS USM的整体长度缩短约28%。
  为了实现与常规镜片相反的折射特性,DO镜组上具有特殊的衍射格栅,就是如图所示的一圈圈同心圆。在一些拍摄角度下,可能会出现环状眩光,从而限制了DO镜头的拍摄场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EF 400mm 1:4 DO IS II USM采用了第3代DO镜组技术,具有无缝双层衍射镜片结构,减少了眩光出现的概率。同时,DO镜组在光学结构中的位置也被挪至UD镜片和研磨非球面镜片之后,受外部光线的影响更小。根据佳能的测试,EF 400mm 1:4 DO IS II USM的环状眩光出现概率降低至前代产品的约1/4。
  谁更需要DO
  除了DO镜组和光学设计的优化外,EF 400mm 1:4 DO IS II USM还具有新一代佳能远摄镜头的所有优点,包括4级IS防抖组件、适合拍摄不规则运动对象的防抖3模式、改进的超声波对焦系统、适合短片拍摄中平滑改变焦点位置的PF对焦模式、SWC亚波长纳米镀膜、防污氟镀膜、更好的全天候密封特性等。集高画质、高性能与机动性于一身,EF 400mm 1:4 DO IS II USM可以说是生态、新闻拍摄者,特别是女性摄影师的理想选择。
  要说不足,就是EF 400mm 1:4 DO IS II USM依然不适合拍摄具有大量点光源的夜景照片。比如路灯,就容易在灯光外部出现帽子一样的耀斑。另外,佳能新一代远摄大炮取消了镜组前端的保护镜。虽然氟镀膜提供了抗水滴抗油污性能,但对硬物划伤、磕碰是缺乏抵抗力的,需要我们在使用中更加小心。笔者建议大家在拍摄时佩戴遮光罩,提高对前组镜片的保护。
其他文献
茫茫雪地上的两裸枯树,在光的照耀下,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热带丛林里的树枝形成的线条美与层次感。黄海琼摄潮汐的海滩形成的纹理产生了节奏感。黄海琼撮悬崖峭壁上生长着的一棵顽强的小树。黄海琼摄在空中俯视雪山、白云、河流,一览众山小。黄海琼撮树木和流水,一静和一动,萦绕着树的歌谣生生不息。黄海琼摄浩瀚的沙海,一棵胡杨与大漠形成了大自然美丽的画卷。黄海琼摄  出于旅游的需要,我从一台卡片机开始接触摄影,那
在城市、在乡村、在野外,都活跃着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摄影人。他们之中有一个很酷的城市风光摄影人群体——爬楼摄影师。他们究竟拍到了什么,为什么选择爬楼摄影,爬楼摄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  有人说过,建筑就是一首哲理诗。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在东方,在西方,在乡野,在城市,在远古,在现代,这首诗歌点缀着人类文明的沧海桑田。可以说建筑本身就是美丽的,也是城市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
青年人拍照,经验来自学院教育或更复杂的社会生活。专业院校学生的作品,更多受到学院教育的影响,语言整齐,脉络清晰,但往往没有“社会青年”的摄影来得生猛有力,但其中有些作品,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以精当的语言提炼独特的个体经验,仍可以看出创作者的特质与潜质。严荼的这些环境肖像作品拍摄于大学期间,拍的是个体,但被赋予某种共同的气质。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在照片中处在沉思状态,有非现实的精神气息,似乎孕育
岳先生对于水下摄影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与热爱,他曾浸泡在靠近北极圈的温哥岛北部冰凉入骨的海底,与一群可爱、调皮的海狮几近零距离相处;他曾抵达遥远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试图以达尔文不曾有的视角,在怒海狂涛中捕捉巨蜥的身影;他甚至九死一生下潜于墨西哥加勒比海域,屏住呼吸与巨鳄擦身,拍摄异常凶险的美洲咸水鳄。  岳先生在拍摄时不断面临未知的风险,长时间冰冷的水中的浸泡,沉重的水下摄影器材,难以忍受的水压,无法
数十条车道组成的高速路,密集的集装箱阵列,这些从高空俯拍的场景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英国摄影师马库斯·莱昂(Marcus Lyon)关注全球化这个主题:金砖四国(BRICs)、新世纪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消费主义时代的假期……他把自己的政治学背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使作品呈现出了史实与个性相融合的特征。他说,世界很有魅力,但我的任务是把这些关注用视觉的方式表现出来。  ——编者出埃及记之四,休斯顿自由
20世纪80年代,康提林野间的象群和象夫们站在高处俯瞰康提道路。当地居民以大象作为驮运或交通工具。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为印度洋上一座岛国,地处印度次大陆之东南方。斯里兰卡因其岛屿形状,素有“印度洋的眼泪”以及“印度洋上的珍珠”之称。除了举世闻名的锡兰红茶,这座岛上还有珍贵的自然风光以及多元的人文景致,僧伽罗人、泰米尔人、摩尔人于此一同交织出这块岛屿的历史。  自16世纪初开始,斯里兰卡先后被葡
《影像中国历史1937-1987》封面摄影传来与图像证史  2007年9月我为平遥国际摄影节策展了中国历史老照片专家、美国人顾丹尼(Dennis George Crow )收藏的1860-1900年间中国题材老照片,曾在撰寫的展览前言里如是说:  关键史料的发现导致历史学说的重要进展,是为学术常识。  中国摄影史的起始,出于一批西方摄影师对中国社会现象与地理景物的拍摄关照,无论此举对于国人会造成怎
鸟瞰尚村 唐小怀摄  尚村始辟于唐,形制于宋,而兴盛在明清;千年以来,多姓同处,和谐共建,如同世外桃源。每逢节庆日,尚村流行“板凳龙”舞。鼓声响起时,“龙头”在鼓点的簇拥下开始穿越村庄。龙身由家家户户的板凳接起,等到全村人家的板凳接龙完毕后,几百张板凳,长达几百米长的“板凳龙”便会游转到田野里,汇聚到广场上。一路上欢庆翻舞,鼓声震耳,爆竹飞串,焰火冲天。一脉相连 陈忠平摄耳濡“目”染 陈忠平摄陈忠
我今年29岁,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人,目前是一名自由摄影师。2015年10月,我开始风光题材的拍摄,从一开始的各种模仿、尝试。直到去年4月份一张作品《加勒比海盗》的完成,才确定下来一种风格(朋友们把它称之为“魔卡”系列,我个人把这样的作品,归类为“不在之国”系列)。这样的风格源于我对魔幻类电影的喜爱,《霍比特人》、《魔戒》、《加勒比海盗》、《权利的游戏》这些电影和剧集是我很多作品的灵感来源。“不在之国
这是一座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古浮桥,这是一段载满故事的路,这是一条草根民众的通道。2004年起我开始拍摄浮桥上的故事。  古浮桥坐落于江西赣州,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3—1173)。浮桥长约400米,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绳相连而成。赣州是座三面环水的城市,贡江的两岸一边是浮华的都市,一边是质朴的乡村。古老而深沉的浮桥,架起了两岸人的沟通与互助之路;慈爱而淳朴的浮桥,哺育了两岸人的期许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