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祭起源浅谈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h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祭祀的习俗源于原始社会,原始初民因自身力量的弱小,以及对自然界认识的缺乏,在变幻莫测的自然面前,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抵御能力,于是,巫术思维成为原始社会生活的必需,为了获得神的庇佑福泽,人们对神极尽虔诚敬畏之心,经常举行仪式,敬奉供品,表达对神的诚意。祭祀、占卜等与神的交流沟通活动成为初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国家形成以后,祭祀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记》亦云“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可见当时对祭祀的重视程度。
  我国在春秋时期以前,只有庙祭而无墓祭,即没有在墓地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墓祭之俗真正起源于先秦,据《周礼》记载的“冢人”“祭墓为尸”的职责及《韩诗外传》提到曾子“椎牛祭墓”等来分析,可以断定当时已有墓祭。《孟子·离娄下》记载,战国时期有个齐国人每天在东门外坟地上向祭祀者乞討剩余的酒肉,说明这一时期墓祭已经成为一种风俗。
  墓祭的盛行始于汉代,是汉代颇为重视的丧葬礼俗。《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陵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东汉王充《论衡·四讳》曰:“古礼庙祭,今俗墓祀”。顾炎武《日知录》亦云:“汉人以宗庙之礼移于陵墓。有人臣而告事于陵者,苏武自匈奴还,诏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是也。有上冢而会宗族故人……有上冢而太官为之供具者……有赠谥而赐之于墓者……有人主而临人臣之墓者……有庶民而祭古贤人之墓者”,可见汉代墓祭之风之盛。
  汉兴墓祭盛行是当时孝道观念及鬼神思想泛滥的结果。《礼记·祭统》曰:“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论衡》曰:“世信祭祀,以为祭祀者必有福,不祭祀者必有祸。”。当时世俗认为墓地和祠堂是“鬼神所在,祭祀之处”,人鬼之间思想上的交流,伦理感情上的融合,都通过祭祀得到实现。
  汉代墓祭的参加者“上自天子,下及臣民”,且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无男女皆然”,皇后可以上其先人之冢,民间妇女亦可随其夫家上冢,臣下可以通过自己“上情”或者由皇帝“特诏”回家墓祭。但是,也并非人人都可以参加祭祀活动,汉代墓祭时禁止刑徒参加,“讳被刑为徒不上丘墓” 原因有二,一是“孝者怕入刑辟,刻画身体,毁伤发肤,少德泊行,不戒慎之所致也。愧负刑辱,身自刻责,故不升墓祀于先。”二是“祭祀之礼,齐戒洁清,重之至也。今已被刑,刑残之人,不宜与祭恭侍先人,卑谦谨敬,退让自贱之意也。缘先祖之意,见子孙被刑,恻怛伤,恐其临祀,不忍歆享,故不上墓。”
  汉代墓祭的对象也纷繁复杂,不一而论。关于天子参加墓祭,史书中多有记载,多为祭祀祖先,贵戚、功臣。《后汉书·光武纪》云:“建武三年冬十月壬申,幸舂陵,祠园庙,因置酒旧宅,大会故人父老。”《后汉书·顺帝纪》云“永和二年十一月丙午, 祠高庙。丁未,遂有事十一陵。”《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云“元和三年,行东巡守……遂幸苍陵,……”;《后汉书·明帝纪》记载永平六年“冬十月,行幸鲁,祠东海恭王陵。会沛王辅、楚王英、济南王康、东平王苍、淮南王延、琅邪王京、东海王政”;另《后汉书·章帝纪》记载元和二年“三月已丑,进幸鲁祠东海恭王陵……”。
  其他除了祭祀自家祖先外,有拜祭古圣贤人的,《太平御览》引桓谭《新论》云:“孔子,匹夫耳,而卓然名著,至其冢墓,高者牛羊鸡豚而祭之,下及酒脯寒具,致敬而去。”另有弟子祭拜师傅的,故臣祭拜旧君的,故吏祭拜长史的,故仆祭拜旧主的,地方长史祭拜乡贤的,士大夫奠知己的等等。
  为了便于墓祭,从西汉末年开始,有人把石刻的碑立在墓前,而且在石碑上刻下墓主官爵姓名,家世生平事迹及颂扬之辞,碑阴则详列立碑人的姓名。从西汉中期开始,在墓前建立祠堂。祠堂又称为享堂,是用来祭祀死者的,祖先灵魂在此接受子孙的后代祭祀之处,祠堂内设有祭台,上置神座,但只在特定的祭祀之日用馨香降神的方法招致死者的灵魂享受贡品。东汉时随着墓祭习俗的形成,墓前建祠堂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强宗大族把墓祭当作团结族众的一种手段,十分重视本族墓地的祠堂建设。
  汉代祭祀“往往于其时召宗族,会宾客,期故人,飨以酒食,惠以金帛。”祭祀是一件隆重而严肃的大事,宗族祠堂修建的庄严雄伟,参加祭祀的亲友人数众多,他们带着各式各样的祭品,乘着车马远道而来;祭祀者神情庄严,毕恭毕敬的持笏或恭立或躬揖或跪拜,跪拜又分左向跪和右向跪,礼仪严格规整,场面凝重肃穆;侍者忙忙碌碌,或者布置祭品,或者持梃一旁侍立;祭品多种多样,果品、鱼、兔、羊应有尽有,十分丰盛;祭文置于案上或者几上,是祭祀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祭祀的整个过程有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墓祭始于先秦,盛于汉代,随着历史的推移,墓祭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现在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风俗之一。2006年清明扫墓这一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逢清明,我们通过扫墓,缅怀先人、慎终追远、敦亲睦族。
其他文献
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要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创新人才的聚集,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单位来说,亦是如此.实践证明,有一流的人才方能产出一流的创新成
期刊
看到欧盟同等性评价的决定,想到美国引入IFRS的动向,我国(日本)会计准则何去何从值得关注.当前的问题是,随着未来IFRs的引进逐步纳入视野,上市公司的公开披露可能选择IFRS和
摘要:在2012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评选中,中山位居35位,这得益于中山的和谐发展。中山最大的优势是适宜居住,“联合国人居奖”、“中国和谐之城”、“人民满意城市”、“全国品牌经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全民健身样板城市”等奖项都充分的说明一点:文化广场的建设,特别是农村广场文化的发展对提升城市的整体综合竞争力、构建和谐、安定、祥和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起到
平遥“日升隆”和“晋源泰”作为全国最先挂牌的小额贷款公司(以下简称小贷公司),已经进行了三年多时间的试点,受到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平遥小贷公司在试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65-02  一、背景介绍  众筹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众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①现代意义上的众筹属于互联网金融的一种,主要利用互联网来发布融资项目并筹措资金。从国内发展现状来说,股权众筹通常利用众筹平台实现融资目的,即发起人在平台上发起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模式和理念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了满足当今发展的需要,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提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并相应提出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策略  图书馆信息化是指图书馆在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制作、传递利用等给个工作流程中,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等手段
短短数年,社顶居民从一个曾与管理当局冲突对立,让管理当局头痛,对生态旅游一无所知的小区,通过屏东科技大学(简称屏科大)团队与社顶居民沟通、凝聚共识及培训居民,并与社顶
摘 要:现代远程教育学籍管理的制度创新是提高当前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的要务。随着现代远程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人们对教育需求层次、形式的多元化,现行的远程教育学籍管理制度已很难适应当下远程教育发展的大流,必须通过"规范化、主动化、网络化",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培训,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学籍管理;制度  现代远程教育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
摘要:高校环保社团作为课堂生态文明教育的延伸,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文章从高校环保社团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目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以及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高校环保社团;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67-02  所谓生态文明教育,是指为积极改善人与自然
中小企业在培育研发能力中普遍面临的“三缺(缺钱、缺人、缺研发活动及成果)”困局,有没有破解之道呢?山西长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做法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Small and 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