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味语文课堂的调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o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往往会说:“老师,您这堂课真有味道,听起来真过瘾。”确实,学生喜欢有味道的课。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要使课堂有滋有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理念、新视野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势,激活教学,教活学生。而我认为,语文课要上得有“味道”,就得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使教学充满趣味;就得巧妙运用情感熏陶,使教学饱含情味,就得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融入生活味;就得调动学生感官,使教学中点缀些艺术味;就得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教学富有韵味。
  
  一、饱含真情味
  
  不少教师在上课时就教学内容的完成和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来说都无可挑剔,但课堂气氛好似一潭死水。生性活泼、想象满怀、情感丰富的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痛苦地在知识的沙漠中跋涉。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教师的“一言堂、传声筒、搬运工”的教法有关,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缺乏人情味所致。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语文教学要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素养,就不能忽视情感因素。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过这样的诗句:“功战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理想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一些优秀教师饱含情味的讲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学习情趣。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动情、引情,学生入情、抒情,师生共同围绕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充分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对重点问题突出讲,对难点问题剥开议,对疑点问题展开争,对焦点问题及时评,对一般问题精要析,并且适时引入优美的诗歌、抒情的歌曲、情趣横生的故事、富有哲理的谚语等,努力创造一种情意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情意盎然的教学过程,而且还应有情味袅袅,如咀甘果的“收尾”,课结束,但情犹存。例如,在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课时,在师生共同列举了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后,课将结束,趁势转入抒情,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追求真理的青春是没有光彩的青春。在那江河破碎的年代,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满腔的热血点燃了理想的火把,照亮了这片天空,照亮了这方热土,拯救了整个民族!”整节课,通过精心设计独具情意的终课之曲,以情语摄魂,让学生执卷留恋,使课锦上添花。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水,而融进了情味后,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
  
  二、融入生活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等观点。确实,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增加课堂的生活味:
  1、教学内容的生活味
  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是机械死板的,鲜活的内容被教条化,课堂也就变得乏味无力了。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教学中的话,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到对联知识时,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家门上张贴的对联,然后小组交流,进而引导明确对联的有关知识。又如在讲到“广告多棱镜”这一内容时,通过让学生把平时所看到的广告语引入到课堂,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等,引导学生展开具体的讨论,分析其优劣,使学生明白广告语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关联,学生感到书本的理论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了。
  2、教学情境的生活味
  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设计一些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把生活化的情境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上《秃鹰之死》一课时,在学习相关内容后,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的城中河河水污浊,并有很多死鱼死虾,如果你是一名小记者,想就该问题去采访环保部门领导,你会如何提问?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同学们评议谈看法。这样,把生活中的情境在课上展示出来,既使学生从中明白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该如何去保护环境的道理,又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当然,不同的课堂应灵活机动,但只要我们能从生活出发,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近文本,走进文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教学者能根据新课标要求灵活改变,把趣味、情味、生活味、艺术味有机融合,课堂就会更富有韵味,而学生学起来也就更有滋有味。
  
  谈智慧,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其他文献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碰撞、交融、分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充满着活力和智慧。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教师会经常遇上意想不到的学生的质疑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因势利导,真正做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思,以疑促辩,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片断(一):    在2009级小学教育理科班教学《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
溪水乃自然之物,本无贤愚之辨。可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却谓潇水之上的一条小溪为“愚溪”,不免出人意表。可就是这个有悖于常理的“愚”字却饱含作者的无限辛酸。  诗序开篇就围绕溪被命名为“愚”的原因展开。先介绍了溪之“名莫能定”而作者“以愚触罪”并“爱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所以“更之为愚溪”。那么作者为何愚就触罪呢?溪“名莫能定”就应该以“愚”命名吗?这后面到底有什么故事呢?我们只有往下读文了。  接
《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分为十五国风(160篇)、二雅(105篇)、三颂(40篇)三大部分。“风”的意义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用于祖宗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所包含的意蕴已经远远超过这些动物本身,对研究《诗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因为有一些在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高效意会”和“有效言传”能力。这里所说的“高效意会”,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悟性”。所谓“意会”,就是要“据言得意”。“悟”,是阅读中的心理现象。而这种阅读中的心理现象,常诉诸于对言语的感悟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意会”和“言传”的和谐统一。    一、整体感知是“悟性”培养的“源头”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所谓“整体把握”,即着眼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这一重要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导语,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呢?  下面我就简单
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是优化语文教学和突破重难点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教学极具优势。一是它不受时空、宏观、微观限制,具有开放性,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二、能激发起学生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并能综合利用多种感观,从而使教者轻松,学者愉快,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利用录音、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热烈、真挚,易感染、易激动,学生的心弦一旦被触动,就会激
综合性学习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相比,有突出的特点: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时间上都具有开放性,整个过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语文课堂学习充其量只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支流,而整个社会则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确实,一次谈话、一次采访、一场演讲、一出表演、一场辩论、一次知识竞赛、一次成果展览、一小册作品集、一天自由阅读……无一不是在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一.积累写作必备素材  语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语言学习主要是掌握和运用,将本不是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东西可用,可用的材料来自于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的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一)要加强词汇的积累  词汇是文章的基础,加强词汇的积累有两个方法:第一是从阅读中积累,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一直选作高中语文教材。文中阿Q的两句唱词,对阿Q这个典型的刻画起了点睛的作用。  我们且看阿Q:  ……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阿Q……昂了头直唱过去。  这是阿Q平生最快意的一刹那的表情。在阿Q看
不论是平时教学,还是优质课评选,课堂上总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让教师始料未及,出现尴尬局面。诸如,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答案有偏差,学生故意作出异常举动,接话茬,出洋相等情况。那么,怎样才能得体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营造和谐课堂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课堂教学机智。课堂教学机智是指教师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环境中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其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来看看一个案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