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术后不明原因瘫痪1例

来源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u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术后瘫痪是神经外科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一种并发症,增加院内感染、消化道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的发生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增加医患矛盾.本文报道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术后不明原因瘫痪1例,旨在通过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可能的原因,以降低发生率及提高治愈率.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针刺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并借助功能磁共振探讨对神经功能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穴位治疗;均治疗3个月.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UE)评分、患肢的食指轻叩试验检查、握力测量及运动任务态的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FMA
阿尔茨海默病(AD)是高发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沉积、微管相关蛋白tau的过度磷酸化及细胞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补体、激活剂和趋化因子有关.至今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微小RNA(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非编码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的改变影响着与AD病理生理学相关的几乎所有神经生物学过程的表观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近年来,miRNA在AD中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近几年miRNA在AD相关的基础及临床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缺血性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炎症级联反应是其主要的病理过程之一.细胞焦亡是一种由半胱天冬酶Caspase-1/4/5/11介导的促炎性程序性死亡方式,可导致细胞肿胀破裂和炎性因子IL-1β、IL-18释放,诱发炎症级联反应.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是加重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抑制细胞焦亡可减轻缺血性脑损伤.本文就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缺血性卒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近年来,眩晕疾病相关前庭评价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外周性眩晕尤其单侧/双侧外周前庭病变的定位诊断水平.但如何更精准地进行迷路(如半规管)或前庭神经受损定位、可能的发病机制诊断仍是目前的诊断难点.临床上,磁共振成像(MRI)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3D-FLAIR)增强后延迟扫描技术的应用,协助临床医生更精准地进行迷路及其邻近微小结构病变(如内淋巴积水、血-迷路屏障受损、迷路炎、迷路出血和前庭神经受损等)的定位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诊断,为单侧/双侧外周前庭病变的精准定位及病因推测提供了更具有诊断价值的临床证据
黑质多巴胺能(DA)神经元和其他非DA神经元不可逆死亡是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基础,但造成这种神经元进行性死亡的原因并不清.因此,临床上仍然缺乏根治性的治疗方案,仍无法中断疾病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铁离子异常代谢可能是引起PD相关机制的触发点.本文拟从铁代谢异常机制及其涉及的氧化应激、蛋白质紊乱、基因突变等方面,探索诊治PD的新思路.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SIVD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联合组(38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奥拉西坦,联合组加用双嘧达莫联合奥拉西坦,均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Barthe1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测定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红素氧化酶-1(HO-1)、血管内皮生长
目的:探讨双路图应用于椎-基底动脉复杂病变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采用双路图治疗的椎-基底动脉复杂病变患者病例.分析双路图技术的实施方法、技术要点、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探讨椎-基底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手术中双路图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最终纳入椎-基底动脉复杂病变急性脑梗死患者4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4岁.基底动脉闭塞1例(25%),椎动脉狭窄和闭塞3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经双路图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后采取个体化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均获成功.血管再通结
脑小血管病(CSVD)累及颅内细小血管,步态障碍是早期CSVD的主要临床表现.步态障碍的发生与基底节环路受损及认知功能的竞争相关,白质完整性、皮质厚度及CSVD总体负担等影像学改变均会影响CSVD的步态障碍.本文通过归纳国内外临床研究对此展开论述,对今后探究CSVD的全脑结构和功能网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目的:探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按是否使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意识状态,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入院时,2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组的GCS评分均高于同组入院时(P<0.01),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GCS高分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GOS高分比例高于
目的:探讨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伴发神经源性高血压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血管压迫(NVC)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接诊的原发性HFS患者116例纳入HFS组,非HFS患者116例纳入对照组;每组内再根据是否伴发神经源性高血压又分为伴高血压和不伴高血压2个亚组.对各组进行头颅内听道MRI扫查,评估、对比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的NVC情况,并分析其与神经源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HFS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HFS组中发生延髓头端腹外侧区NVC共72例(62.07%),高于对照组的48例(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