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和趋势,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素质,这是本人通过几年教学中认真思考,反复实践的重要问题。以下就此谈一下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做好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堂高质量的化学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方法,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从常见的化学现象入手,引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化学学科密切有关,而这些现象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而又缺乏理解的问题。在讲授新课时就学生身边的一些问题入手,提出一些学生熟悉、但又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愉快地学习新课。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可以从老百姓下地窖拿红薯时试一下地窖中有无充足的氧气时,先将燃烧的蜡烛放在筐中系下地窖,看一下火焰是否有变化而确定地窖中的氧气如何?为什么不能用火柴直接引燃煤炭?为什么炉火不旺时要用鼓风机吹一下等等。学生对其中包含的道理并不完全清楚,而这时又迫切需要知道其所包含的道理。这时自然地引入新课,就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从实验开始引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前,可做一些激烈、奇幻、生动鲜明、富有情趣的演示实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做演示实验,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引入氧气的性质,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以从一个烧杯向另一个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的实验入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且既不能燃烧也不能助燃的性质。当然这些演示实验,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防止实验失败。
(三)从问题的引出导入新课
有些新课的导入,可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思想上形成新的矛盾,产生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酸的通性时,可以提问盐酸的化学性质、硫酸的化学性质、硝酸的化学性质。当学生分别回答时,于是有的学生会发问,这三种酸有类似的性质,是否能推广到其他的酸呢?同学们满腹疑问,很想知道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提高,精力高度集中,这时可自然引入酸的通性的课题,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总结出酸的通性。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美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
(一)精心设疑,制造玄机,启发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障,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分子时,首先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提问,为什么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会嗅到酒的气味?学生回答后,再演示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的实验、碘的蒸发实验,这时,要学生思考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减小,碘受热变成蒸气,遇冷又变成固体的原因,然后讲解水、酒精、碘的分子构成,得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再进一步提出把糖溶入水,糖水为什么有甜味?为什么一般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的知识就比较牢固。
在设疑的过程中,应精心制造玄机,使学生在疑问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疑问、兴趣自觉地进到解答问题的思路中,提问题的目的要明确且有针对性、启发性,还要有必然的逻辑性。提问要有计划、有系统,不要提出多个问题,而应提出一个,解决一个,逐个逼近结论。提问达到一定阶段,教师要做出明确结论,使分散的、个别的问题得到归纳总结,并系统化,也使错误的意识和模糊的问题得到纠正和澄清。
(二)运用实验直观手段,诱发学生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引导他们去探索化学原理、规律。如讲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时,可简单演示实验,碳在氧气中燃烧(氧气性质一节中做过)而让学生总结出碳跟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性质。接着演示第二个实验,碳还原氧化铜。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得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混合物中出现红色铜的原因是氧化铜被还原为铜。这样由表及里逐步推理、分析,探索碳的化学性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及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开发学生的智力来说,一个学生只有运用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智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具体内容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思维方式。指导课外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会用实验现象研究化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加以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形成强烈的自我学习动机。
这是本人近年来在教改中做的一些积极尝试,进行实验的班级在近年高考中一直取得较好的成绩。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学成绩,发展学生智力是有成效的。
一、做好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堂高质量的化学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方法,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从常见的化学现象入手,引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化学学科密切有关,而这些现象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而又缺乏理解的问题。在讲授新课时就学生身边的一些问题入手,提出一些学生熟悉、但又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愉快地学习新课。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可以从老百姓下地窖拿红薯时试一下地窖中有无充足的氧气时,先将燃烧的蜡烛放在筐中系下地窖,看一下火焰是否有变化而确定地窖中的氧气如何?为什么不能用火柴直接引燃煤炭?为什么炉火不旺时要用鼓风机吹一下等等。学生对其中包含的道理并不完全清楚,而这时又迫切需要知道其所包含的道理。这时自然地引入新课,就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从实验开始引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前,可做一些激烈、奇幻、生动鲜明、富有情趣的演示实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做演示实验,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引入氧气的性质,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以从一个烧杯向另一个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的实验入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且既不能燃烧也不能助燃的性质。当然这些演示实验,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防止实验失败。
(三)从问题的引出导入新课
有些新课的导入,可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思想上形成新的矛盾,产生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酸的通性时,可以提问盐酸的化学性质、硫酸的化学性质、硝酸的化学性质。当学生分别回答时,于是有的学生会发问,这三种酸有类似的性质,是否能推广到其他的酸呢?同学们满腹疑问,很想知道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提高,精力高度集中,这时可自然引入酸的通性的课题,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总结出酸的通性。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美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
(一)精心设疑,制造玄机,启发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障,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分子时,首先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提问,为什么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会嗅到酒的气味?学生回答后,再演示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的实验、碘的蒸发实验,这时,要学生思考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减小,碘受热变成蒸气,遇冷又变成固体的原因,然后讲解水、酒精、碘的分子构成,得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再进一步提出把糖溶入水,糖水为什么有甜味?为什么一般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的知识就比较牢固。
在设疑的过程中,应精心制造玄机,使学生在疑问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疑问、兴趣自觉地进到解答问题的思路中,提问题的目的要明确且有针对性、启发性,还要有必然的逻辑性。提问要有计划、有系统,不要提出多个问题,而应提出一个,解决一个,逐个逼近结论。提问达到一定阶段,教师要做出明确结论,使分散的、个别的问题得到归纳总结,并系统化,也使错误的意识和模糊的问题得到纠正和澄清。
(二)运用实验直观手段,诱发学生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引导他们去探索化学原理、规律。如讲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时,可简单演示实验,碳在氧气中燃烧(氧气性质一节中做过)而让学生总结出碳跟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性质。接着演示第二个实验,碳还原氧化铜。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得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混合物中出现红色铜的原因是氧化铜被还原为铜。这样由表及里逐步推理、分析,探索碳的化学性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及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开发学生的智力来说,一个学生只有运用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智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具体内容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思维方式。指导课外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会用实验现象研究化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加以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形成强烈的自我学习动机。
这是本人近年来在教改中做的一些积极尝试,进行实验的班级在近年高考中一直取得较好的成绩。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学成绩,发展学生智力是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