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资源优势支持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基于此,本文分析探讨了高职院校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体育;文化
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对人民生活来说意义重大。新形势下,文化在凝聚人心激发创造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文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多种领域。其中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中离群众最近,服务群众最具体的形式。社区文化可以沟通成员之间的感情,协调社区人际关系。同时社区体育的繁荣发展还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让人们享受健康、和谐、愉悦的文化生活。高职院校可以整合自身在体育教学中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源优势全力支持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一、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新形势下,以终生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学习已经不再单纯是学生的事情,也不是只有在学校里才能进行的事情。尤其体现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知识的学习中。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顺利的衔接说明了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发展完善自己的方式。以体育学习为侧面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体现出的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参与。学习型社区是社区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它能够保证社区同外部环境之间始终保持同步发展,这是社区与外部环境的一种互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主要依靠社区成员对体育知识和理念的学习贯彻。因此可以说居民对体育知识的学习是社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资源尤其这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选派比较得力的体育教师到社区任教,向居民普及大众体育知识,带领大家进行健身体育活动,促进院校的体育人才资源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社区居民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视野,而且还锻炼了自己的身体,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健康科学的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在社区开展的体育知識的普及教学对于社区居民的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整个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将起着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弥补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高职院校具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完善的器材和场地,良好的文化和气氛,这些资源对于社区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体育文化建设的资源。高职院校在保证自身的日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可以拿出一部分精力和资源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充足的体育场地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体育健身场所。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共有体育场地611.57万个,面积为9.5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所仅为0.35平方米,而美国人均体育场所面积为10平方米,差距之大可见一斑。目前,制约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便是场地不足,而且社区内建成的体育场所和器材利用率不高。我国的体育资源大部分都集中在学校和大型的、专业性的竞技比赛场馆,这些地方离社区居民都非常遥远,群众只能望洋兴叹。而这些地方却经常限制,不合理的分配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联姻创造了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要派出教师指导教育社区居民如何开展体育活动,还应当开放自己的场馆,让这些平时闲置的场馆充分利用起来,成为社区居民体育建设的有力补充。资源共享是推进社区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的场地、设备,在法定假期、周末等时间大部分都是闲置的,而这些时间完全可以像社区居民开放。这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品牌的提升和社会责任的实现。是办学规模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
社区建设体育文化场地不足,可以通过体育场馆与学校的资源共享弥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于社区文化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建设社区体育文化需要三个方面的资源,一是要有人才资源的保障,二是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三是要有器材器械的物资保障。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力资源。高职院校有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三种人才资源,专业体育科研工作者,普通教师,和以学生为主的志愿者队伍。高职体育教师是支持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社区居民普及体育技能和理论,提升居民的体育素质。
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学生也可以成为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帮助社区居民组织体育活动,传授健身知识,甚至教授健身操等,让社区居民能够及时地更新自己的健身理念。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健身知识的普及还可以通过这些人员带动他们的家庭成员,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中来。高职院校能为社区体育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社区成员共建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社区成员的情况各不相同,不便于统一管理,作风涣散,组织性差的劣势一直困扰着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此外还有千差万别的职业背景,教育经历等等这些不同之处都造成了统一管理,共建共赢的良好机制。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体育专业人才和先进的体育设备,他们可充分发挥体育科研优势,逐步建立科学健身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积极探索适合不同社会群体的科学健身方法。他们可以将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专门进行攻关研究,开展群众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引导居民全面认识体育的价值,提高居民对体育的认识,让越来越多的人用科学的思想、观点、知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对健康的追求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曙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大众体育[J].体育人才,2009(05).
[2]秦慧勇.社区体育文化纵览[J].体育文化导刊,2008(09).
[3]李 建.体育文化视野下的社区建设研究[J].基层建设,2011(04).
(作者简介:沈 洪(1974.11-),男,四川宜宾人,本科,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从事体育教学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体育;文化
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对人民生活来说意义重大。新形势下,文化在凝聚人心激发创造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文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多种领域。其中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中离群众最近,服务群众最具体的形式。社区文化可以沟通成员之间的感情,协调社区人际关系。同时社区体育的繁荣发展还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让人们享受健康、和谐、愉悦的文化生活。高职院校可以整合自身在体育教学中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源优势全力支持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一、学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新形势下,以终生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学习已经不再单纯是学生的事情,也不是只有在学校里才能进行的事情。尤其体现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知识的学习中。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顺利的衔接说明了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发展完善自己的方式。以体育学习为侧面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体现出的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参与。学习型社区是社区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它能够保证社区同外部环境之间始终保持同步发展,这是社区与外部环境的一种互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主要依靠社区成员对体育知识和理念的学习贯彻。因此可以说居民对体育知识的学习是社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资源尤其这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选派比较得力的体育教师到社区任教,向居民普及大众体育知识,带领大家进行健身体育活动,促进院校的体育人才资源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社区居民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视野,而且还锻炼了自己的身体,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健康科学的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在社区开展的体育知識的普及教学对于社区居民的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整个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将起着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弥补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高职院校具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完善的器材和场地,良好的文化和气氛,这些资源对于社区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体育文化建设的资源。高职院校在保证自身的日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可以拿出一部分精力和资源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充足的体育场地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体育健身场所。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共有体育场地611.57万个,面积为9.5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所仅为0.35平方米,而美国人均体育场所面积为10平方米,差距之大可见一斑。目前,制约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便是场地不足,而且社区内建成的体育场所和器材利用率不高。我国的体育资源大部分都集中在学校和大型的、专业性的竞技比赛场馆,这些地方离社区居民都非常遥远,群众只能望洋兴叹。而这些地方却经常限制,不合理的分配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联姻创造了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要派出教师指导教育社区居民如何开展体育活动,还应当开放自己的场馆,让这些平时闲置的场馆充分利用起来,成为社区居民体育建设的有力补充。资源共享是推进社区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的场地、设备,在法定假期、周末等时间大部分都是闲置的,而这些时间完全可以像社区居民开放。这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品牌的提升和社会责任的实现。是办学规模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
社区建设体育文化场地不足,可以通过体育场馆与学校的资源共享弥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于社区文化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建设社区体育文化需要三个方面的资源,一是要有人才资源的保障,二是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三是要有器材器械的物资保障。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力资源。高职院校有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三种人才资源,专业体育科研工作者,普通教师,和以学生为主的志愿者队伍。高职体育教师是支持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社区居民普及体育技能和理论,提升居民的体育素质。
高职院校的体育专业学生也可以成为推动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帮助社区居民组织体育活动,传授健身知识,甚至教授健身操等,让社区居民能够及时地更新自己的健身理念。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健身知识的普及还可以通过这些人员带动他们的家庭成员,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中来。高职院校能为社区体育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社区成员共建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社区成员的情况各不相同,不便于统一管理,作风涣散,组织性差的劣势一直困扰着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此外还有千差万别的职业背景,教育经历等等这些不同之处都造成了统一管理,共建共赢的良好机制。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体育专业人才和先进的体育设备,他们可充分发挥体育科研优势,逐步建立科学健身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积极探索适合不同社会群体的科学健身方法。他们可以将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专门进行攻关研究,开展群众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引导居民全面认识体育的价值,提高居民对体育的认识,让越来越多的人用科学的思想、观点、知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对健康的追求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曙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大众体育[J].体育人才,2009(05).
[2]秦慧勇.社区体育文化纵览[J].体育文化导刊,2008(09).
[3]李 建.体育文化视野下的社区建设研究[J].基层建设,2011(04).
(作者简介:沈 洪(1974.11-),男,四川宜宾人,本科,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从事体育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