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体原则在导课环节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些年来,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理念经历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这一历程中,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创新,教育对象如何变化,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课,其被重视程度始终不够。本文就近体原则的内涵及其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导课 近体原则 教学应用
  导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既是展现教师精神风貌和个性魅力的机会,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更是后续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的基础。导课在授课伊始,便可直观呈现“音”、“影”、“形”,为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观感,为教学奠定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效为课堂教学服务。导课可在借班教学中带来良性互动,更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消除师生的陌生感,拉近彼此距离。我拟就以“近体原则”为理论依据,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牛津版)》(译林出版社,2010)为课例进行分析。
  “近体原则”(close-set principle),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以缩小他们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现结合教学案例阐述如下。
  1.时间近体原则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保持对国内外时事的敏感度,及时了解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教师可将时事引入课堂,巧妙整合教学内容。以“Back to the Past”(Module 3 Unit 3)中“project”一课的“Ancient Greek Statue Found in Xinjiang”为例,本文从亚历山大大帝的雕像在新疆出土讲起,由此引出其影响力之深远,突出文本的“historic”一词。故事背景与事件距今较远,所以在设计导入问题上,我借由英国政坛“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因中风不幸去世这则新闻导入,并呈现图片。
  师:“Class,the news today is about Mrs.Thatcher,who died from the stroke yesterday.”
  师:“Before that,she had come down with strokes.And what do you know about her?”
  生:“Politician,the Iron Lady”。水平高些的同学会想到“Prime Minister”等。
  师:“What did she do for the UK?”
  学生对问题本身有所了解,但用英语表达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回答中涉及“contributions”,“economy”或“political reform”均可。
  师:“Even if she passed away,she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historic figures because of what she has done.”至此,提前呈现新词“come down with”,并引出本课关键词“historic”。随后引入亚历山大大帝的图片并过渡。
  师:“Like Mrs.Thatcher,Alexander the Great is also seen as a historic figure for his greatness.Now,we have a chance today to get to know him.”
  通过建立热点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联系,教师带领学生由现代英国“穿越”到遥远的古希腊,共同领略这位传奇大帝的风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project”的原始输出任务为制作历史人物海报,鉴于课文内容为人物生平,时间线索清晰,所以我将任务改为简介撒切尔夫人生平。这样,教学便以“撒切尔夫人”为线索,贯穿始终,不纯粹为了导课而引入,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空间近体原则
  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选材时不可能每篇都选用发生在学生所在地区的事例。由于空间距离远、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的兴奋点不易被激发。因此,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尽量结合身边典型事例,通过感性认识入手,缩短教与学的“空间距离”,此为空间近体原则。以“Hel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Module 6 Unit 4)”为例,我主要介绍了联合国成立的背景、目的、职能、成员国及发展目标,从内容上看是个“一言难尽”的“高大上”话题。对学生而言,联合国是个遥不可及的国际机构,大部分同学对其历史及现状知之甚少。对于这个看似“不接地气”的篇章,在导入新课时,如何能迅速拉近“联合国”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结合曾在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实习的经历,在教学中运用“空间近体原则”,设计导课内容如下。
  师:“Today,we’ll talk about a big topic,the United Nations.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UN,like its history or functions?”
  生:“Established after the Word World II”,“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而言,联合国只存在于课本或电视中,于是教师继续提问:
  师:“As such an organization,do you think the UN is related to the ordinary people?”   生:“No!”在预先营造出带有“距离感”的氛围后,笔者展示了自己在日内瓦著名建筑“Palace of Nations(万国宫)”前的照片,并一语双关道:
  师:“You see the UN is actually not that far.The Palace of Nations is the UN’s office based in Geneva.”学生看到联合国和老师“零距离”时感到很吃惊,此时教师趁热打铁,继续展示另外一张身处会议室的照片,并配图说明此处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开会之处,并介绍“permanent state members”,“the security council”等拓展词汇。
  师:“It’s related to every aspect of the world affairs,right?”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逐渐了解到联合国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它是一个为国际社会服务的机构,每个人都身处“global village(地球村)”,这与课文中“The UN touches the lives of people everywhere”相呼应。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3.心理近体原则
  心理近体原则即教师从实际出发,了解某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引出学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话题,激发渴求与探索的心理,优化课堂教学。简单说来,就是心理上贴近受众,情感上引起共鸣。若教师能够将自身经历作为素材导入,可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以“Understanding Each Other(Module 6 Unit 3)”为例,“reading”部分旨在介绍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但学生对“文化差异”缺乏感性认识,话题难以引起共鸣,我以自身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师:“We have known each other for a time.You know I am from...?”故作停顿,学生几乎同时回答:“From the Northeast.”
  师:“Exactly!You can definitely fee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s,right?Like...?”用手势示意身高。
  生:“You are much taller than us!”
  师:“What else?”学生陆续给出诸如“气候”、“饮食”、“方言”和“性格”等回答。同时,课件呈现南北菜系、方言及文化代表人物的图片配合回答。
  师:“The cultures out there are visibly different.That is calle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Even regions within one country differ a lot,not alone different countries.Now we will have a tast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mong Asian countries.”这样便将话题自然过渡到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上。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妨试将自身经历作为素材或就地取材,此法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进而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4.活动近体原则
  活动近体原则是指教师适时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求发展,进行体验和回味,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此处仍以“Hel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Module 6 Unit 4)”为例,我在另外一班级教学时,采用了“活动近体原则”:组织小组活动并引入评比机制。鉴于班里有两位同学是学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成员,对联合国的运作机制有一定了解,由他们担任竞赛活动的host。其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课文,并通过竞赛方式抢答host的提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合作(cooperation)与竞争(competition)”。把课堂还给学生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要引导学生不能片面追求正确率,把活动过度娱乐化,而要通过比赛了解题目背后的知识。例如拓展题:“How many official languages used in the United Nations?”很多同学并未答对,由host公布正确答案(English,Arabic,French,Spanish,Chinese and Russian共六种),并介绍语言确立的背景。这时,再由我进一步阐述这些语言在联大会议中如何经由“口译员(interpreter)”进行“接力翻译(relay interpretation)”,为来自各个国家的代表提供语言服务,至此预热词汇:interpret。上述课例实际上融合了“空间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两种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可机动灵活地组合多种导课方法,即便教同一节课也并非简单重复,而要根据学情微调和再创造,不妨尝试导课的“同课异构”。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
  [3]葛文山.中小学外语教学[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4]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6]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7]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8.
其他文献
患者赵×× ,男性 ,45岁。因上腹部胀痛 1年 ,加重伴反复黑便 3月于 2 0 0 1年 4月 5日入院。查体 :中度贫血貌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心肺 ( ) ,上腹部偏左侧可扪及 8cm× 6
1.用数字写的格言大发明家爱迪生在谈到天才时说:“天才等于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我国科学家王菊珍对待实验失败有句格言:“干下去还有50%成功的希望,不干便是100%的失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教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其20多年的发展过程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进程、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发挥了积极意义。积
《理财》编辑:rn我在金融机构上班,已工作了25年,打算1 5年后退休,年收入35万元,估计未来收入有30%~50%的增长空间.太太收入15万元,与我退休时间相差两年.家庭现有住房一套,市值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怎样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深化新课程改
目的: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接受C T 检查以及超声检查的效果对比进行研究。方法2009年至2013年一共有8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接受治疗,对其进行了CT 和超声检查诊断分析。结果轻型 AP患
时下,私车族正在不断扩大。别看这些私车的主人开起车来轻松自如,可修起车来基本上是一窍不通。虽说考驾驶证时要考上一通机械常识,可这仅仅是“纸上谈兵”,不信,您看看路上抛锚的汽车,那些司机面对突然熄火的“机器人”,大多数的表现是抓耳挠腮,无计可施。  “开车的把式,修车的‘文盲’”,我就属于这一类司机。  我所在的单位算得上是个大单位,不但拥有车队,而且拥有一批修车技术过硬的司机。身边有了师傅,便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