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S8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38-01
环县是甘肃省包虫病流行县之一,包虫病的流行已严重印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健康发展,环县自2007年开展包虫病防治工作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防治过程中凸显诸多问题,为更好开展包虫病防治工作,我结合本单位工作性质对环县包虫病流行现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历史数据汇总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下一步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环县地理环境及畜牧业发展现状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黄土高原北端,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全县辖21个乡镇(办),总人口35.51万,农业人口32.7万;全县有牧业用地921.9万亩,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857.8万亩。2015年末家畜禽存栏219.91万头、只,其中羊存栏160.01万只,大家畜存栏14.18万头,犬饲养量3.82万条。
环县是半农半牧县,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甘肃省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21个乡镇(办)均为病区,县北病情重于县南。
2 环县包虫病防治历史数据
结合卫生、地病办、畜牧等部门历年来的包虫病防治情况,我对2007年以来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调查数据如下:
2.1 人群普查:2007年累计普查4232人,患病率4.2%;2008年普查15821人,患病率1.2%;2009年普查12596人,患病率1.29%;2010年普查21270人,患病率1.1%;2011年普查20410人,患病率0.51%;2012年普查22039人,患病率0.53%;2013年普查25325人,患病率0.27%;2014年普查25616人,患病率0.32%。
2.2 9-12周岁儿童血清检测:2007年检测142份,阳性率10.56%;2008年检测606份,阳性率6.11%;2009年检测906份,阳性率2.65;2010年检测2000份,阳性率1.70%;2011年检测2000份,阳性率1.05%;2012年检测2000份,阳性率1.85%;2013年检测2500份,阳性率2.16%;2014年检测2500份,阳性率1.68%。
2.3 家犬感染情况调查:2007年犬粪阳性检测60份,阳性率21.67%;2008年犬粪阳性检测700份,阳性率16.29%;2009年犬粪阳性检测1400份,阳性率14.29%;2010年犬粪阳性检测2500份,阳性率12.32%;2011年犬粪阳性检测2037份,阳性率11.40%;2012年犬粪阳性检测1500份,阳性率10.2%;2013年犬粪阳性检测2500份,阳性率12.4%;2014年犬粪阳性检测2500份,阳性率10.4%。
2.3 家畜(羊)感染情况调查:2007年检测山羊534只,患病率7.8%;2008年检测山羊500只,患病率6%;2009年检测山羊539,患病率7.1%;2010年检测山羊500只,患病率6.8%;2011年检测山羊1000只,患病率4.6%;2012年检测山羊1012只,患病率4.05%;2013年检测山羊1200只,患病率4.4%;2014年检测山羊1450只,患病率4.8%。
3 环县包虫病防治历史数据分析
通过历史数据来看,人群包虫病感染率、儿童血清阳性率、家犬感染率、家畜(羊)的感染率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环县自2007年实施包虫病防治以来,包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4 环县包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环县包虫病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宣传不到位,环县地域广,人口多,偏远山区多,宣传工作不是十分到位;二是驱虫程序误解,工作人员和部分犬主不能按照正确的驱虫程序驱虫;三是部分农牧民的习惯性生产方式和不良的生活及卫生习惯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使包虫病防治停留在认知程度上;四是家犬的饲喂管理不严,部分家犬没有拴养,其粪便与家畜粪便混合散放,环境污染现象十分普遍;五是环县农牧民生活条件艰苦,羊畜屠宰后肝、肺等脏器食用或喂犬,使人和家犬极有可能感染包虫病,家犬感染后又传染给人和畜,形成恶性循环。
5 环县包虫病防治对策
5.1 积极开展包虫病科普宣传
针对宣传不到位及部分农户防范意识淡薄的问题,卫生部门应联合地病、畜牧兽医等部门利用电视台、短信平台、微信平台及其他媒体和现场、入户等方式进行宣传,主要任务是宣传包虫病的危害和流行途径,使农牧民认识到包虫病是可防、可治的,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及进行家犬驱虫是有效防治包虫病的途径。
5.2 登记管理家犬、扑杀流浪犬
畜牧兽医部门建立健全家犬的登记管理制度,对全县的家犬进行造册登记,分区域实行模块化管理,对可能存在威胁的流浪犬定期进行扑杀。
5.3 有效开展家犬驱虫工作
家犬驱虫可以消灭包虫病的传染源,在包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的乡镇开展家犬驱虫工作,采用吡喹酮驱虫,每月定期驱虫一次。驱虫后5天内,每天及时将犬粪深埋,防止棘球绦虫卵污染环境。
5.4 探索家畜(羊)的包虫病免疫试点
就近选取羊场对新生羔羊采用羊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进行免疫试点,新生羔羊8周龄进行首免,首免后1个月进行第二次免疫,及时跟踪免疫效果,检测血清阳性率。
5.5 牲畜定点屠宰监管加强屠宰场(点)家畜的屠宰检疫和病变脏器的无害化处理,按照相关规定对调运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监管,对检出包虫病的动物脏器实施无害化处理,严禁出售。
5.6 认真进行包虫病检测
采用剖检和屠宰检疫等方法对牛、羊等中间宿主的包虫病患病情况进行检测,采用犬粪抗原检测法对终末宿主进行包虫病感染情况检测,及时掌握包虫病流行情况和分析防治效果。
环县是甘肃省包虫病流行县之一,包虫病的流行已严重印象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健康发展,环县自2007年开展包虫病防治工作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防治过程中凸显诸多问题,为更好开展包虫病防治工作,我结合本单位工作性质对环县包虫病流行现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历史数据汇总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下一步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环县地理环境及畜牧业发展现状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黄土高原北端,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全县辖21个乡镇(办),总人口35.51万,农业人口32.7万;全县有牧业用地921.9万亩,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857.8万亩。2015年末家畜禽存栏219.91万头、只,其中羊存栏160.01万只,大家畜存栏14.18万头,犬饲养量3.82万条。
环县是半农半牧县,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甘肃省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21个乡镇(办)均为病区,县北病情重于县南。
2 环县包虫病防治历史数据
结合卫生、地病办、畜牧等部门历年来的包虫病防治情况,我对2007年以来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调查数据如下:
2.1 人群普查:2007年累计普查4232人,患病率4.2%;2008年普查15821人,患病率1.2%;2009年普查12596人,患病率1.29%;2010年普查21270人,患病率1.1%;2011年普查20410人,患病率0.51%;2012年普查22039人,患病率0.53%;2013年普查25325人,患病率0.27%;2014年普查25616人,患病率0.32%。
2.2 9-12周岁儿童血清检测:2007年检测142份,阳性率10.56%;2008年检测606份,阳性率6.11%;2009年检测906份,阳性率2.65;2010年检测2000份,阳性率1.70%;2011年检测2000份,阳性率1.05%;2012年检测2000份,阳性率1.85%;2013年检测2500份,阳性率2.16%;2014年检测2500份,阳性率1.68%。
2.3 家犬感染情况调查:2007年犬粪阳性检测60份,阳性率21.67%;2008年犬粪阳性检测700份,阳性率16.29%;2009年犬粪阳性检测1400份,阳性率14.29%;2010年犬粪阳性检测2500份,阳性率12.32%;2011年犬粪阳性检测2037份,阳性率11.40%;2012年犬粪阳性检测1500份,阳性率10.2%;2013年犬粪阳性检测2500份,阳性率12.4%;2014年犬粪阳性检测2500份,阳性率10.4%。
2.3 家畜(羊)感染情况调查:2007年检测山羊534只,患病率7.8%;2008年检测山羊500只,患病率6%;2009年检测山羊539,患病率7.1%;2010年检测山羊500只,患病率6.8%;2011年检测山羊1000只,患病率4.6%;2012年检测山羊1012只,患病率4.05%;2013年检测山羊1200只,患病率4.4%;2014年检测山羊1450只,患病率4.8%。
3 环县包虫病防治历史数据分析
通过历史数据来看,人群包虫病感染率、儿童血清阳性率、家犬感染率、家畜(羊)的感染率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环县自2007年实施包虫病防治以来,包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4 环县包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环县包虫病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宣传不到位,环县地域广,人口多,偏远山区多,宣传工作不是十分到位;二是驱虫程序误解,工作人员和部分犬主不能按照正确的驱虫程序驱虫;三是部分农牧民的习惯性生产方式和不良的生活及卫生习惯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使包虫病防治停留在认知程度上;四是家犬的饲喂管理不严,部分家犬没有拴养,其粪便与家畜粪便混合散放,环境污染现象十分普遍;五是环县农牧民生活条件艰苦,羊畜屠宰后肝、肺等脏器食用或喂犬,使人和家犬极有可能感染包虫病,家犬感染后又传染给人和畜,形成恶性循环。
5 环县包虫病防治对策
5.1 积极开展包虫病科普宣传
针对宣传不到位及部分农户防范意识淡薄的问题,卫生部门应联合地病、畜牧兽医等部门利用电视台、短信平台、微信平台及其他媒体和现场、入户等方式进行宣传,主要任务是宣传包虫病的危害和流行途径,使农牧民认识到包虫病是可防、可治的,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及进行家犬驱虫是有效防治包虫病的途径。
5.2 登记管理家犬、扑杀流浪犬
畜牧兽医部门建立健全家犬的登记管理制度,对全县的家犬进行造册登记,分区域实行模块化管理,对可能存在威胁的流浪犬定期进行扑杀。
5.3 有效开展家犬驱虫工作
家犬驱虫可以消灭包虫病的传染源,在包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的乡镇开展家犬驱虫工作,采用吡喹酮驱虫,每月定期驱虫一次。驱虫后5天内,每天及时将犬粪深埋,防止棘球绦虫卵污染环境。
5.4 探索家畜(羊)的包虫病免疫试点
就近选取羊场对新生羔羊采用羊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进行免疫试点,新生羔羊8周龄进行首免,首免后1个月进行第二次免疫,及时跟踪免疫效果,检测血清阳性率。
5.5 牲畜定点屠宰监管加强屠宰场(点)家畜的屠宰检疫和病变脏器的无害化处理,按照相关规定对调运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监管,对检出包虫病的动物脏器实施无害化处理,严禁出售。
5.6 认真进行包虫病检测
采用剖检和屠宰检疫等方法对牛、羊等中间宿主的包虫病患病情况进行检测,采用犬粪抗原检测法对终末宿主进行包虫病感染情况检测,及时掌握包虫病流行情况和分析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