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上班的“废柴”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ting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百年前,陶渊明写下的这句诗,如今成为很多“过劳型”现代人神往的生活境界。他本人给大家留下的记忆,则是一副恬淡从容,飘逸出尘的田园诗人 隐士形象,每日吟诗作赋,与菊花相伴。
  实际上,陶渊明还是个嗜酒之人。不爱当官,不爱上班。
  陶渊明出身还不错,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官,只可惜家道中落。他在自传里毫不讳言地说家贫,虽然天生嗜酒,但却不经常喝到。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五柳先生传》)
  亲朋故旧们知道陶渊明喜酒的嗜好,就经常置办了酒席叫他过来喝。他倒也不推辞,还特别实诚,去了就努力把酒喝完,目的就是喝醉,醉了也不会收敛情绪。
  但总蹭酒喝毕竟不是办法,陶渊明还是想做个官,朝九晚五打卡上班,挣点钱补贴家用。终于,东晋义熙元年,陶渊明得到一个比较有实权的职务: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上任后,他没做别的,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要把赐给自己的公田全部种上能酿酒的秫谷。妻子孩子大概觉得实在不靠谱,坚持请求还是得种点粳米———不然一家人吃啥呢?讨价还价半天,陶渊明决定,一顷五十亩种秫谷,“五十亩种粳”。
  他的性格,似乎不适合做官。当县令没多久,陶渊明就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辞职。那年冬天,督邮受命到当地巡视,命人唤陶渊明来见他。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陶渊明传》)
  陶渊明原本就不喜欢也不擅长这种接待工作,但毕竟是上面派来的人,只能硬著头皮去见。一边的下属提醒他,得穿上官服,打扮得工工整整才能去。言外之意,否则仕途岌岌可危。
  听了这话,他心里更别扭了,抬脚就走。顺带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硬气话“不为五斗米折腰!”
  当天,陶渊明就拿出官印,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表示辞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县衙。至此,他才当了大约80天的县令。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摆脱束缚的陶渊明,终于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了:躬耕、隐居,闲来自斟自酌,倚窗赏景,其乐融融。初归田园,生活质量还凑合。陶渊明喜欢菊花,在屋子周围种了一大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但有句话说,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归隐后的陶渊明只能住在茅屋里,没了朝廷的俸禄,又不擅长干农活,即便辛勤劳作,家境还是越来越差。
  义熙四年,一场意外的大火把他的家当烧了个精光。不得已,陶渊明带着一家人又搬家了,生活困顿起来,更别提花钱买酒。
  为了喝酒,他开动脑筋,自己酿酒。有一天,他正在酿酒,一位朋友前来探望。正好赶上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滤酒,之后又把葛巾扣在脑袋上,接待客人,若无其事饮酒,随意又自在。
  那时候,陶渊明诗写得好,隐士的名头又很响亮,不少达官贵人都想结交他。刺史王弘就是其中之一。但陶渊明压根不拿正眼看他,每次王弘登门拜访,他都装病。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王弘想了个主意。他让一位熟识的故人,提着美酒与酒具,在陶渊明去庐山的必经之路上等着。一见好酒,陶渊明也顾不上讨厌王弘了,高高兴兴喝了一天。
  更绝的,是发生在他和好朋友颜延之之间的一件事情。他们俩关系很好,颜延之后来到始安郡做官,常常去陶渊明的住所拜访,每次俩人都要畅饮一番,喝到醉醺醺。
  临了,颜延之给陶渊明留了二万钱。刚跟好友道别,他转身就把钱全部送到了酒家———这样比较方便,来到店里直接就能喝酒,省去了给钱数钱的功夫。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宋书·隐逸传》)
  爱喝酒的习惯永远是改不了的,每饮必醉。要是有朋友来访,无论身份贵贱,只要家中有酒,陶渊明一定跟对方同饮,随叫随到,喝开心为止。
  他饮酒还多半要弹琴。史书里记载,陶渊明的琴只是一部毫无装饰、很简陋的“素琴”。但他却仍然喜爱有加,每每沉醉在酒香琴韵当中。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朋友相聚喝酒,别人弹琴,他也抚弄那张简陋的无弦琴相应和。还总是很真诚地告诉别人,只要能够用琴表达心中的意趣,领会琴中的意味,又何必一定要拨弄琴弦弄出些响声呢。
  饮酒,陶渊明喜欢喝个痛快,常常喝醉。要是自己先醉了,就会坦率地告诉朋友已经喝醉,想睡了,您先走吧。随后便枕着书,抱着琴,进入梦乡。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陶渊明《时运·其四》)
  陶渊明觉得,住处再简陋,但是有酒,有琴,每一个早晨和傍晚都显得那么美好。在他的世界里,诗、酒、琴,算是三位一体了。
  无拘无束的日子总归会结束。有史书记载,63岁时,陶渊明走到了人生尽头。
  对于死亡,他并不害怕,生前就作了《自祭文》,还为自己写好了诗作“挽歌”,想象着自己死后不能说话,眼睛也失去了光彩。好友们抚棺痛哭,年幼的孩子啼哭着寻找父亲。
  但他觉得,没有必要过分悲伤。生老病死谁都无法避免,悲伤过、哀悼过就足够了。死亡有什么好说的呢?躯体放置在山岭中,很快会成为它的一部分。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其三》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挽歌”里,陶渊明还没忘了饮酒。他愤愤然地表示,死就算了,就是遗憾活在人世的时候,饮酒的愿望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单从记载看,陶渊明是个十足的“酒鬼”。的确,还在陶渊明身处的那个时代,便有人说过,陶渊明诗作“篇篇有酒”,虽然有些夸张,却不是空穴来风。
  据统计,陶渊明有120余首诗歌,其中光是“饮酒”组诗,就有20首。
  然而,他却又不是一般的“酒鬼”。不止其田园诗举世闻名,南朝的文学批评家钟嵘还给了他一个极高的评价“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这无疑为他的归隐增添了一束耀眼的光芒。
  人们推崇陶渊明,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才华、有气节,也是因为他生性率真,敢于为了追求理想中的生活和爱好,放弃既得利益,一派质朴天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有人遗憾,以陶渊明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谋求高位,过上更为舒适的生活。可实际上,正因为不受功名利禄诱惑,他才能将自己的爱好发挥到极致,最终成为高士的代表、著名的大诗人。
  文学家萧伯纳说:在享受人生乐趣方面,有钱和没钱的差别微乎其微。
  如果一个人能将爱好过成常态,那么得到的快乐就会更多。只有灵魂渐次丰盈饱满,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有趣。
  想来,那个时候的陶渊明,也是这样的吧。
  选自“中国新闻网”
其他文献
狗儿的娘是村里最邋遢的女人,没有之一。她家灶台上的灰尘能扫一簸箕,被罩和床单的颜色,长年累月是模糊不清的。狗儿的娘也不爱洗澡,冬天,她棉袄的袖口是明晃晃的,那大概是各种油渍和鼻涕的混合物吧,夏天,三米开外都能闻到她身上的味道。一次,她去邻居家串门,她坐在农村常用的那种小马扎上,和邻居的大婶拉呱儿,大婶的小孙子约摸三岁左右,话都说不清楚,却走到狗儿的娘跟前,胖乎乎的小手拉住狗儿娘的胳膊,说:“别坐—
我觉得,一个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素质。平时,我也接触一些业余作者,说我们的生活里好像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呀,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过日子,怎么到有的人笔下就变成小说,怎么我就发现不了什么奇怪的事,可以变成小说的事呢?这个问题,我不能不承认文学需要天才。但是,文学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一个作家对生活感受能力的程度,也的确对他们的创作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体验生活,
想想逛书店的日子已有些遥远了,可在书店淘书的日子,却是人生履程中值得珍藏的经历。最初关于书店的记忆,应该追溯到读小学之前,我识字较早,得益于父母的启蒙,家里订又有几份报纸,记得还未读小学就受大人的影响,也跟着开始了连蒙带猜学看报,当然是囫囵吞枣,可也就渐渐有了阅读的习惯。那时父母就常带我上新华书店为我买《小朋友》杂志,这或许可算是我读书的启蒙,也因此认识了新华书店。到了读小学的时候,那种以简短文字
纷纷扬扬的雪花,让冬天像个冬天了。我踏上故乡土地时,就踏进了冬天这幅巨大的水墨画里。雪花捉迷藏般,伸手想要抓住它时,却不知了去向,就连地上的雪花,一听到我的脚步声也藏匿了起来。明德小学,是画里的风景,也是我此行的目的地。小学是台湾商人王永庆创办的,漂亮的二层小楼,连着一个大操场,被炊烟袅袅的村庄环绕着,被搭着鸟窝的树木簇拥着。从地图上看,这个小学校也许找不到,但走近了就会发现,它如那冬日里的玉兰一
在拥挤的地铁上,我问二弟,你见过柿子吗?他说没见过,我说就在北京的郊区,乘火车进入北京或者离开北京就可以看到,那些高低不平的楼宇中间,一棵突兀的柿子树,只剩下了树干,挂着几颗黄澄澄的柿子,像某户人家点燃的灯笼,不忍心摘下。二弟说,大兴区的郊外有很多果园,唯独没有柿子,每年都有苹果、梨、枣,经常有在服装厂打工的老乡忍不住在收工的时候去偷摘,结果有些就被抓住罚了款。他这样说的时候是戏谑的,充满生活味道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母亲当过赤脚医生。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学习积极性很高,在一本标着毛主席语录的红壳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作了记录,内容是关于各类药物的名称、习性、特征、用途及各种治疗技术。母亲的字写得很好,比我父亲的还好,让我非常的惊异:小学文化
不知道别人的阅读历程,就我而言,对经典很久没感觉。具体一点,十四五岁,鲁迅不读,大部头的名著不读,圣贤书更不读,只读民间故事和武侠小说。说起来,不怕笑话。我是《知音》和《妇女生活》的忠实爱好者,读《故事会》到十八岁,后来看《笑林广记》,大笑,这才低俗到家嘛。《故事会》的俗,没那么吸引人了。也不是完全不读经典作品,只是凭感觉。记得刚读《西游记》,七八十年代出版,有黑白插画。序言二十多页,很多“封建主
起初对书的兴趣,源于父亲的启蒙。小时候,我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对书充满好奇。如朋友般亲密起来,则始于十七岁,当时我正在天津外院附校上师范班,父亲来信嘱咐我多看书,充实自己。由于上中专是他一手包办的,出于怨恨,我抄了一首打油诗回敬他:“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凉来冬又冷,收拾书包好过年。”没成想,几天后父亲突然在学校出现,手里拿着一幅他的字。一进宿舍,便把它贴在我的床头,让我从头到尾读
绿叶菜越来越红,但论价格的大众化,还是白菜,或者说,我还是偏爱白菜。我喜欢它的面目清明,喜欢它的敦实。白菜是北方称谓,沪称黄芽菜。一个“白描”了它的基本面,一个强调它的核心优势。跨季节,全年候,且产地绵长。无论从个头还是人口面上来说,白菜,可以算全国人民餐桌上的菜王了。对于懒人,白菜优点不少。一是耐存。十天半月不动也无妨。它呆在角落里,承受着冷落,包括遗忘,却努力坚挺着新鲜度,等待你的忽然发现。相
我想去襄阳。襄阳有一帝,一相,一诗人,一书家。一帝为刘秀。从小我就好奇几个问题。比如同为没落皇族,为什么刘备只能三分天下,偏居西蜀,最后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秀却能扫六合,收九鼎,定都洛阳,传八世十四帝,而且用时仅三年?比如昆阳之战。起义军这边是二万人,王莽军四十二万人,没有阴谋诡计,就是正面战场硬抗,义军首领还惊惧乞降,偏将军身份的刘秀率三千士卒直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