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简史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ieD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夏日喝冰啤就成了上海民俗,男女老少都喜爱。那时去餐馆点一杯冰啤,常常还要被搭售五毛钱猪头肉或剥皮鱼。弄堂口的冷饮店,每天都会排起长龙,人们拿着钢精锅、提着热水瓶,往往等上半小时才能买到散装啤酒,这景象都上了外国的电视节目。那时的上海人优越感很强,视其他城市的人为“乡下人”,喝冰啤这类风俗就是积累心理优越感的因素。
  后来到了武汉,满大街找不到一家卖散装冰啤的冷饮店,好在本地产的一种瓶装啤酒也不错。80年代中后期,一瓶普通桔子汽水三毛五,啤酒才六毛一瓶。一瓶汽水容量350 ml,当时一瓶啤酒容量接近其两倍,显然喝啤酒更划算。那时课余时间,我常常去小卖部一口气喝上一瓶。这个举动让我在学校莫名其妙获得了一定的“辨识度”,不少同学以为我在耍帅装酷。在当时一般人观念中,喝啤酒得有下酒菜,哪怕只有几粒茴香豆。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外国人大多将啤酒视为饮料,我的喝法完全和国际接轨。
  到了1993年,我被单位派往即将动工的三峡库区,正值炎夏,却很少见人喝啤酒。当地人大热天的,仍在喝白酒。一打听,他们觉得啤酒像马尿,喝不惯。“这算什么酒?都是泡泡。看着就想到了小便池,怪恶心的!”我们所住招待所的门卫刘大爷如此评价啤酒。我不由感慨万千,同饮长江水,相隔1450 km,在喝啤酒方面竟有差不多20年“时差”。喝白酒常被諷刺为喝猫尿,“猫尿”“马尿”听起来其实差不多,资深酒鬼刘大爷居然如此难以接受“马尿”这种新生事物。后来接触了一些当地干部,他们也都只喝白酒,可见不是个别现象。后来全国各地建设队伍和生意人纷纷涌入库区,并没有哪家啤酒厂来做宣传,互相交往很快改变了饮酒习惯。几年下来,原本喝“猫尿”的当地人,都渐渐接受了“马尿”。刘大爷夏天再也不喝白酒了,每餐一瓶啤酒是标配。人员流动胜过最好的广告宣传,啤酒“版图”在开放中急剧扩张。
  90年代末,我到某商城啤酒经营部工作,负责销售本地一家高端品牌啤酒。还没接手之前,想当然地以为主要竞争对手是某外国品牌。干了一个月,才知道虽然那种啤酒在上海、北京卖得不错,不过我们这儿的酒友都很“爱国”,我们最主要的对手竟然是省内一个小城市的啤酒公司。洋品牌不敌国货,这在其他领域不常见。究其原因,一是口感习惯不同。比如当时的武汉人喜欢喝清淡啤酒,偏偏洋啤酒不仅酒精度较高,入口还偏苦,于是粉丝小众化。另一个原因是土生土长的啤酒厂销售手段更灵活,进场费舍得出高价,给酒店服务员的开瓶费、促销费也不惜血本。外企毕竟制度严格,“上手段”时力度、灵活度都不够,因而常常干不过我们这些土包子。当时我负责的区域里,一大半酒店不是我们就是那家省内对手获得了独家专卖权。星级较高的酒店不敢搞“专卖”,但服务员出于自身利益,基本都会强力推荐我们两家的啤酒,顾客往往没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不发脾气常常拗不过服务员。
  这些年啤酒“版图”越来越大,已经普及到了村镇,按说这行越来越好干了。最近看到一位专业人士的文章,说国内不少大品牌啤酒销量却在走麦城,因为这些年出国旅游或公干人数激增,国人变得见多识广了,对于啤酒的鉴赏力提升很快。回国再喝“土产”啤酒,常常觉得差强人意。当年一旦有人出差,我们就会托人家带瓶啤酒回来,如此这般顶多也只喝过20种左右。如今轻点鼠标,世界各地的啤酒都能买到。顾客们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了,不会任由你说什么是什么。
  短短40年间,从小众到大众;从每个地方守着自己的“特产”,到足不出户喝遍世界。啤酒杯里,倒映出时代的变迁。
其他文献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白萝卜是冬季的时令蔬菜,也是养生的好食材,古时候也有“萝卜上市,郎中下市”的说法,但你知道吗?其实各种萝卜的功效是不同的,一定要正确食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要想发挥萝卜的润肺作用,您首先得选对萝卜的颜色,白色的萝卜效果最好。  然后您得选对吃法,生吃才能发挥萝卜润肺最大的功效。  元代许有壬说萝卜:“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老病消凝滞,奇功值品题。”  
近日,中部地区一位市长自己“爆料”,一年有日程安排记录的饭局超过1 000多顿,平均一天二三顿,陪人喝酒宴会,实在吃不消。咋舌之余,联想起一千多年前的官场,竟然有官员喝酒醉死。  五代时,中国北方契丹所建立的辽朝对当时中原局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晋、后汉以及北汉几乎是在契丹扶持下建立的政权,所以,这几个政权想方设法地讨好契丹统治者。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记载,公元951年,后汉灭亡,节度使劉崇
刘安晚年欲寻长生不老,于是精心于炼丹,试以豆汁育丹苗,偶于石乳,二者相融,生成洁白乳脑,无毒、味嫩,还有清香,认为是“益寿神羹”;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炼丹产品后来竟成为世上人们最重要的食物——豆腐。  豆腐,介于肉与蔬之间,往往成为肉品替代物;因其营养丰富、味美柔嫩,历代备受推崇。自古至今,有银子的,没铜钱的,有地位的,没身份的,对豆腐味道无不偏爱,无外乎一个字,美。陶谷《清异录》中五代时期贵族们
在北冰洋汽水、稻香村炸串、袋淋等承载70后、80后童年記忆的食品纷纷回归之后,另一款产自北京的摩奇饮料近日也高调起死回生。“消失”了16年的摩奇饮料悄然成为网红爆款商品,首批一万箱桃汁饮料上市仅3 h就销售一空。靠打“情怀牌”的怀旧食品,为何在近年能够纷纷起死回生,面临口味、营销、渠道等多重考验之下,回归路又能走多远?原因一:市场环境变化 老国货遇到新机遇  今日因怀旧潮引发大卖的每一个品牌当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