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刀,锋刃落入石头,不太深,不太浅,不能断,不能裂,把握分寸恰好,从容现于朱丹,让人欣赏品味,那就是艺术。
一个人,年轻智慧,抓着毛笔写字,拎起刻刀治印,他就是钟镝,
认识钟镝,是从他的印章,欣赏钟镝,却从他的博识。
以前他留长发的时候,总认为他和那些唱摇滚的人是一类的吧?大概只知道拨弦子喊歌而不谙音律吧。而钟镝是否也是只能就刻章而刻章,就写字而写字呢?后来,当我真正和他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无论谈文学,或者谈历史、时政、音乐、影视等等,我在他的面前却只适合做一名听众,因为他不仅仅能把书法篆刻中的一笔一划说得头头是道,即便是一撇,他也能讲几天,哪怕是一捺,他也能说数日,除此之外的学科,他也通天达地了解详细。直到某日,造访他电视塔下的工作室,才真正了解到,人们的学识和见地,不只是在学堂上可以积累的。走进钟镝工作室的那扇木门,中间是喝茶聊天的厅堂,另外两间房子,一间是写字刻章的“办公室”,一间是书房兼卧室,而这书房里,除了一整面墙的柜子都藏满了书之外,他的工作间里茶案、床头、书桌等等,几乎角角落落里都散落着各种书籍。钟镝说读书不择时、阅览不选地,不刻章写字的时候,他或者和自己的朋友们聊天交流,更多的时间便放在了看书。开卷有益,钟镝不以为劳也!也大抵因此,十几岁就从学校出来拼打在社会里的他,不仅没有缺失该有的文化知识,更积淀了他人不曾拥有的丰富生活阅历。面对钟镝,我更愿意做一个学生,静静地听他讲话,偶尔和钟老师切磋、探讨,就好像他说他自己面对前辈的情形:“我安静的时候,是因为在我所仰止的人面前,不敢随便发言,不敢有任何的轻狂举动……”大抵我在钟镝面前偏安静也是如此吧。
篆刻讲求笔法、章法、刀法,这些法,是需要对中国书法史、篆刻史、绘画史有一个系统学习之后才能结合个人心性喜好自成一体的。钟镝在生活中的倜傥,不代表他对学术的不羁。他阅读了不同版本的书画篆刻典籍,掌握了不同时代这个领域的精粹,他是受传统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具有现代生活理念的青年篆刻家,善于博取众长,也发挥自我,他不仅把自己置身在西安,置身在中国,他更把自己所热爱的篆刻事业置于世界文化的“博览会”上,因为他知道,篆刻,不仅仅是在石头上刻字,而是刻字之后所形成的文化气场,这种来自篆刻的气场,应该是立体的、厚重的、全面的。从小接受丝竹尺八熏陶的他,后来喜欢听电子音乐、摇滚曲调,也欣赏莫扎特、西贝柳斯等经典,他一首首吟唱唐诗宋词,更能一篇篇背诵波德莱尔等西方诗篇经典,他具有强大的接受力,更具有不可想象的融会贯通能力,这些便造就了我面前的全面、丰富的钟老师。
钟镝是勤奋的,与一些习惯在既有名声中早睡晚起的人来比,钟镝更喜欢日复一日毫不厌倦地舞刀弄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至少天天有印出手,一年四季,他季季要让自己出行采风交流,吸纳百家、开阔视野。当他拿出一年的刻印让我一枚一枚欣赏的时候,那厚厚的一簿,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在春夏秋冬的风景里,钟镝是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如何在着方寸的石头上入笔下刀创造艺术。勤能生巧,历练生精,钟镝的书法之拙朴清新、大气恢弘,钟镝篆刻之闲云野鹤、活脱自然,是在岁月的河流中锤炼而成的。
我所见到的钟镝从来都是喜悦的,他一直在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想做的篆刻,我们周遭的朋友也都怀着喜悦的心情看着他在艺术的天地里徜徉,受他熏陶着,并快乐着,这种和悦的氛围才是钟镝潜心营造的人生。
一个人,年轻智慧,抓着毛笔写字,拎起刻刀治印,他就是钟镝,
认识钟镝,是从他的印章,欣赏钟镝,却从他的博识。
以前他留长发的时候,总认为他和那些唱摇滚的人是一类的吧?大概只知道拨弦子喊歌而不谙音律吧。而钟镝是否也是只能就刻章而刻章,就写字而写字呢?后来,当我真正和他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无论谈文学,或者谈历史、时政、音乐、影视等等,我在他的面前却只适合做一名听众,因为他不仅仅能把书法篆刻中的一笔一划说得头头是道,即便是一撇,他也能讲几天,哪怕是一捺,他也能说数日,除此之外的学科,他也通天达地了解详细。直到某日,造访他电视塔下的工作室,才真正了解到,人们的学识和见地,不只是在学堂上可以积累的。走进钟镝工作室的那扇木门,中间是喝茶聊天的厅堂,另外两间房子,一间是写字刻章的“办公室”,一间是书房兼卧室,而这书房里,除了一整面墙的柜子都藏满了书之外,他的工作间里茶案、床头、书桌等等,几乎角角落落里都散落着各种书籍。钟镝说读书不择时、阅览不选地,不刻章写字的时候,他或者和自己的朋友们聊天交流,更多的时间便放在了看书。开卷有益,钟镝不以为劳也!也大抵因此,十几岁就从学校出来拼打在社会里的他,不仅没有缺失该有的文化知识,更积淀了他人不曾拥有的丰富生活阅历。面对钟镝,我更愿意做一个学生,静静地听他讲话,偶尔和钟老师切磋、探讨,就好像他说他自己面对前辈的情形:“我安静的时候,是因为在我所仰止的人面前,不敢随便发言,不敢有任何的轻狂举动……”大抵我在钟镝面前偏安静也是如此吧。
篆刻讲求笔法、章法、刀法,这些法,是需要对中国书法史、篆刻史、绘画史有一个系统学习之后才能结合个人心性喜好自成一体的。钟镝在生活中的倜傥,不代表他对学术的不羁。他阅读了不同版本的书画篆刻典籍,掌握了不同时代这个领域的精粹,他是受传统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具有现代生活理念的青年篆刻家,善于博取众长,也发挥自我,他不仅把自己置身在西安,置身在中国,他更把自己所热爱的篆刻事业置于世界文化的“博览会”上,因为他知道,篆刻,不仅仅是在石头上刻字,而是刻字之后所形成的文化气场,这种来自篆刻的气场,应该是立体的、厚重的、全面的。从小接受丝竹尺八熏陶的他,后来喜欢听电子音乐、摇滚曲调,也欣赏莫扎特、西贝柳斯等经典,他一首首吟唱唐诗宋词,更能一篇篇背诵波德莱尔等西方诗篇经典,他具有强大的接受力,更具有不可想象的融会贯通能力,这些便造就了我面前的全面、丰富的钟老师。
钟镝是勤奋的,与一些习惯在既有名声中早睡晚起的人来比,钟镝更喜欢日复一日毫不厌倦地舞刀弄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至少天天有印出手,一年四季,他季季要让自己出行采风交流,吸纳百家、开阔视野。当他拿出一年的刻印让我一枚一枚欣赏的时候,那厚厚的一簿,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在春夏秋冬的风景里,钟镝是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如何在着方寸的石头上入笔下刀创造艺术。勤能生巧,历练生精,钟镝的书法之拙朴清新、大气恢弘,钟镝篆刻之闲云野鹤、活脱自然,是在岁月的河流中锤炼而成的。
我所见到的钟镝从来都是喜悦的,他一直在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想做的篆刻,我们周遭的朋友也都怀着喜悦的心情看着他在艺术的天地里徜徉,受他熏陶着,并快乐着,这种和悦的氛围才是钟镝潜心营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