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自治区在今年两会后高瞻远瞩、科学务实地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明确了要“把内蒙古建设成祖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我认为,这既是国家赋予内蒙古“建设全国沿边开放新高地”的重大责任,也是内蒙古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区位和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外需”对我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为负拉动,是内蒙古“三驾马车”最薄弱的部分。2012年,内蒙古经济总量已达1.6万亿元,但外贸进出口总额仅有112.6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只有4.4%,低于新疆(21.2%)、黑龙江(17.4%)、云南(12.9%)的水平,更低于全国47%的水平。产业发展是沿边经济带建设的核心环节。当前,我区外向型产业发展不充分,规模小、层次低。进口资源加工程度较低。例如进口俄罗斯木材大部分穿肠而过,只有约40%的木材落地加工;落地加工木材也以初加工为主,大多加工成板材或木方运往内地。对俄蒙出口的产品中,其他省区产品占相当大的比重,缺乏本地的拳头产品。现代物流、跨境旅游等与沿边开发开放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补齐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短板,依托自治区特色资源优势,构建外向型产业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促使“三驾马车”平衡驱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应是自治区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
构建外向型产业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产业,我认为,关键在于要在“8337”发展思路定位引领下,立足内蒙古资源和区位优势,努力做好“两个一”:
一个“一”是将内蒙古打造成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内蒙古内连8省,外接俄蒙,有19个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门户。把内蒙古建设成为面向俄蒙、服务内地向北开放的新高地,发展口岸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势在必行。
一是要通过内蒙古这个向北开放平台窗口作用,将沿边经济与国内外腹地经济有效衔接,统筹规划,促进沿边与腹地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是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来内蒙古口岸城市建立公司、加工点及销售网络,集中更多的企业、商品、营销方式开拓俄蒙市场。
三是要创新边境合作模式,在“买卖全国商品”的同时,大力开展“进口加工内销、内联加工出口”业务。
四是积极推进中俄蒙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满洲里、策克、甘其毛都等示范区口岸扩大开放,推动口岸综合保税区和互市贸易区等项目的建设,突出发展口岸物流、进口资源加工、跨境旅游等特色产业,延伸贸易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提升沿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打造以口岸商贸为依托、以园区经济为支撑,以产业开放为内容的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
另一个“一”是转型升级自治区外向型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建设一批优势外向w型产业
一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流通中心,重点建设畜牧业绿色养殖及深加工基地。
二是改造升级传统工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推进能源、冶金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
三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包括特色蒙药、中药材基地等)、生物技术服务、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光伏、生物质、风电等)、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依托现有科技资源和科技基地,大力推进中国面向北开放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推进现代物流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包括内蒙古煤炭交易和物流中心。
五是大力提升金融业的支撑服务能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及集合票据,推动开展与边境贸易和国际物流相关的保险业务试点。
六是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和挖掘内蒙古草原、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把内蒙古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作者系内蒙古亿利集团高级副总裁)
责任编辑:晓途
近年来,“外需”对我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为负拉动,是内蒙古“三驾马车”最薄弱的部分。2012年,内蒙古经济总量已达1.6万亿元,但外贸进出口总额仅有112.6亿美元,外贸依存度只有4.4%,低于新疆(21.2%)、黑龙江(17.4%)、云南(12.9%)的水平,更低于全国47%的水平。产业发展是沿边经济带建设的核心环节。当前,我区外向型产业发展不充分,规模小、层次低。进口资源加工程度较低。例如进口俄罗斯木材大部分穿肠而过,只有约40%的木材落地加工;落地加工木材也以初加工为主,大多加工成板材或木方运往内地。对俄蒙出口的产品中,其他省区产品占相当大的比重,缺乏本地的拳头产品。现代物流、跨境旅游等与沿边开发开放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补齐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短板,依托自治区特色资源优势,构建外向型产业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促使“三驾马车”平衡驱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应是自治区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
构建外向型产业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产业,我认为,关键在于要在“8337”发展思路定位引领下,立足内蒙古资源和区位优势,努力做好“两个一”:
一个“一”是将内蒙古打造成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内蒙古内连8省,外接俄蒙,有19个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门户。把内蒙古建设成为面向俄蒙、服务内地向北开放的新高地,发展口岸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势在必行。
一是要通过内蒙古这个向北开放平台窗口作用,将沿边经济与国内外腹地经济有效衔接,统筹规划,促进沿边与腹地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是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来内蒙古口岸城市建立公司、加工点及销售网络,集中更多的企业、商品、营销方式开拓俄蒙市场。
三是要创新边境合作模式,在“买卖全国商品”的同时,大力开展“进口加工内销、内联加工出口”业务。
四是积极推进中俄蒙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满洲里、策克、甘其毛都等示范区口岸扩大开放,推动口岸综合保税区和互市贸易区等项目的建设,突出发展口岸物流、进口资源加工、跨境旅游等特色产业,延伸贸易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提升沿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打造以口岸商贸为依托、以园区经济为支撑,以产业开放为内容的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
另一个“一”是转型升级自治区外向型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建设一批优势外向w型产业
一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流通中心,重点建设畜牧业绿色养殖及深加工基地。
二是改造升级传统工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推进能源、冶金机械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
三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包括特色蒙药、中药材基地等)、生物技术服务、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光伏、生物质、风电等)、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依托现有科技资源和科技基地,大力推进中国面向北开放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推进现代物流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包括内蒙古煤炭交易和物流中心。
五是大力提升金融业的支撑服务能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及集合票据,推动开展与边境贸易和国际物流相关的保险业务试点。
六是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和挖掘内蒙古草原、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把内蒙古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作者系内蒙古亿利集团高级副总裁)
责任编辑: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