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作为重要的文学样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高考文学作品中散文阅读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被打破,所以,小说阅读训练应该引起高中学生足够的重视。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在近三年的高考命题中。取材主要是以小小说为主,因其情节精巧,能以小见大,给人以启迪等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围绕小说的文体特点设题。它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形象分析
刻画人物,是小说最显著的特点。设题方式通常有: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请概括某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③某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如2007年宁夏卷第13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2008年浙江卷第18题:“本文着意勾勒了鸟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2009年宁夏卷小说阅读第2小题“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清简要概述。”2009年安徽卷“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形象”,这些都是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
该怎样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通过小说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浙江卷《乌米》一文中乌米坚忍、乐观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来的。其次,运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此分析人物要把人物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考量。鲁迅笔下的阿O、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都因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具有典型意义。最后,还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进行概括整合。2007年宁夏、海南卷中对林冲性格心理的分析就要结合林冲的身份、地位的变化加以概括。此外,我们还要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在阅读过程中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其评价的语句,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故事情节的把握
对于故事情节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常见的设题方式有: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某段文字(或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④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有哪些伏笔或照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如2008年江苏卷第12题:“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2009年安徽卷第11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009年四川卷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么展开的?请概括回答。”又如2009年福建卷第13题:“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这些题目都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
要准确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就要根据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要运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格式对故事情节加以概括。2009年安徽卷第11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其实小说的题目已经表述了主要事件:董师傅游湖。但如果照搬题目就会漏掉信息,董师傅是带领小翠游湖,他并不是一个人。还要注意叙述故事的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考查的重点,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插叙可以帮助情节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注意寻找故事的“线索”,小说的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故事情节,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2009年四川卷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么展开的?”因为小说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的想象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所以想象即为小说的线索。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蜕中的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如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自然环境即人物活动的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设题方式一般有:①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②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存文中的作用;③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如2008年浙江卷第19题:“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州。”2009年浙江卷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这些都是考查分析环境捕写的题目。
分析环境描写,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思想,要回答好这方面的题目,就必须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基本作用,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二是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三是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如果能掌握这些知识,像2009年浙江卷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这样的题目就不难回答了。在做题时还要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同时还要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等,我们应该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运用对比手法,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等,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运用先抑后扬手法,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要善于概括语言方面的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有节奏感、词语丰富多变,有地域色彩、乡土气息等。近年来,在小晚鉴赏中也出现了开放式题目的考查。如2009年宁夏卷小说阅读第4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009年浙江卷15题:“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这类题目一定要在准确把握小说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作答,强调突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要言之成理,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
总之,阅读鉴赏小小说,抓住文体特征,把文体特点作为做题的突破口,是提高阅读鉴赏小小说的有效途径。同时小说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量的积累。小说鉴赏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在日常的阅读中我们应该注意对小说的出题角度进行归纳总结,还要注意小说题目的含义,结尾的匠心独用和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虽然其命题的角度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夯实基础,把握答题要领,做到答题规范,条理清晰,就一定会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效果。
(责任编辑 刘颖)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在近三年的高考命题中。取材主要是以小小说为主,因其情节精巧,能以小见大,给人以启迪等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围绕小说的文体特点设题。它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形象分析
刻画人物,是小说最显著的特点。设题方式通常有:①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请概括某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③某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如2007年宁夏卷第13题:“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2008年浙江卷第18题:“本文着意勾勒了鸟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2009年宁夏卷小说阅读第2小题“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清简要概述。”2009年安徽卷“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形象”,这些都是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
该怎样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通过小说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浙江卷《乌米》一文中乌米坚忍、乐观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来的。其次,运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此分析人物要把人物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考量。鲁迅笔下的阿O、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都因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具有典型意义。最后,还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进行概括整合。2007年宁夏、海南卷中对林冲性格心理的分析就要结合林冲的身份、地位的变化加以概括。此外,我们还要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在阅读过程中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其评价的语句,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故事情节的把握
对于故事情节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常见的设题方式有: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某段文字(或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④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有哪些伏笔或照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如2008年江苏卷第12题:“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2009年安徽卷第11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009年四川卷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么展开的?请概括回答。”又如2009年福建卷第13题:“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这些题目都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
要准确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就要根据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要运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格式对故事情节加以概括。2009年安徽卷第11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其实小说的题目已经表述了主要事件:董师傅游湖。但如果照搬题目就会漏掉信息,董师傅是带领小翠游湖,他并不是一个人。还要注意叙述故事的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考查的重点,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插叙可以帮助情节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注意寻找故事的“线索”,小说的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故事情节,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2009年四川卷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么展开的?”因为小说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的想象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所以想象即为小说的线索。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蜕中的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如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自然环境即人物活动的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设题方式一般有:①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②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存文中的作用;③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如2008年浙江卷第19题:“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州。”2009年浙江卷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这些都是考查分析环境捕写的题目。
分析环境描写,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思想,要回答好这方面的题目,就必须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基本作用,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二是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三是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如果能掌握这些知识,像2009年浙江卷第12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这样的题目就不难回答了。在做题时还要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同时还要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等,我们应该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运用对比手法,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等,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运用先抑后扬手法,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要善于概括语言方面的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有节奏感、词语丰富多变,有地域色彩、乡土气息等。近年来,在小晚鉴赏中也出现了开放式题目的考查。如2009年宁夏卷小说阅读第4题:“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009年浙江卷15题:“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这类题目一定要在准确把握小说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作答,强调突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要言之成理,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
总之,阅读鉴赏小小说,抓住文体特征,把文体特点作为做题的突破口,是提高阅读鉴赏小小说的有效途径。同时小说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量的积累。小说鉴赏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在日常的阅读中我们应该注意对小说的出题角度进行归纳总结,还要注意小说题目的含义,结尾的匠心独用和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虽然其命题的角度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夯实基础,把握答题要领,做到答题规范,条理清晰,就一定会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效果。
(责任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