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社会转型期道德主体出现偏移,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道德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等环境因素,致使部分教师价值观念趋向于功利和实惠,出现师德失范。对此,文章提出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政策导向,优化师德建设环境等措施,促进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 师德失范 环境因素
[作者简介]张寅红(1969- ),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工会,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彤彤(1971- ),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图书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服务。(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149-01
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社会转型期道德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不良的社会道德环境的客观存在,工作、生活的压力,致使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发生蜕变和扭曲,价值观念趋向于功利和实惠,师德失范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之一。当前影响师德建设的因素很多,但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研究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客观环境因素,对促进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德失范的主观环境因素
1.道德主体出现偏移。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判断时所持的观点。人的道德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某些时候,两种价值观在人的思想中是不平衡的,由此形成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两种道德主体。在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环境下,自身评价已从传统的“讲服从,讲奉献、讲均衡”向“个人优先,兼顾社会及其他”偏移,道德主体也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
2.道德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道德价值观取向,既是对道德价值的判断与选择,也是对道德价值的目标追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发展出现的日趋明显的商业化倾向,使一些政治素质不高、对教书育人目标认识不清的高校教师出现了“重道不重德,重品不重格”的知行背离现象,价值观取向出现由“重理想与协作”向“重现实与个性”偏移,职业责任感和成就感逐渐物化,价值目标趋于现实化和世俗化。
3.道德评价呈现多元化。随着一个多元社会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化。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科学的道德评价机制还不成熟,出现了对同一种行为存在着不同的道德评价观念。高校是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各种观念交叉并存的地方,传统道德观念、新的道德观念及西方道德观念等交叉并存形成了道德评价多元化现象,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出现迷茫和困惑。
4.心理环境失衡。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激烈的职业竞争环境下,教师同时面临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职称评定中不断提升的文凭压力,现实的生活压力以及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带来的精神压力,很容易诱发教师的心理失衡问题。心理失衡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教育失职、行为失范的重要诱因。
二、师德失范的客观环境因素
1.制度缺陷。所谓制度缺陷,是指任何一种制度体制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无缺的,总是存在着某种“先天”的内在缺陷。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许多高校存在“科研是硬道理,教学、育人是软任务”的政策导向,片面追求科研的规模和数量。同时由于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不够,科研经费已成为相当一部分教师补充收入的主要渠道,从而滋生助长了学术腐败现象。此外,职称评定主要以教师的上课工作量和论文、科研课题数量的多少为主要指标,而教书育人效果因无法被量化考核而常常被忽视,从而导致教师为评职称片面追求科研数量而忽视教学效果的现象。同时,现行师德建设政策中缺少明晰的、可操作的教师“职业道德底线”和“行为规范”的具体标准和细则,师德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也过于笼统和空洞,缺乏可操作性。
2.不良的社会道德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主体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有所加强,但在趋利的、不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诚信法则行事往往需要付出高成本,但并不能得到相应的高回报,而违背诚信法则的只需低成本却常常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这一状况使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受到污染和侵害并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是高等教育体系本身。受社会诚信危机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慎独”自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不能自觉地抵制和清除自己思想中有悖于职业道德规范的念头。高校社会不诚信现象的具体表现为教育资源严重浪费、人才无序流动等,对高校师德建设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3.道德体系的调节功能失调。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越来越多地有了选择不同价值观的机会;当今社会对多元化道德价值标准的存在也更为宽容。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和知识的获得途径空前广阔,各种道德观念相互激荡,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道德价值标准被弱化,道德对社会的“示范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暂时失去作用,社会道德水平下滑是形成师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改善师德建设环境的对策
1.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充分利用政治学习、形势报告会等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政治理论教育;通过各种媒介,大力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积极鼓励教师更多地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确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对个人发展的关注升华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贡献的高度。
2.不断优化师德建设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教师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高校在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应能动地改造自身的小环境,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环境的优化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形成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构建民主、平等、温馨的和谐校园氛围来实现。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高校发展的特点和要求,适当调整现行政策导向,在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师德建设问题。
3.建立科学有效、可操作的师德评价和监督机制。高尚师德的形成是一个由他律向自律反复提高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应积极探索制定合理的人才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引导广大教师既重业务,又重品德修养,形成有利于教书育人的制度环境和良好氛围。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还应坚持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并对教师总体和个体的道德现状进行及时的评价,评价结果要与任职、评奖的基本条件挂钩。师德建设在引入约束激励机制、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增强内在动力的同时,还应建立由社会、管理层和学生构成的职业道德监督网络,形成其外部压力,促进师德建设。
4.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健全的人格心理是形成高尚师德的内在基础,高校应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需求出发,帮助教师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方式,使他们能恰当地评估自己和环境,提高“慎独”自律意识;还应建立团结互助、和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团体环境和组织,以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文体活动为载体,帮助教师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拓展释放压力的途径和渠道;还应积极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技巧。
高校教师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教育功能的实现。只有充分认识环境因素对师德建设的影响,才能通过优化各种环境强化师德观念,推动师德建设,促进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使高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
[参考文献]
[1]陈成文.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J].思想政治教育,2006(12):26.
[2]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49.
[3]梁小伊.关于诚信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84-85.
[4]孙玟.个体道德价值观取向两难简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8-40.
[5]杨东平.师德建设要落到实处[J].中国教工,2005(9):9.
[6]杨志强.探求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122-123.
[关键词]高校 师德失范 环境因素
[作者简介]张寅红(1969- ),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工会,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彤彤(1971- ),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图书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服务。(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149-01
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社会转型期道德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不良的社会道德环境的客观存在,工作、生活的压力,致使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发生蜕变和扭曲,价值观念趋向于功利和实惠,师德失范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之一。当前影响师德建设的因素很多,但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研究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客观环境因素,对促进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德失范的主观环境因素
1.道德主体出现偏移。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判断时所持的观点。人的道德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某些时候,两种价值观在人的思想中是不平衡的,由此形成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两种道德主体。在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环境下,自身评价已从传统的“讲服从,讲奉献、讲均衡”向“个人优先,兼顾社会及其他”偏移,道德主体也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
2.道德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道德价值观取向,既是对道德价值的判断与选择,也是对道德价值的目标追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发展出现的日趋明显的商业化倾向,使一些政治素质不高、对教书育人目标认识不清的高校教师出现了“重道不重德,重品不重格”的知行背离现象,价值观取向出现由“重理想与协作”向“重现实与个性”偏移,职业责任感和成就感逐渐物化,价值目标趋于现实化和世俗化。
3.道德评价呈现多元化。随着一个多元社会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化。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科学的道德评价机制还不成熟,出现了对同一种行为存在着不同的道德评价观念。高校是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各种观念交叉并存的地方,传统道德观念、新的道德观念及西方道德观念等交叉并存形成了道德评价多元化现象,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出现迷茫和困惑。
4.心理环境失衡。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激烈的职业竞争环境下,教师同时面临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职称评定中不断提升的文凭压力,现实的生活压力以及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带来的精神压力,很容易诱发教师的心理失衡问题。心理失衡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教育失职、行为失范的重要诱因。
二、师德失范的客观环境因素
1.制度缺陷。所谓制度缺陷,是指任何一种制度体制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无缺的,总是存在着某种“先天”的内在缺陷。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许多高校存在“科研是硬道理,教学、育人是软任务”的政策导向,片面追求科研的规模和数量。同时由于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不够,科研经费已成为相当一部分教师补充收入的主要渠道,从而滋生助长了学术腐败现象。此外,职称评定主要以教师的上课工作量和论文、科研课题数量的多少为主要指标,而教书育人效果因无法被量化考核而常常被忽视,从而导致教师为评职称片面追求科研数量而忽视教学效果的现象。同时,现行师德建设政策中缺少明晰的、可操作的教师“职业道德底线”和“行为规范”的具体标准和细则,师德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也过于笼统和空洞,缺乏可操作性。
2.不良的社会道德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主体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有所加强,但在趋利的、不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诚信法则行事往往需要付出高成本,但并不能得到相应的高回报,而违背诚信法则的只需低成本却常常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这一状况使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受到污染和侵害并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是高等教育体系本身。受社会诚信危机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慎独”自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不能自觉地抵制和清除自己思想中有悖于职业道德规范的念头。高校社会不诚信现象的具体表现为教育资源严重浪费、人才无序流动等,对高校师德建设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3.道德体系的调节功能失调。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越来越多地有了选择不同价值观的机会;当今社会对多元化道德价值标准的存在也更为宽容。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和知识的获得途径空前广阔,各种道德观念相互激荡,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道德价值标准被弱化,道德对社会的“示范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暂时失去作用,社会道德水平下滑是形成师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改善师德建设环境的对策
1.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充分利用政治学习、形势报告会等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政治理论教育;通过各种媒介,大力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榜样”在师德建设中的示范作用;积极鼓励教师更多地参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确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对个人发展的关注升华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贡献的高度。
2.不断优化师德建设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教师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高校在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应能动地改造自身的小环境,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环境的优化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形成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构建民主、平等、温馨的和谐校园氛围来实现。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高校发展的特点和要求,适当调整现行政策导向,在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师德建设问题。
3.建立科学有效、可操作的师德评价和监督机制。高尚师德的形成是一个由他律向自律反复提高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应积极探索制定合理的人才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引导广大教师既重业务,又重品德修养,形成有利于教书育人的制度环境和良好氛围。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还应坚持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并对教师总体和个体的道德现状进行及时的评价,评价结果要与任职、评奖的基本条件挂钩。师德建设在引入约束激励机制、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增强内在动力的同时,还应建立由社会、管理层和学生构成的职业道德监督网络,形成其外部压力,促进师德建设。
4.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健全的人格心理是形成高尚师德的内在基础,高校应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需求出发,帮助教师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方式,使他们能恰当地评估自己和环境,提高“慎独”自律意识;还应建立团结互助、和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团体环境和组织,以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文体活动为载体,帮助教师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拓展释放压力的途径和渠道;还应积极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技巧。
高校教师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教育功能的实现。只有充分认识环境因素对师德建设的影响,才能通过优化各种环境强化师德观念,推动师德建设,促进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使高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
[参考文献]
[1]陈成文.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J].思想政治教育,2006(12):26.
[2]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49.
[3]梁小伊.关于诚信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84-85.
[4]孙玟.个体道德价值观取向两难简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8-40.
[5]杨东平.师德建设要落到实处[J].中国教工,2005(9):9.
[6]杨志强.探求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