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詹锳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詹锳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gend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念詹锳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詹锳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2006年6月11日至13日在河北大学召开。
其他文献
期刊
泉州师范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被遴选为福建省新办本科院校重点学科,学科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本学科现有学术成员18人,6名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是一支富有朝气、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散丈研究、中国当代丈晕王甲耠与批评、中西现当代文学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大众传播等4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
晚清之际是一个多质杂糅的"过渡时代"。其独特的历史"过渡性"规定了语言的"过渡性"。在一个既成的古汉语系统中,衍生出新的属于现代汉语的某些语言因素。就散文文体而言,它的书写方式,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典范文言,也不是标准的现代汉语,而是一种文白相间亦旧亦新的"复式"语言。新文体和域外行旅散文是以"过渡语言"书写的典型体类,它们标示了中国散文现代转型进程中的重要一节。
本文提出一个特殊的台湾文学史现象:"台湾文社"发行其机关刊物《台湾文艺丛志》,起于1919年1月1日,止于1924年11月15日,1919年刚好是五四运动发轫的时点,当大陆已渐进于宣示与文言书写决裂的边缘,追求"言文一致",台湾的知识分子却在寻求以文言提高大众教育,并发展公共性的可能。《丛志》的出刊是否代表了某一种较大陆迟到的现代性?本文从这里展开说明《丛志》的出刊本身即为现代性追求的一部分,它是第一个由台湾人提出"鼓吹文明"诉求的汉文杂志,鼓吹文明的宗旨,翻译西学。但《丛志》何以主张语言之使用为文言、文
古今中外,论文学者爱讲境界,讲境界不能不讲通变。最引人注目的通变大师莫过于刘勰。最想拾级而上的自觉通变者应说是章学诚。通向哪里?变去何方?刘勰浸润在文学的通达之境,将文心推演到大文学乃至自然之道的界面。
《礼记》中的伦理范畴是和儒家的人生旨趣、人格理想贯通融合在一起的。《礼记》蕴含了儒家作为诗学价值基础的元话语、作为诗学思维框架的体验式思维格局以及作为诗学内涵的对于"他者"的体认。经由对于《礼记》"称情而立文"的认知原则的考察可以清晰厘定儒家早期伦理认知的诗学品格。
去年年底,"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招标课题"评审结果揭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叶舒宪研究员任首席专家申报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标,
为了建构当下诗学的原创性,20世纪末以来,学界先后提出了“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和“走向文化诗学”等多种思路,但这些思路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和实践困惑。我们认为,从中西诗学最本质的差别——思维方式上着手,把传统感悟思维与西方理性思维有机地融合起来,建立一种充满现代性的感悟诗学,是建构当下原创诗学的一条可行路径。王国维、宗白华等的诗学探索已经充分显示了这种可能性。
施蛰存和徐讦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小说的叙事模式的现代化转型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前者借弗氏理论来崇欲抑理,用世俗的价值标准来重评历史,亵渎神圣。消解崇高,解构英雄,带上了后现代的先锋意识和颠覆性色彩。其历史小说表现出的削平历史深度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及带有戏说性的欲望式和想象性书写,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滥觞。后者把弗氏理论外化为一个个奇异的情节和浪漫的传奇故事,表面披着恋爱传奇的通俗外衣,表现的却是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的精英意识。其价值在于创造出了可读性与哲理性完美融合雅俗共赏的一种小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