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糖尿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lov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儿童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情况,分析T2DM合并NAFLD的临床特征及影响代谢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8年2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儿童T2DM患者473例,分为T2DM合并NAFLD组90例,不合并NAFLD组383例。分析比较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病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质指数、血压、血红蛋白、血脂、尿酸、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C肽水平、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方面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473例儿童T2DM中合并NAFLD组90例,占19.03%。(2)T2DM合并NAFLD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肝酶、尿酸和血脂水平均明显高于不合并NAFLD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红蛋白、HOMA-IR、空腹胰岛素和C肽水平明显高于不合并NAF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2±11)比(134±14)g/L,2.7(1.7,4.4)比1.4(0.5,3.1),10.2(6.0,15.1)比4.8(1.7,10.3)μU/ml,2.5(2.3,3.0)比0.7(0.3,22.0)μg/L,t=-5.037, Z=7 900、8 858、4 062,均P<0.01],OGTT后2 h血糖低于不合并NAFLD组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4.0)比(13.6±4.2)mmol/L,t=2.473,P<0.05]。(3)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和尿酸是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981和3.645(P<0.05)。

结论

T2DM合并NAFLD组与不合并NAFLD组儿童相比,年龄偏大,肥胖更显著,其血压、血脂、尿酸、血红蛋白、肝酶升高和胰岛素抵抗更严重。在儿童T2DM患者中血红蛋白和尿酸水平增加可能对NAFLD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系统全程监测下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强化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因脊柱外伤或脊柱手术后在本科住院的患者60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采用遥测心电血压监测配合强化运动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训练。治疗6周后,分别记录两组训练完成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ASIA神经功能评分并比较。结果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经治疗正常后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ET/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ICSI治疗184例患者的资料,其中75例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包括临床和亚临床)并接受甲状腺素治疗正常者列入研究组,109例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列入对照组,入组时两组患者TSH≤2.5 mIU
目的通过单纯高脂饲养法与高脂饲养联合免疫反应损伤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比较两种方法在制模时间、模型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18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n=6)饲喂普通饲料,模型组1(M1,n=6)饲喂高脂饲料,模型组2(M2,n=6)饲喂高脂饲料结合免疫反应损伤(注射卵清白蛋白和胎牛血清白蛋白)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饲喂10周后测定TG、TC、HDL-C、LDL-C和C反
期刊
目的探讨芹菜素对棕榈酸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H9c2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棕榈酸组、芹菜素组、棕榈酸+芹菜素组、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激动剂组、JNK激动剂组+棕榈酸组,JNK激动剂+棕榈酸+芹菜素组。对照组加入0.5%二甲基亚砜(DMSO);棕榈酸组加入500 μmol/L棕榈酸;芹菜素组加入20 μmol/L芹菜素;棕榈酸+芹菜素组先加入20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内外科合作及外科主导的个体化一站式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经非个体化一站式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N1组)98例、2016年1月到2017年3月确诊糖尿病足患者,未在内分泌中心个体化一站式治疗患者(N2组)70例,及接受个体化一站式治疗者(Y组)109例。收集各组的性别、年龄、糖化血红蛋白、Wagner分级等一般资料,随访各组3、6个月的诊治效果、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糖尿病足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和介入组(24例),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介入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介入组治疗总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