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升学等因素,高中政治课老师对政治课的知识性做足功夫,而思想性则体现不足。为了贯切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科学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政治教师在做好政治知识传授的同时,不可偏废政治课的思想性。政治思想性是政治知识的灵魂,有了政治思想,可以促进学生政治知识的学习。同样,有了一定的政治知识又可加强对政治思想理解和研究。政治课的思想性就是指以思想、观念为涵载,强调思辨而非经验,价值主导而非价值中立,承载着价值判断、伦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属性。
关键词:政治课;知识性;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G621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重知识性而淡化思想性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密而不漏,然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则主动性不足,甚至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师是你讲你的,学生是我听我的,整个课堂没有生机与活力,更谈不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种教学现状其实是没有把政治课堂的思想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那么,决定思想政治课要把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的原因有:
一、我国现行教育教学方针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涵盖了教育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培养人的途径”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它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将指引我国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力地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对新世纪我国的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客观上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要把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但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因为爱国主义是一个人最基本、最崇高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伟大的爱国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永远热爱我的祖国”为追求,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让中华民族强盛起来,给共和国带来了第二个春天。由此看出,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必须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其内容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的生活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这一概括性的表述比较准确地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这是由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从理论系统分析,思想政治课程具有知识性特征,这是作为学科存在的必要条件和一般性前提,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从价值系统分析,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思想性特征,这是其自身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回答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政治课程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没有思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盲目的,没有知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知识性为基础,以思想性为指导,达到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才能担当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崇高使命。
三、新课程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的理性认识决定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的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品德的养成和思想的生成。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压抑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不行”的教育。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课堂教学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乐于学习;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情操的熏陶、品德的养成和思想的生成。这印证了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国内国际错综复杂的形势和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我们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都应把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秦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不容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
[3]周茜蓉《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重属性关系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
[4]胡凯、郭鹏飞《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
关键词:政治课;知识性;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G621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重知识性而淡化思想性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密而不漏,然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则主动性不足,甚至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师是你讲你的,学生是我听我的,整个课堂没有生机与活力,更谈不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种教学现状其实是没有把政治课堂的思想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那么,决定思想政治课要把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的原因有:
一、我国现行教育教学方针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涵盖了教育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培养人的途径”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它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将指引我国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力地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对新世纪我国的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客观上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要把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但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因为爱国主义是一个人最基本、最崇高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伟大的爱国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永远热爱我的祖国”为追求,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让中华民族强盛起来,给共和国带来了第二个春天。由此看出,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必须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其内容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的生活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这一概括性的表述比较准确地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这是由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从理论系统分析,思想政治课程具有知识性特征,这是作为学科存在的必要条件和一般性前提,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从价值系统分析,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思想性特征,这是其自身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回答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政治课程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没有思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盲目的,没有知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知识性为基础,以思想性为指导,达到思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才能担当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崇高使命。
三、新课程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的理性认识决定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的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品德的养成和思想的生成。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压抑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不行”的教育。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课堂教学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乐于学习;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情操的熏陶、品德的养成和思想的生成。这印证了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面对国内国际错综复杂的形势和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我们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都应把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秦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不容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
[3]周茜蓉《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重属性关系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
[4]胡凯、郭鹏飞《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