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公路产业学院的道桥“专业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实践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道桥专业群依托新型智慧公路产业学院优化跨院系、跨专业融合的课程体系,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探索职教“学分银行”制度下教学资源建设,以实现“专业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目标。
  [关    键   词]  专业融合;校企协同;智慧公路产业学院;1+X;学分银行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7-0024-02
   2019年,国家出台了“职教20条”,提出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增大财政投入,带动政府、企业和院校建设一批集生产、实训、培训、技术技能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职教基地。协同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育人资源互动共享,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浙江省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倡议会合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金南翼,区位优势凸显,社会经济发达,产业特色鲜明,城乡发展均衡。交通运输部与浙江省高度重视浙江交通发展,共建现代交通示范区,并被确定为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在人工智能控制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背景下,公路正朝着“智慧”方向发展。“交通强国”国家战略诠释着中央及国家层面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交通强国建设不仅涉及行业转型发展要求,还涉及各类各型产业要素的有效调动。同时,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引导下,浙江省交通行业企业也在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进行了大量的交通工程建设,这都为学校与企业的产教深度融合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一、校企联合组建智慧公路产业学院
   在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持续优化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建设,根据智慧公路交通产业建设需求动态升级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智慧公路跨学科、跨行业、多技术融合发展的态势下,对接智慧公路产业人才需要,聘请企业总工、总师办主任、技术中心主任等为产业教授,作为企业专业带头人与校内专任教师一起,研讨道桥工程不同岗位下的职业能力,优化适岗状态下的道桥专业群课程体系,制定智慧公路建设形势下的教学方案与标准,使育人的目标与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依托智慧公路建设,联合行业企业共建智慧公路产业学院,形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习实训、技能培训、研发与创新的智慧公路建设人才培养总部。建立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委员会、社会服务委员会、科技创新委员会、国际教育委员会等,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形成企业准入与退出机制、企业实践学分互换制度、校企师资双兼双聘等保障制度,实现智慧公路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1]。
   二、校企共同优化道桥专业群课程体系
   依托智慧公路产业学院,主动与行业建设企业对接,开展智慧公路设计、施工、检测、管理、养护等岗位人才需求调研,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等有机衔接[2],形成“多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匹配。融智慧公路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一体,实现了从进校—学习—实习—就业全过程、全方位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集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科技服务、成果转化、海外推广、创新创业和培训教育等功能,实现“专业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目标。
   道桥专业群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包含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核心)、工程造价、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汽车运维技术等专业,在智慧公路交通产业体系下,道桥专业技术人员面向的是集成了多种传感设备的智慧公路,智慧公路通信支撑网络具有低时延、高可靠、大带宽的交通行业专业通信特色,汽车运维人员面对的是集成了车载传感和智能终端的网联车;按照智慧公路交通产业下的人才需求,重构基于平台—岗位—拓展的“专业融合、校企协同”课程体系[3]。依据专业群及各专业岗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编制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标准,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包、专业岗位群课程包、互选拓展课程包的设计。以道桥专业为核心,在路桥类传统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融入智慧公路建设的岗位新能力与素养需求。
   以“平臺共享”满足专业群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建成《智慧交通概论》《工程测量技术》等共享平台课程,平台内既有道桥通用的建材、测量、识图绘图等传统课程,又加入了智慧公路建设环境下的智慧交通、人工智能等课程知识,使基础课程形成群内各专业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的聚合点,发挥专业群的集群优势,实现融道桥传统基础能力、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型岗位基础能力为一体的共享平台培养。
   针对智慧公路产业五大岗位下的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核心技术技能进行精准定位,开发设计、施工、检测、管理和养护五大岗位的核心课程包,以能力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课程中,针对上述岗位设置五个专业方向,在道桥专业群中分方向培养。道桥类复合型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掌握道路桥梁建设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掌握道路信息感应、车路互通信息、管养智能化等专业知识,五大岗位中,围绕智慧公路建设主线,以道桥专业为核心引领,培养复合型高端技能专门人才。在道桥专业群中,夯实公路建设技能,从智慧公路勘测技术、路基路面施工技术、道桥工程检测、工程项目管理、道桥养护技术等课程形成道桥复合型人才的主线培养,同时将无人机测量技术、物联网应用管理等智慧公路信息与物联等元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以课程的“拓展互融”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确定《BIM建模与应用》《公路工程造价编制》等互选拓展课程,培养智慧公路建设产业内职业迁移能力。进行多个课程的模块化组合既注重道桥工程建设人才的土建知识拓展学习,又融合了智慧公路元素的通信、车路协同等知识能力的互通,以适应智慧公路建设产业各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    三、“1+X”证书试点推进人才培养
   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基本要求[4]。它将有效弥补学校教育与市场脱节、职业院校标准滞后、教学陈旧、师资落伍、现有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1+X”证书制度是对1的补充,让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之外,掌握更多新型的职业技能,这就像普通高校学生的辅修专业一样,可激发出学生的技能潜力,提升其职业竞争力。职业教育跟不上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的发展,出现诸多的空白领域,X证书能及时有效地填补职业教育的空白,确保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及时跟上产业市场发展。
   基于智慧公路产业学院平台,以“1+X”证书试点为抓手[5],将X证书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推进探索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构建面向智慧公路建设产业的多层次分等级的能力模块认证结构体系,形成专业群内各专业能力模块认证分支体系,实施对应于各能力模块的职业能力认证,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推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1为基础,厚实学生的基本技能,拓展X项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形成1与X的良性互促互融关系,使课证深度融通。
   学校推进专业群内和专业的“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公布的“1+X”制度试点考试:建筑信息模型(BIM)、传感网应用开发、路桥工程无损检测等“1+X”职业技能证书标准等,实现相应证书考核推广应用,全面涵盖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和综合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发挥X证书平台作用,学校加强与浙江交通建设行业领军企业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作开发经校企认证认可的技能证书试点,提高证书质量。通过引企驻校与校企共建等方式开展人才技能职业能力的双考核双认证,认证对象包括在校生、订单培养准员工、企业员工等,涵盖工程设计、公路施工、道桥检测、项目管理、道桥养护五大岗位能力。
   拓展属地国工程技术人员培养与海外留学(进修)生培养实践,开发多类型的办学途径,完善属地国工程技术人员培养与认证模式,探索海外留学生学历教育与进修生培养模式。使技能认证实现由面向在校学生向企业员工(属地国员工)共同培训的转型,拓展中方技术骨干、在校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海外工程项目的人才储备库,实现公路智能型技能培训、海外技能拓展的双向目标。
   四、合作革新“学分银行”制度下的教学资源
   基于校企合作,在智慧公路产业学院下组建老中青结合的校企教学团队,创建专业资源—课程资源—素材资源三层次的数字与信息资源库,推行职教“学分银行”制度下的线上学习成果认定。教学与信息资源建设涵盖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体系、团队支持与服务等的道桥专业群共享教学资源库。如在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等核心课程中引入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案例,将工厂集中生产、智能化建造、集约化施工、公路四新技术等加入课程资源中,形成智慧化建造与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交流、作业、辅导等师生互动,通过课程二维码植入视频案例、在线学习、知识重点难点解析、数字化考核等,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与评价体系,将过程测试与最终考核评价相结合。同步建设校企双元、活页式等新型教材与训练实践书,建成配套的虚拟仿真与校企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实现校企基地共建共享,为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便于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获得“学分银行”的学习记录(学分)。
   五、结语
   在新时代国家交通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家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下,同时面对浙江省交通建设高速发展与海外援建工程的开展,对交通建设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巨大。如浙江交工集团作为浙江省交通土建行业领军企业,是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与浙江交职院长期战略合作育人,培育共建高水平双师培养、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基地,校企共同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智慧公路产业学院,推动道桥专业群课程体系动态升级,课证融通,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合作员工职业培训,拓展海外属地国员工技能提升教育,建成可共享可复制的各类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中全面使用,探索推行职教“学分银行”教學资源建设,这为现代智慧公路产业领域培养出一批社会亟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殷勤.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2):40-45.
   [2]李滋阳.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6):95-102.
   [3]刘灿亮.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1):57-61.
   [4]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72-76.
   [5]覃川.1+X证书制度:促进类型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04-108.
  ◎编辑 尹 军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实践的研究,首先,阐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具有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现状,存在重视程度有待提升、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最后,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实践,给出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的重视程度、构建完善评价机制、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完善目标体系等措施。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实践  
[摘 要] 以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出发点,立足于汽车工匠的培养,实施工匠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四融合;从营造工匠氛围、重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匠型“双师”队伍、开拓工匠培养渠道、构建工匠精神评价方法等研究,汽车工匠的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培养途径;高职汽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
[摘 要] 本课程根据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素质的需求,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实现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  [关 键 词] 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职业技能;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
[摘 要] 继电保护技术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电力专业综合性强、难度大的一门课程,也是与电力企业发展密切关联的一门课。掌握好这门课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至关重要。结合优慕课平台进行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浅出,探索继电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改革方法,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创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继电保护;改革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高职大学生的身体体质、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意识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高职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和课余体育训练的优化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关 键 词] 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课余训练;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在政府的关注和社会的期盼中肩负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责任。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决定着单一依靠学校完成好培育责任是不现实的。高职院校需要协同企业共同开辟出一条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共同构建和完善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并探索出让体系持续运转和发展的机制,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夯实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基础。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校企协同  
[摘 要] 经济的增长推动了医疗事业的发展,使得医院对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确保学生符合医院的要求,提升自身竞争能力,才能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更好地就业。基于此,通过分析地方医院对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才能构建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为高职院校培养出符合醫院要求的高素质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 键 词] 供给侧改革;医学影像技术;复合型人才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