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空数据的贵阳市冰雹天气大气垂直环境特征分析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St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017-2020年贵阳市降雹大气垂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降雹探空平均对流有效位能(776 J/kg)较对比探空平均对流有效位能(646 J/kg)更大,大气对流发生潜势更高;在降雹探空当日所对应的08时探空数据中,出现逆温的次数有11次,占比58%,且逆温层上下两层温差小,主要为等温或弱逆温.(2)降雹探空0℃层、-5℃层、-15℃层和-20℃层高度均低于对比探空对应温度层高度,且降雹探空冻结层厚度为2809 m,较对比探空对应层厚度薄227 m,表明降雹探空较对比探空垂直温度梯度更大;同时,降雹探空“上干下湿”的层结结构特征更为明显.(3)降雹探空与对比探空0-3km垂直风切变分别为7.3m/s和5m/s,平均风速分别为8.22m/s和7.41m/s,两项指标降雹探空均明显大于对比探空,说明降雹探空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强于对比探空,更有利于对流风暴的生成.
其他文献
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的镉浓度梯度,解析镉胁迫条件下南欧大戟(Euphorbia peplus L.)的生长情况及其对镉的耐性和富集特性.结果表明:南欧大戟在不同浓度镉胁迫下长势良好,株高随Cd2+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生物量随Cd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Cd2+浓度为160 mg·kg-1时株高和生物量最大,且显著高于对照(P<0.05);不同镉浓度处理组的转移系数均小于1,但对照组的转移系数大于1,处理组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南欧大戟对镉的富集量随Cd2+胁迫浓度的增大而增加.研究结果
Melut盆地Ruman潜山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导致该区油气成藏规律复杂.为落实Ruman潜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一步探索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及区域构造资料,开展基于平衡剖面技术的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对Ruman潜山周缘油藏动态成藏过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Ruman潜山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2期规模较大的翘倾抬升;白垩纪末期的翘倾抬升有利于潜山周缘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古近纪末期的翘倾抬升导致潜山暴露,先期成藏的原生油藏遭受破坏,形成次生型稠油油藏;新近纪以来构造活动弱
为了量化高含水期油藏油井的开发效果,分别从数值模拟和机器学习2个角度建立表征指标,利用数值模拟得到油井控制区域的后向飞行时间,依据单井洛伦兹系数评价油井流动非均质性,并提出潜能指数的概念表征当前时刻油井控制范围内的潜力和驱替能力;收集大量油田开发动态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利用机器学习中的向量自回归算法对油井生产历史进行拟合,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评估油井生产能力,最终通过熵权法确定油井综合评价得分.结果表明:2种评价方法虽基于不同假设条件,但所得到的各油井评分趋势基本一致,由于综合考虑了数值模拟和开发动态数据
为研究可控自聚集胶体颗粒(CSA胶粒)对特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窜流通道的封堵能力及其注入量变化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人造均质柱状岩心和非均质板状岩心开展调堵-水驱渗流实验和调堵-天然能量开采模拟实验.依靠自主研发的边底水油藏天然能量开采模拟实验装置,实现了室内实验对目标油藏实际开发动态特征的相似性模拟,明确了CSA胶粒注入量对控水、增油、保压、提高采收率和启动基质剩余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平均粒径为0.5μm的CSA胶粒针对目标油藏条件兼具较好的注入性和较高的封堵强度;增加CSA胶粒注入量有助于控制油藏
位于中非剪切带中部的多瑟欧盆地为走滑-拉分盆地,勘探程度较低,一直未获得商业发现,而与之相邻且具有相似地质背景的多巴盆地却相继获得油气大发现.为此,基于仅有的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盆地烃源岩发育特征开展初步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瑟欧盆地发育十分优越的早白垩世阿普第期中-深湖相倾油型泥质烃源岩,厚度大,有效烃源岩分布广,生排烃潜力巨大;东部有效生烃灶为富生烃凹陷,其烃源岩厚度及平面分布规模、地化指标、生排烃强度及生排烃量均远优于西部有效生烃灶,生排烃史与圈闭形成时间、垂直运移通道-断层的发育时间
针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波及效率低和气窜的问题,合成一种CO2/N2响应性纳米SiO2来控制气窜指进,增加CO2驱的波及范围;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合成的CO2/N2响应性纳米SiO2进行表征研究,在分散条件下对其进行粒径分析、响应性、吸附量、分散稳定性等系统研究,并采用岩心流动装置对CO2/N2响应性纳米SiO2分散体系进行驱油模拟实验,结果表明,CO2/N2响应性纳米SiO2符合预期设计.分散条件下,响应性纳米SiO2平均粒径为58.8 nm,具有CO2/N2响应性,CO2吸附量可达到196.8
流体在特低渗透-致密油藏中的渗流规律不符合达西定律,传统计算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的JBN方法并不适用.为了解决此类低速非达西渗流实验数据的处理问题,得到更为准确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在考虑两相渗流拟启动压力梯度的基础上,统计得到经验关系式,可计算不同空气渗透率岩样任意含水率下的拟启动压力梯度.依据低渗透岩样两相稳定流实验结果,提出两相流过程中不同相的拟启动压力梯度相等的假设,建立两相低速非达西渗流模型,基于该模型得出求取两相非达西渗流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应用大庆油田岩样实验数据,对比JBN方法和所提出的新方法
胜利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油层跨度大、层间非均质性强、储层物性差.前期压裂井普遍存在低产、低效的问题,亟需开展重复压裂.为实现科学选井,建立了一种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的重复压裂选井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储层、压裂和生产动态资料,并通过计算候选井与虚拟目标井的Pearson相关系数来定量评价候选井的重复压裂增产改造潜力.针对胜利油区大王北油田某区块的一个井组,利用建立的选井方法筛选出最具重复压裂增产改造潜力的井.采用多重暂堵压裂工艺对该井实施了重复压裂改造,压裂后日产油量从2.5 t/d提高到7.3 t/
注采耦合技术是近年来提出的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有效方法,动态注采耦合是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重要类型,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和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基于注采耦合开发特点及类型,明确动态注采耦合技术特点,提出动态注采耦合的定义,深化了动态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的机理认识.以胜利油田典型动态注采耦合单元为例,系统分析复杂断块油藏动态注采耦合的开发特征与开发适用性.在此基础上,评价主控因素敏感性,分析介入时机、注水井注水制度和采油井生产制度等工艺设计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明确动态注采耦合设计的技术政策界限.结果表明:动态注采耦合
泸州—渝西深层页岩气区块分布面积占四川盆地南部的86%,其中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是进一步实现天然气规模上产的主力储层.其中,渝西区块面临诸多地质挑战,包括储层厚度偏薄,地质工程“双甜点”汇聚在同层,孔缝连通性较差,埋藏深度大,断裂系统发育和地应力条件苛刻等.基于区块内已实施井的地质与工程参数,结合页岩气缝网压裂理论,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形成应对不同地质挑战的压裂工艺优化措施,包括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1小层(龙一11)高钻遇率、高用液强度、密簇间距、高加砂强度、大施工排量和暂堵转向工艺等,并对已压井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