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师生关系的几个认识角度
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关系
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推动、创造的社会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交往是阐释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师生交往的内容应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双向交流。学校教育结构中的师生交往与一般的社会交往有着实质上的差异,那就是它致力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学生的人格完善为最高理想和根本目的。
2.从人际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一是教育性。即教育者不是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而是从受教育者的发展出发来从事教育活动的。师生关系区别于一般人际关系的特殊性,是师生关系因教育而生,又为教育而存。二是不平衡性。就构建师生关系的目的和影响作用而言,师生相互作用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是一种向学生一方倾斜的不平衡关系。
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动
师生关系是“人-人”的关系,是师生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师生间的心理互动是师生双方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种情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综合互动关系系统。师生双方在心理互动中互为主体,同等重要。教师的角色因学生的存在而有意义。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不仅仅是师生双方交往或各自个性特征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包括多种成分在内的综合网络系统。师生双方以往的交往经验、相互间的认识、对交往和双方关系的期待、互动过程中双方不同的反应甚至外界的评价等,都会影响到师生互动。
4.从文化生态的观点看来,师生关系具有公共领域中人际关系的特征
从文化生态学的意义上看来,班级是一个由教师和若干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所生活的社区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的学生结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组织。在这一组织中一般会产生群体动力这种生态现象。教室是班级授课和学生自学的场所。学生在校期间75%的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教室便构成了一个“文化生态圈”,这个生态圈中的“文化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从坚实的前提角度来构建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具备的前提是:首先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学生和教师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其次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相关爱;师生创造性可以充分发挥,性情和灵魂可以共同提升。最后是理解、合作和信任。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信任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相信他们经过努力都会成功。
2.从和谐的人际关系角度来构建
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容让搭建学校师生交际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校各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学校的每个成员性格有差异,兴趣、爱好有不同,但相互理解、宽容、忍让能够使差异和不同形成互补,构建和谐。师生情感融洽,教师经常主动地接近学生,学生也愿意主动地亲近教师;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心扉;在矛盾和困难中,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交往在时间上频率增加,在空间上距离缩短。学校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形成合力,创造了事半功倍的办学效益和育人效果。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与平等的新型关系,发扬教育教学民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的需要。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要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让教育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使学生真正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渐完善和发展自由个性及健康人格;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3.从心理学角度来构建
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多元化,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起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进行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品质,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体现主体性,才能把社会或学校的任务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且还是朋友和同志关系,教师必须努力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迹,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讲究方法,注重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切不可妄自尊大,对学生滥用权威。
4.从社会、文化生态角度来构建
在师生之间的非正式交往中,由于不存在师生正式交往中的角色身份,交往比较随便、活跃,有着较多的感情色彩。所以,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经常地与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并主动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从而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果教师能够爱护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爱遍洒每一个心灵,在学习上给他们以帮助,生活上给予温暖,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学生就会主动接近教师。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对流、相互融通,就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4).
[2] 项贤明.走出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6(2).
[3] 姜智.师生关系模式与师生关系的建构[J].教育评论,1998(2).
[4] 赵洪静.师生关系与文化生态[J].教学与管理,2002(2).
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关系
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推动、创造的社会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交往是阐释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师生交往的内容应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双向交流。学校教育结构中的师生交往与一般的社会交往有着实质上的差异,那就是它致力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学生的人格完善为最高理想和根本目的。
2.从人际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一是教育性。即教育者不是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而是从受教育者的发展出发来从事教育活动的。师生关系区别于一般人际关系的特殊性,是师生关系因教育而生,又为教育而存。二是不平衡性。就构建师生关系的目的和影响作用而言,师生相互作用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是一种向学生一方倾斜的不平衡关系。
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动
师生关系是“人-人”的关系,是师生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师生间的心理互动是师生双方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种情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综合互动关系系统。师生双方在心理互动中互为主体,同等重要。教师的角色因学生的存在而有意义。师生间的心理互动不仅仅是师生双方交往或各自个性特征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包括多种成分在内的综合网络系统。师生双方以往的交往经验、相互间的认识、对交往和双方关系的期待、互动过程中双方不同的反应甚至外界的评价等,都会影响到师生互动。
4.从文化生态的观点看来,师生关系具有公共领域中人际关系的特征
从文化生态学的意义上看来,班级是一个由教师和若干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所生活的社区文化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的学生结合而成的文化生态组织。在这一组织中一般会产生群体动力这种生态现象。教室是班级授课和学生自学的场所。学生在校期间75%的时间是在教室度过的,教室便构成了一个“文化生态圈”,这个生态圈中的“文化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从坚实的前提角度来构建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具备的前提是:首先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学生和教师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其次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相关爱;师生创造性可以充分发挥,性情和灵魂可以共同提升。最后是理解、合作和信任。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信任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相信他们经过努力都会成功。
2.从和谐的人际关系角度来构建
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容让搭建学校师生交际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校各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学校的每个成员性格有差异,兴趣、爱好有不同,但相互理解、宽容、忍让能够使差异和不同形成互补,构建和谐。师生情感融洽,教师经常主动地接近学生,学生也愿意主动地亲近教师;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心扉;在矛盾和困难中,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交往在时间上频率增加,在空间上距离缩短。学校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形成合力,创造了事半功倍的办学效益和育人效果。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与平等的新型关系,发扬教育教学民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的需要。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要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从而让教育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使学生真正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渐完善和发展自由个性及健康人格;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3.从心理学角度来构建
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多元化,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起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进行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品质,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体现主体性,才能把社会或学校的任务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且还是朋友和同志关系,教师必须努力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迹,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讲究方法,注重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切不可妄自尊大,对学生滥用权威。
4.从社会、文化生态角度来构建
在师生之间的非正式交往中,由于不存在师生正式交往中的角色身份,交往比较随便、活跃,有着较多的感情色彩。所以,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经常地与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并主动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从而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果教师能够爱护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爱遍洒每一个心灵,在学习上给他们以帮助,生活上给予温暖,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学生就会主动接近教师。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对流、相互融通,就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4).
[2] 项贤明.走出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6(2).
[3] 姜智.师生关系模式与师生关系的建构[J].教育评论,1998(2).
[4] 赵洪静.师生关系与文化生态[J].教学与管理,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