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学底蕴深厚、独领风骚,古诗词更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精髓,在物理学科中出现文学诗句,足以证明语文学科与物理知识的紧密联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中,将语文学科与物理学科的有机整合,学生更加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语文中的古诗词知识,学生能真切的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泛性,物理知识的生活性,朗朗上口的语文古诗词中竟然包含着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学生不觉眼前一亮,乐于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下面选取一些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例子与读者分享。
1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声学知识的整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赏析 这两句诗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在山中的回声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诗句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通过介质传播到船上,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2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光学知识的整合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赏析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由于光的反射现象,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赏析 “月有阴晴圆缺”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科学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3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参照物知识的整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由于参照物的选取,以泰山为参照物,其它物体相对都较“小”,可以看出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也写出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 前面语句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的,而且是向西运动的,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作景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4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的整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国风·秦风】
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由于温度的降低,由液态的水已凝固成固态的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浩瀚的荒漠上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成固态的雪,冰雪已经积得很厚很厚;天空中的云也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惨淡的愁云也好像凝固住了一般。冰跟愁云在此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再看看它的修饰,百丈跟万里,由此可以看出它的程度之深,诗人以夸张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情感也随景物的变化,由惊奇喜悦而至苦涩难奈而至愁云凝结,渐次过渡到送别的情景中来。表达了作者满腹的郁闷,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
5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流体压强知识的整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走,原因是在物理学中,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气压越大,屋顶上强风吹过,流速大,屋内因为室内空间,明显不会刮大风,屋内的气压比屋上的气压高,这样,形成一个向上的压力差,导致屋顶上的茅草被掀起。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赏析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帘卷西风”的原因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 的地方,气压越大,帘子在室内,当西风来时,屋外空气流速大于屋内空气的流速,导致屋外的气压小于屋内的气压,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帘子掀起。
6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分子运动知识的整合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赏析 “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旬“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由于梅花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赏析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导致暮霭像轻纱般的舒卷飞翔,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人溶溶的月光。叠用两个“笼”字,极为传神,把“烟”、“寒水”、“月”、“沙”四个意象和谐地溶合在一起,使人对秦淮河上的月色烟光有一种朦胧、迷茫、冷寂的感觉,在幽静中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
7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能量知识的整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 天狼是天狼星,星象里是主侵略杀伐的,雕弓是弧矢星,是猎户座中间那三颗以及周围其他各星,组成弓箭的星象,中间那三颗星,就是箭矢,连成一线向西北延伸就是天狼星。在星空中就形成了弯弓向西北射天狼的景象,这是由于弯弓具有弹性势能的缘故,“射天狼”就是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具体体现,作者当时被贬为密州刺史,但心中仍希望为国效力,因此在一次出猎中,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眷·雪】
赏析 “弯弓射大雕”一句中指出了发生弹性形变的弓具有弹性势能,当它工作时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弓的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而射向“大雕”。毛泽东这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及前面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显示了一种豪放的气度,让对手闻风丧胆的霸气和威严,表现出毛泽东藐视先人权威,并有超越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远大抱负。
8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速度知识的整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赏析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路程是500km,时间是12h,速度大约是42km/h,当时的船速是不可能达到的,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语文中的古诗词知识,学生能真切的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泛性,物理知识的生活性,朗朗上口的语文古诗词中竟然包含着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学生不觉眼前一亮,乐于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下面选取一些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例子与读者分享。
1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声学知识的整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赏析 这两句诗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在山中的回声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诗句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通过介质传播到船上,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2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光学知识的整合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赏析 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由于光的反射现象,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赏析 “月有阴晴圆缺”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科学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3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参照物知识的整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赏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由于参照物的选取,以泰山为参照物,其它物体相对都较“小”,可以看出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也写出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 前面语句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以地面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的,而且是向西运动的,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作景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4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的整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国风·秦风】
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由于温度的降低,由液态的水已凝固成固态的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浩瀚的荒漠上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成固态的雪,冰雪已经积得很厚很厚;天空中的云也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惨淡的愁云也好像凝固住了一般。冰跟愁云在此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再看看它的修饰,百丈跟万里,由此可以看出它的程度之深,诗人以夸张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情感也随景物的变化,由惊奇喜悦而至苦涩难奈而至愁云凝结,渐次过渡到送别的情景中来。表达了作者满腹的郁闷,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
5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流体压强知识的整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走,原因是在物理学中,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气压越大,屋顶上强风吹过,流速大,屋内因为室内空间,明显不会刮大风,屋内的气压比屋上的气压高,这样,形成一个向上的压力差,导致屋顶上的茅草被掀起。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赏析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帘卷西风”的原因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 的地方,气压越大,帘子在室内,当西风来时,屋外空气流速大于屋内空气的流速,导致屋外的气压小于屋内的气压,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帘子掀起。
6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分子运动知识的整合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赏析 “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旬“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由于梅花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赏析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导致暮霭像轻纱般的舒卷飞翔,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人溶溶的月光。叠用两个“笼”字,极为传神,把“烟”、“寒水”、“月”、“沙”四个意象和谐地溶合在一起,使人对秦淮河上的月色烟光有一种朦胧、迷茫、冷寂的感觉,在幽静中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
7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能量知识的整合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 天狼是天狼星,星象里是主侵略杀伐的,雕弓是弧矢星,是猎户座中间那三颗以及周围其他各星,组成弓箭的星象,中间那三颗星,就是箭矢,连成一线向西北延伸就是天狼星。在星空中就形成了弯弓向西北射天狼的景象,这是由于弯弓具有弹性势能的缘故,“射天狼”就是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具体体现,作者当时被贬为密州刺史,但心中仍希望为国效力,因此在一次出猎中,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眷·雪】
赏析 “弯弓射大雕”一句中指出了发生弹性形变的弓具有弹性势能,当它工作时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弓的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而射向“大雕”。毛泽东这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及前面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显示了一种豪放的气度,让对手闻风丧胆的霸气和威严,表现出毛泽东藐视先人权威,并有超越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远大抱负。
8 语文古诗词与物理速度知识的整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赏析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路程是500km,时间是12h,速度大约是42km/h,当时的船速是不可能达到的,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