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以字、词、句训练为主线,以词和句为重点,逐步进行朗读与阅读的教学活动,而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文中的词句,才能读懂文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词句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词句训练;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课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言训练,就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实践,低年级训练的重点就是词句。每篇课文都会出现一些学生没学过的新词句、难理解的词句和表现课文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的词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词句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一、词句训练对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理解是阅读的根本,文本中词句的理解更是根本中的根本。低年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词句训练,教师应深入研究文本,抓住词句训练点,为学生中高年级的阅读学习打下基础。
如《四季》的第一节歌谣,作者抓住“草芽”这一事物,以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让一年级学生从短短的四句歌谣中读出一派春意盎然是不容易的,许多教师会借助语言描述、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却因脱离文本阅读实践而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进行填空练习,如:_是草芽;_的草芽;春天_花会开;_在玩耍。
通过这样的词句模仿训练,将语言训练和认识事物、理解文本有机统一起来,在实践中训练思维、提高理解能力。
二、词的训练
进行词的训练,首先要联系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使学生建立词和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
1.演示法。课文中出现的动词及形容词,可以通过动作或物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如第三册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的“叼”,教学时教师用食指和拇指比作乌鸦嘴,捏一片纸,比作乌鸦“叼”着一片肉。演示法可以具体帮助学生明白理解词义。
2.观察法。课文中有许多插图直观地表示着文中词的意思,可以指导学生观看这些插图理解词义。如《学画》一课有“王冕看得出神”一句,“出神”是什么意思?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接着问:“王冕是怎样看荷花的?”学生看图后回答:“王冕集中精力地看荷花。”这时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就叫“看得出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解词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课文中有好多词真实地反映着生活中的现象,要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些词,就要在现实生活中观察这些现象。如夏天在打雷下雨前,多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天空中的自然现象和周围的景物,学习“乌云密布”时,学生就容易地理解了词义。
3.联想法。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贯穿全段,有时反映全文,这就要紧密地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如《锯是怎样发明的》一课有“果然”一词,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有关内容后问学生:“鲁班怎样想的?”学生引用课文作了回答。教师再问:“鲁班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学生回答:“他马上回去打了一把,拿到山上去试,果然比斧子又快又省力。”这时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和他们的回答,想一想“果然”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后会说:“事实和所想的相符合。”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词义,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句的训练
进行句子训练,要抓住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对表现课文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以及内容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1.看图想像法。课文中有许多反映句子意思的插图,理解句意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真实事物,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三册《虹》中有“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像一座七色的桥。”这句讲了“虹”,又讲了“桥”,到底讲的是什么?学生可能就弄不懂。教学时,可让学生先熟读句子,再仔细观察插图,边观察边想象,学生就会明白:这句话讲的是虹,因为虹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样子像桥,所以把虹比成七色桥。这样学生不但明白了句意,也培养了观察及想象能力。
2.重点词解法。课文中有许多句子,只要把重点词理解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如《送雨衣》一课:“夜很深了,周总理还在灯下紧张地工作。”这一句要抓住”还在”、“紧张”这两个重点词的解释来理解全句。理解了主要的词语,学生就会明白周总理白天和黑夜的工作都非常繁忙。这种情况下,周总理还关心小郭,学生就会从内心感到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
3.句子比较法。低年级的课文中有不少优美佳句,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如《学画》中“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的句子,可以用“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有清水,荷叶上有水珠”来比较。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读后比一比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读后比较,一致认为书上的句子好,因为书上的句子把花瓣上的清水、荷叶上的水珠是什么样的写得具体形象,能显出荷花和荷叶的美,而用来比较的句子就没有这个表达效果。这样的句子比较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句意,而且能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年级的词句训练,直接关系着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和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寻求有效的词句训练方法,在训练中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稳定而持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卡,曾彩凤.识字教学与词句训练要有机结合[J].辅导员,2010(4).等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词句训练;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课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言训练,就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实践,低年级训练的重点就是词句。每篇课文都会出现一些学生没学过的新词句、难理解的词句和表现课文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的词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词句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
一、词句训练对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理解是阅读的根本,文本中词句的理解更是根本中的根本。低年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词句训练,教师应深入研究文本,抓住词句训练点,为学生中高年级的阅读学习打下基础。
如《四季》的第一节歌谣,作者抓住“草芽”这一事物,以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让一年级学生从短短的四句歌谣中读出一派春意盎然是不容易的,许多教师会借助语言描述、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却因脱离文本阅读实践而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进行填空练习,如:_是草芽;_的草芽;春天_花会开;_在玩耍。
通过这样的词句模仿训练,将语言训练和认识事物、理解文本有机统一起来,在实践中训练思维、提高理解能力。
二、词的训练
进行词的训练,首先要联系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使学生建立词和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
1.演示法。课文中出现的动词及形容词,可以通过动作或物体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如第三册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的“叼”,教学时教师用食指和拇指比作乌鸦嘴,捏一片纸,比作乌鸦“叼”着一片肉。演示法可以具体帮助学生明白理解词义。
2.观察法。课文中有许多插图直观地表示着文中词的意思,可以指导学生观看这些插图理解词义。如《学画》一课有“王冕看得出神”一句,“出神”是什么意思?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接着问:“王冕是怎样看荷花的?”学生看图后回答:“王冕集中精力地看荷花。”这时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就叫“看得出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理解词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课文中有好多词真实地反映着生活中的现象,要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些词,就要在现实生活中观察这些现象。如夏天在打雷下雨前,多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天空中的自然现象和周围的景物,学习“乌云密布”时,学生就容易地理解了词义。
3.联想法。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贯穿全段,有时反映全文,这就要紧密地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如《锯是怎样发明的》一课有“果然”一词,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有关内容后问学生:“鲁班怎样想的?”学生引用课文作了回答。教师再问:“鲁班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学生回答:“他马上回去打了一把,拿到山上去试,果然比斧子又快又省力。”这时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和他们的回答,想一想“果然”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后会说:“事实和所想的相符合。”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词义,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句的训练
进行句子训练,要抓住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对表现课文思想内容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以及内容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1.看图想像法。课文中有许多反映句子意思的插图,理解句意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真实事物,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三册《虹》中有“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像一座七色的桥。”这句讲了“虹”,又讲了“桥”,到底讲的是什么?学生可能就弄不懂。教学时,可让学生先熟读句子,再仔细观察插图,边观察边想象,学生就会明白:这句话讲的是虹,因为虹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样子像桥,所以把虹比成七色桥。这样学生不但明白了句意,也培养了观察及想象能力。
2.重点词解法。课文中有许多句子,只要把重点词理解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如《送雨衣》一课:“夜很深了,周总理还在灯下紧张地工作。”这一句要抓住”还在”、“紧张”这两个重点词的解释来理解全句。理解了主要的词语,学生就会明白周总理白天和黑夜的工作都非常繁忙。这种情况下,周总理还关心小郭,学生就会从内心感到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
3.句子比较法。低年级的课文中有不少优美佳句,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如《学画》中“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的句子,可以用“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有清水,荷叶上有水珠”来比较。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读后比一比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读后比较,一致认为书上的句子好,因为书上的句子把花瓣上的清水、荷叶上的水珠是什么样的写得具体形象,能显出荷花和荷叶的美,而用来比较的句子就没有这个表达效果。这样的句子比较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句意,而且能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年级的词句训练,直接关系着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和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寻求有效的词句训练方法,在训练中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稳定而持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卡,曾彩凤.识字教学与词句训练要有机结合[J].辅导员,2010(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