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体在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培育中的角色机制研究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ziy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家认同感对于现代国家政治、国民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青年是一个社会最具朝气、创新力的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主体在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培育中的角色机制存在的问题,探尋提高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的引导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体 国家认同感 香港青年 引导途径
  一、国家认同感概述
  国家认同感是认同的一种重要形式。表现为个人承受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政治身份后产生的“归属感”,是一国的公民,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归属的综合建构。其主要展现为个人对现行国家制度、历史文化传统、伦理价值等多方面的理解与认可。国家认同感正如国家与公民之间强有力的纽带一般,对于凝聚力量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现状分析: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危机
  (一)国家身份认同感较低
  国民身份认同感是指对公民对所属国家身份的认同程度。在本文中具体指香港青年对自身是中国人这一身份的认可程度。国家身份认同是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网发布的最新香港市民的身份认同调查结果显示:18岁-29岁香港青年国民身份认同分为不断加强对自我“中国人”认同到不断加强对自我“香港人”的两段趋势,以2008年为拐点,对“中国人”的认同呈下降趋势并在2019年创香港回归以来新低。
  (二)本土意识的日渐增强
  香港部分青年缺乏有效的国家身份的另一表现为本土意识的倔起。本土意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地域性意识,其中掺杂着对祖国的向往和对殖民统治的反抗。香港回归后,由于历史形势的变迁,本土意识发生了某种蜕变,沦为分离主义者谋求“香港独立”的工具。现如今香港青年学生质疑与排斥内地的呼声在香港出现,甚至出现了“香港城邦论”乃至“港独”言论。本土意识的增强直接表现为近年来香港青年日进激进的暴力事件的 发生。
  (三)香港青年的文化认同模糊
  在港英政府时期,殖民者有意淡化传统文化教育、强化西化教育的情况下,文化认同逐渐模糊。在香港回归后,由于两地不同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未对原有的殖民教育进行彻底批判等因素,香港青年对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历史等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对中国国家制度、发展等现状的片面、模糊的理解,导致香港与内地的文化差异逐渐扩大,文化认同出现不同价值取向。
  三、影响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原因分析
  青年人生活轨迹简单,在家庭中承受家庭教育,在校园中感受学校教育,余下时间与朋友进行聚会社交,接受互联网信息,接受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在亲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中潜移默化所形成的,学校教育是老师进行授课时所表达价值观与教材课程的知识以及整体的校园氛围中形成的。社会教育受到传媒宣传、社会舆论走向影响。因此本文从三个主体角度出发进行影响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原因分析。
  (一)认同危机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香港青年对于国民身份认同影响的重要因素,通过与香港青年朝夕相处,全方位影响香港青年,从而进一步影响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香港回归后,殖民文化对香港社会造成影响使全新的国家认同必然与旧时形成的国家认同产生冲突,影响着青年们父辈的观念。而此种父辈观念所带来的观念代际传承影响香港青年的思想与行为模式。
  (二)认同危机的历史教育原因
  1.港英当局推行的殖民统治教育造成的直接后果
  英国对香港长达百年的殖民统治和殖民地教育给国家认同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殖民统治期间,大力奉行文化殖民主义,将香港官方语言确立为英语,弱化与大陆的语言联系,通过各类手段使西方文化在香港的广泛传播,将西方的价值理念渗透于教育等各个领域,刻意弱化两地联系,强化英属地观念。
  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在香港经济繁荣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港英政府也不断灌输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因而香港民众在经济繁荣中获得实际益处从而更不断加深对西方制度的认同,这也促使香港民众对殖民地时期的政策有了更近一步的认可,并且这种认识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香港进入回归过渡期后,英国又刻意强化西方制度、西方文明等内容的优越性,试图影响青年人价值观,进一步分离香港与内地的关系。
  2.回归后的教育改革的不足
  香港回归之后,中央政府采取“平稳过渡”方针,未对原有的英国殖民教育加以彻底地批判。由于香港回归后英国殖民统治的本质问题没有得到揭露,香港反动分子借此美化港英政府的殖民统治,这就对香港同胞的国家认同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没有接受国民教育的香港民众,未对内地制度、“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和《香港特区基本法》全面、明确、客观的理解,加大了香港与内地的隔阂。
  (三)认同危机的香港传媒原因
  毋庸置疑,在信息化的时代媒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对人的价值观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随着社交媒体与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普通群众有了更多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而新媒体主要使用和接触人群正是香港青年,因此在香港民众国家认同感的议题中,香港媒体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部分香港传媒对内地的负面宣传以及报道语言扭曲
  一直以来香港媒体对内地各类新闻都有报道,但是部分香港媒体对内地刻意夸张的负面报道更是层出不穷,引起香港青年对内地强烈的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对内地的认知,阻碍香港青年了解大陆的真实面貌。部分香港青年频繁接触不实报道、扭曲言论从而产生认识偏差,影响着香港青年的认知。
  2.部分媒体进行文化渗透
  由于香港媒体正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拓宽了香港青年接收信息的渠道,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香港青年的政治参与度。在接受大量良莠不齐信息的同时,外来文化也更容易利用社交媒体进去文化渗透。部分不良媒体透过慷慨激昂的口号来宣扬政治主张,意图将激进香港青年推往示威行动的最前线。以至于在媒体的宣扬包装之下,香港激进青年成为他们心中代表香港未来的正面形象。媒体成为香港青年的国家身份认同感模糊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目前,香港青年成长在香港经济发展缓慢时期,在媒体的煽动下部分香港青年对大陆现状、中央政府、特区政府产生误解。从而采取激进手段依期望以此解决众多社会问题,香港媒体从单纯的传媒媒介逐渐演变成为使用工具,对香港社会不稳定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社会主体改善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的途径
  (一)加强青年价值观建设,提高对国家的认知水平
  在对待香港青年国民教育问题时, 重香港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用香港行得通的办法来解决香港青年的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组织校园活动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用符合青年想法的方式逐渐增加国家认同感教育的比重,不断创新国家认同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此过程中应该对香港已形成的现代核心价值给予尊重,正确塑造青年价值体系。
  二是提高对国家的认知水平,介绍国家基本国情,最新动态等情况。为了解内地知识提供更多途径和机会,以培养起国家认同感,消除他们对国家的误解。同时政府要采取有关措施,让香港青年多方面参与国家发展建设中来,让香港青年有参与国家全面发展的意识,减少距离感与陌生感。
  (二)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多方面融合,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知
  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路途上,加强香港青年与内地青年的交流尤为重要。多方面的文化交流以连接青年一代的精神交流,是青年群体共通性交流的有利因素。广泛开展香港青年与大陆青年的交流活动,通过各类文体方面的沟通交流,多元化多方面近距离的加强香港青年对内地的认知。两地青年组织的交谈互动,通过适当匹配交流对象的吻合性,使香港青年与内地青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更深入的良性互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融入青年文化创新的因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交流的积极性,减少走马观花式的浅层交流,进一步提高交流融合的质与量。
  (三)确立香港传媒公共责任意识,完善宣传方式,树立良好国家形象
  第一,确立香港传媒公共责任意识。引导媒体在香港青年中发挥积极作用,减少不恰当言论的影响,引导香港青年在法律框架下理性参与政治。坚守新闻底线机制,应该做到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新媒体互联网领域,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的立法工作,进一步扩大法律监督范围。
  第二,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与时俱进将传统媒体传统优势与价值观念融入新媒体运行中,引导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在新媒体舆论中的影响力。
  第三,用香港青年更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加大对“一国两制”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宣传,让香港青年了解国家动态,让香港青年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国家,提高香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媒体成为香港青年正确确立国民身份的引导者,融合剂,而不是离间者。
  五、结语
  香港青年与香港未来息息相关,香港的发展需要与香港青年的共同努力。在对待香港青年时,应促进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发挥提高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的积极作用打造良好社会氛围,香港青年国民认同感提高不仅有利于青年自身良好发展也是香港未来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更以此期待香港更美好的明天。
  资助课题:本文系福建省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青年视角中的香港问题—基于福建省高校青年学生群体的實证调研”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美苑.社会稳定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认同教育研究[D],2012,26.
  [2]祝捷,章小杉.“香港本土意识”的历史性梳理与还原——兼论“港独”思潮的形成与演化[J].港澳研究,2016(01).
  [3]王巧荣.浅析回归后香港的国民教育[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25(02).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大学生增强自我综合能力判断基本上可以由法律意识培养而得,是我们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随着新时代步伐的稳步推进,无论是在经济、科技还是教育等领域,我国都取得令世界惊叹的成就。但在取得这些历史成就的发展进程中,仍然暴露出了一系列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依法治国去完善和改进,从而不断提升我国法制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是时代发展主题,更是新时
摘要:借鉴品牌符号传播和定位等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从核心品牌价值、外围品牌价值和辅助品牌价值等三个不同层次分析婚礼主持人在婚礼仪式活动中的符号功能、作用和价值之所在,并尝试从整个婚礼主持行业发展趋势及婚礼主持人跨界营销策划活动的典型案例中去探讨婚礼主持人塑造个人品牌形象、建立行业品牌超级符号、传播品牌效果的有效路径,希望对婚礼主持人品牌形象的建构有所助益。  关键词:婚礼仪式,主持人,品牌,符号  
摘要:在公共卫生事件时期,线上教学成为主流局势,但线上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大数据时代中,如何提升线上教学效能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而线上教学效能跟学生的学习素养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本文给出学习素养的基本概念,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评价方法构建了评价模型,通过调查问卷量化大学生线上学习素养,经数据处理后,量化指标,得出后公共卫生事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线上学习素养的获益程度,为大学生提高
摘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正确引导社会意识形态、大力弘扬实干精神为重要举措,对有效防范化解基层党的建设领域风险、提高党员干部履行新时代历史使命的能力、提升党的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层 党建 风险 防范  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日益现代化,基层党组织的运行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当前,基层党组织的分布涵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城
摘要:2021年,全国征兵正式实行“一年两征”,征集对象以大学生为重点。这是我国征兵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对进一步提高兵员质量,夯实部队战斗力建设基础,巩固和提高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也给高校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西安外语类高校某学院学生为对象,从入伍意愿、入伍动机等方面了解当前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思想现状并分析原因,就如何从高校的角度做好大学生入伍工作提出应
摘要:本论文是基于高职院校宽进严出新形势下对现时学业预警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和优化研究,结合教育部近期关于狠抓大学生学习质量等相关文件要求,研究改善当今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学生所存在的厌学、逃课、挂科以及带着混日子的心态来读完大学等现象。在现今国家提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前提,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当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对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有但并不健全的学业预警和学业激励模式进
摘要:在互联网浪潮汹涌的当下,媒介技术的进步不可逆转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出版领域正承受着互联网媒体的不断冲击。基于此,本文意在分析在当前“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传统出版业面临的困境,探究传统出版业与互联网媒体融合发展可以采取的路径,以及在融合升级中需要坚守的原则。以期给相关机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推动图书出版行业向互联网融媒体新型产业模式转型,实现行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出版业,互联
摘要:随着新全媒体的到来,传统媒体传播效果开始呈现阶段式下滑,大众可以选择的信息接收渠道也随之丰富起来,这就导致了传统新闻生产被迫寻求转型,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而其中财经新闻由于本身的定位小众性,也间接影响了受众对于财经新闻的接受程度。通过新全媒体的可视化形式,使得财经新闻传播困境有所改变。本文首先阐述了传统财经新闻当下的发展处境,从中发现其存在三点主要问题:专业术语泛滥、官商视角占比大、纯数据
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了中国在学术界跟西方好的学校学习“非升即走”的人才管理模式要注意的问题。“非升即走”的模式在西方有长期的学术土壤和应用时间的检验,已经被著名高校所采用。中国的高校正在逐步地借鉴和实施“非升即走”的政策。“非升即走”的政策在我们国家进行实施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要想真正实现“非升即走”的策略,需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配套措施,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