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我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我们必须从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进行全方位的转变。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话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进行了一些尝试,重在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愉悦式教学尝试。
一、教学准备要有的放矢
根据现在历史教材信息量大、简略的特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觉得“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如果就照着书本内容上课,他们一定会感到兴味索然,上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在编写教案时, 必须吃透教材,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然后再根据需要,结合教材中“动脑筋”、“示意图”等栏目搜集查阅大量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精心准备了两次起义时有趣的故事和其他各地举行的武装起义事例,……事实表明,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活跃而秩序井然。互不相让又各自尊重对方的观点,大家在轻松愉悦中上完这堂课。而且通过补充有趣故事,同学们对本课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知识要点也记得更牢固。
二、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
教法创新,灵活且有情趣是成功课堂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教法创新上不但要根据教材的实际选择教法,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等诸多方面选择教法。
1.导入要精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比如:在上八年级上册16课《血肉筑长城》这一课时,我的导言就是这样的:
(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放映抗日影片《台儿庄战役》把画面定格在台儿庄冒着浓烟躺满烈士遗体的城墙上,同时播放《松花江上》背景音乐,)
一曲《松花江上》,唱尽了东北人民的血和泪,九一八、九一八,日军开始侵华,侵略者铁蹄踏过之处,山河破碎,被烧毁的村庄,被炸毁的城市,被抢走的资源,被杀害的无辜百姓、被俘军人,南京大屠杀中的血腥一页……构成了当年中国大地上一幕幕惨烈的画面,但中华民族是不肯屈服的,也是不可战胜的。你看,东北抗联站起来了,二十九军站起来了,佟麟阁、赵登禹虽然倒下去了,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却站起来了,用他们的血和肉筑成新的长城,奏响了民族抗争、夺取胜利的新篇章。
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再加上这段激昂深沉的导言,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神情肃然,注意力被牢牢地抓注。由此顺势导入新课。
2.授课要多样化
(1)故事化
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压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比如,讲述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时,我将三大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场范围、战场规模以及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艺术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同学们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掌握知识要点。这种讲课的效果是:老师津津有味地讲,学生入神地听。当然,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授课艺术水平等都会有较大的提高。
(2)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大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增强记忆。随着学校教学设备条件的逐渐完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材知识点与声音和图象结合,影视和文字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不仅方便适用,快捷直观,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在学习必修1的《祖国统一大业》中香港回归的内容时,我播放了香港回归时政权交接的视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再谈感受时由心而发,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3)形式个性化
充分发挥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问题时,可在课中课外相互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质疑能力,古人云:“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时大胆质疑,能针对问题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对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既深刻领会和掌握历史知识,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本文内容是讲述中国抗日战争以及抗战的胜利。抗战胜利本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的结果。可课文里对国民党军队在抗战的作用只字未提,只提中国军队。学生就大胆提出问题。我就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已见,提出了各自的疑问:
①书中为什么不提国民党,只提共产党?
②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谁起的作用大?……
提出的许多问题,没必要一一解答,可有选择性地让他们讨论解决,或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上网查询或查阅其它资料自行解决,然后让他们把得出的结果公布在学习栏里,这样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角度提出问题,多方面去探究问题,阐述独到的见解。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是历史课课程的特征,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准备充分的教学设计、愉悦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寓教于乐,教师教得投入,学生学得愉悦, 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受到历史知识的熏陶。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时机的拨动思维之弦,给学生创造乐学的情境, 才能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持久欲望。
一、教学准备要有的放矢
根据现在历史教材信息量大、简略的特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大部分学生看过课文后,觉得“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如果就照着书本内容上课,他们一定会感到兴味索然,上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在编写教案时, 必须吃透教材,对课文内容熟记于心。然后再根据需要,结合教材中“动脑筋”、“示意图”等栏目搜集查阅大量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精心准备了两次起义时有趣的故事和其他各地举行的武装起义事例,……事实表明,这样的补充是必要的,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气氛活跃而秩序井然。互不相让又各自尊重对方的观点,大家在轻松愉悦中上完这堂课。而且通过补充有趣故事,同学们对本课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知识要点也记得更牢固。
二、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
教法创新,灵活且有情趣是成功课堂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教法创新上不但要根据教材的实际选择教法,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等诸多方面选择教法。
1.导入要精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比如:在上八年级上册16课《血肉筑长城》这一课时,我的导言就是这样的:
(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放映抗日影片《台儿庄战役》把画面定格在台儿庄冒着浓烟躺满烈士遗体的城墙上,同时播放《松花江上》背景音乐,)
一曲《松花江上》,唱尽了东北人民的血和泪,九一八、九一八,日军开始侵华,侵略者铁蹄踏过之处,山河破碎,被烧毁的村庄,被炸毁的城市,被抢走的资源,被杀害的无辜百姓、被俘军人,南京大屠杀中的血腥一页……构成了当年中国大地上一幕幕惨烈的画面,但中华民族是不肯屈服的,也是不可战胜的。你看,东北抗联站起来了,二十九军站起来了,佟麟阁、赵登禹虽然倒下去了,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却站起来了,用他们的血和肉筑成新的长城,奏响了民族抗争、夺取胜利的新篇章。
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再加上这段激昂深沉的导言,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神情肃然,注意力被牢牢地抓注。由此顺势导入新课。
2.授课要多样化
(1)故事化
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压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比如,讲述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时,我将三大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场范围、战场规模以及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艺术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同学们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掌握知识要点。这种讲课的效果是:老师津津有味地讲,学生入神地听。当然,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授课艺术水平等都会有较大的提高。
(2)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大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增强记忆。随着学校教学设备条件的逐渐完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材知识点与声音和图象结合,影视和文字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不仅方便适用,快捷直观,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在学习必修1的《祖国统一大业》中香港回归的内容时,我播放了香港回归时政权交接的视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再谈感受时由心而发,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很好。
(3)形式个性化
充分发挥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问题时,可在课中课外相互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质疑能力,古人云:“疑乃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时大胆质疑,能针对问题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对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既深刻领会和掌握历史知识,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八年级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本文内容是讲述中国抗日战争以及抗战的胜利。抗战胜利本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的结果。可课文里对国民党军队在抗战的作用只字未提,只提中国军队。学生就大胆提出问题。我就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已见,提出了各自的疑问:
①书中为什么不提国民党,只提共产党?
②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军和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谁起的作用大?……
提出的许多问题,没必要一一解答,可有选择性地让他们讨论解决,或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上网查询或查阅其它资料自行解决,然后让他们把得出的结果公布在学习栏里,这样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角度提出问题,多方面去探究问题,阐述独到的见解。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是历史课课程的特征,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准备充分的教学设计、愉悦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寓教于乐,教师教得投入,学生学得愉悦, 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受到历史知识的熏陶。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时机的拨动思维之弦,给学生创造乐学的情境, 才能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持久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