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视角下当代民谣的审美内涵解读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民谣也重新回到了当代人的视野中,在创作和演唱方面都迎来了复苏.与以往的民谣相比,当代民谣的亚文化属性更加鲜明,使其审美内涵更加丰富,表现在人文关照、文化立场、形式创新等方面.对此需要从亚文化视角下对其审美内涵进行深刻地分析与解读,继而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其他文献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1913年出版的著作《艺术》(《Art》)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并以此概念为中心构建了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论证了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的原则和艺术史发展等问题.该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它被认为很好地解释了现代主义艺术,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理论.实际上,后一种对贝尔理论的理解是一种误读,贝尔的理论并不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
昆曲与苏州园林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蕴,它们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天然的情结.昆曲的形成、发展深受园林的影响,而园林的打造又有昆曲的艺术审美和价值取向.本文试从美学的角度探究两者的内在关联,进一步认识昆曲与苏州园林相结合的深远意义,以期对昆曲的传承、发展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