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人力资源建设要主动对接创新型国家战略需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要以学生为中心,借助科技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将特殊人才作为创新型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特殊人才培养;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增强企业在教育和培训中的参与权和获得感;高度重视政府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郡县制国家的传统职能是"管人",但是在当代,为了适应现代世界,需要加强和完善"管事"的职能.然而,加强"管事"的职能遇到的一大障碍,是"管事"与"管人"通常难以分开,带来管事与管人的冲突.在全国性公共事务上,面对管事与管人的冲突,郡县制国家的一种改革方向,即建立中央统一管理与地方属地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既扩大中央政府的治理职能,同时又发挥纵向约束机制的作用,从而能改善全国性公共事务治理.此种中央统一管理与地方属地管理相结合的体制,通常不是中央政府事先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改革过程中,经由中央
张之洞的《劝学篇》是观察中国现代政治思想演进的重要窗口.以往的研究,要么多从旧与新或顽固派与改良派立场的两端出发来勾画《劝学篇》作为过渡时代思想作品的"居间性"整体品格,要么多在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或现代法权体系的理想这些规范视野启发下,讨论其具体政治与文教筹划的得失,《劝学篇》独立的理论特征往往遭到忽视.只有回到《劝学篇》的本文和内在理路,深描其辨分中西的战略意识,分析其捍卫中国"天下-国家"体系的文明逻辑,品评其设学堂、改科举的文教筹划,凸显其"保国"以"保天下"的理论进路,《劝学篇》
情性问题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与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紧相关联的.自孔孟原儒起,将社会道德规范建立在人的情感生命的基础之上,并经由情感活动以探求人的本性乃至"天命"所存,构成两千余年儒学发展的一条主线,虽亦呈现为不同的形态与争议.这一高扬情感生命及其"形上"追求的取向,与西方主流学术观点存在明显差异.经批判性反思与现代阐释之后,可用以丰富并提升人们对自我精神生活的体认.而由其所开发出来的"致中和"的理念,更可用为协调当今世界各种社会矛盾乃至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思想依据,值得重视并予以大力倡扬
中国夫妻地位认同仍是以家庭而非个人为基础的,地位决定论强调夫妻任何一方绝对收入的增加都会提升双方的地位认同,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夫妻之间的收入比较对双方地位认同的形成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构建中国夫妻地位认同的"社会比较—性别规范"分析框架,利用2010—2017年间五轮CGSS数据的分析发现:夫妻之间收入比较与社会性别规范共同形塑了双方的地位认同.相对收入的增加能够显著提升已婚男性的地位认同;同时,受到传统性别规范的制约,收入并不会成为已婚女性与配偶比较的资源,相对收入的变化也不会显著影响其地位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和构成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人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数量庞大的农民工成为重要的新生力量,服务业工人将超过工业工人和农民之和,新兴职业群体不断涌现,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队伍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深刻理解这些发展和变化,有助于准确把握工人阶级的发展趋势和轨迹,根据时代的发展正确做出应对,不断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创新群团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天真与感伤之诗的划分启发了荣格有关外倾和内倾的心理类型区分,他又以"内倾思维"这一心理类型学视角解读了席勒的美育理想.荣格高度赞美了席勒对人格的坚持,认为培育完美人格不仅是审美教化也是心理疗愈的终极目标.但是,席勒的人格理想奠基于先验主体的构型意志之中,其审美调和论依赖于理性主体的自主性,并以审美理念剥夺了诸神意象的象征潜能.荣格则强调理念的象征本源,朝向诸神的复归就是个体与自性原型发生整合的心理进程.本文简要评述荣格对席勒美育思想的解读和诊断,并从主体转化的角度阐明美育的人格化动因,这一过程既包含着
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明清以来的公案小说在进入晚清以后常常被描述为逐步衰落,且渐渐被舶来的侦探小说所取代,这一过程的形象说法是"包拯与福尔摩斯交接班".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公案小说/侠义公案小说对清末民初中国侦探小说的潜在/显在影响.比如这一时期中国侦探小说中"传奇"而非科学的情节因素、公差而非私家侦探的人物身份、传统侠客形象的影子、以小说教化读者的创作目的,乃至于作者本身的"民族主义"倾向等等.而这些中国传统的文学、文化因素,既构成了诸如刘鹗《老残游记》、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和刘半农
《学术月刊》是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术期刊.1957年创刊,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刊,1979年1月复刊.自创刊以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以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积极贯彻双百方针,以"敢为学术先,宽容百家言"的学术之气、敦厚之风、超拔之度自期自励,以"扎根学术、守护思想、深入时代"为办刊方向,注重学术积淀、传承与创新,注重反映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与重大研究成果,发稿兼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文
期刊
形成明确的国家领土意识和有关世界的现代地理观念,是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华夷之辨"为基础的天下体系,来自欧洲的民族和国家被看作是文明低下的"远夷"并被纳入朝贡管理的范畴.这种观念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格格不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伴随着中西方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撞击,现代地理学开始在中国得到普及,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学习科目.晚清地理教科书表明了当时知识分子旨在促进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努力,包括颠倒传统华夷观念,把欧洲现代文明看作是中国必须效仿的圭臬;
在如来灭后,众圣潜灵,至唐代时印度佛教逐渐衰落,如何在中土建构一个新的佛教圣地,是摆在中西僧侣面前的一道难题.解决之道是僧侣仿照印度雪山圣地模式,在佛教传播地建构新的雪山圣地.初唐,中西僧侣联手,从不同空间尺度着手,成功在边地五台山建构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雪山圣地,即清凉山文殊道场.宏观尺度,中西僧侣主要在结集、翻译和注疏佛典的时,将五台山的地理信息,加入汉传佛典和序言之中,让文殊师利成功地介入五台山;中观尺度,中土僧侣主要利用佛典中已有的圣地结构-雪山五峰,将五台山建构为中土的清凉五台;微观尺度,僧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