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漆之深度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jaminz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曾几何时,“髹漆一工艺”这种基本认识长期固化在人们内心,似一处胎记、一种代码携带在髹漆身体上,躲不掉、绕不开。“工艺性”又是一把双刃剑,让髹漆在过去几千年的发展道路上得以传播至今。时至今日,髹漆在当下遇见了当代艺术思潮,人们可以运用各种材料表达感受、释放情感,“漆”重新回到其材料属性中,被再度定义、再次重视。艺术家又一次打开我们被限定的视野,他们在实践中用无数次成功一失败、失败一成功充实着“漆”的艺术属性。
  广州美术学院漆艺专业主任李伦老师即是髹漆艺术实践者中的佼佼者,同时他身处髹漆艺术教学前沿。他曾明确提出:“髹漆艺术不仅仅是漆画,还应包括漆立体与漆空间的维度。”他也曾直言不讳的批评漆艺界的顽疾,并认为“有漆无性是为死漆,有漆无艺是为枯漆,有艺无语是为哑漆,有艺无漆者是为盲漆。”他将“漆”这一自然界赐给人类的媒材视为漆艺系统的根源,他不排斥学生从其他艺术门类吸取灵感并鼓励学生从各自的生命体验出发,跳到髹漆艺术的外围来体察、透析髹漆艺术的局限性与可能性,然后再回到髹漆艺术本身,他引导学生竭尽所能的向“非髹漆而不可为之的表达”求索;他勉励学生用心体会漆艺创作的生长过程,从而去做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髹漆艺术在他和他学生的手中焕发出了别样的生命力。
  李伦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漆艺专业主任,漆画艺术实验室主任。
  一、关于漆的艺术
  中国自古关于漆的艺术是由“髹”开始的,“髹”意指用漆涂于器物上,故称之为“中国髹漆”。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液体,我将之视为自然和纯正的漆艺系统之根源。漆作为一种自然媒材,其千变万化的视觉物象皆源于此。而对于漆文化和气脉来说,天然漆是漆艺术的血统,它包含了漆基因中的全部生命信息,是漆艺术的认识和研究基础。认识和了解天然漆,是为入门之道。学漆伊始,便需要明白其手中的漆液的重要性,漆液珍贵,采之不易,需要认真守护。而惟有对于自然和文化敬畏之人,在日后的研修中才可能感悟到手中技艺的份量,领会其中的精神深度。
  髹漆艺术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漆艺的传统技艺众多,漆学的系统博大,对于现今的漆艺家来说,打通了传统,传统就是一个巨大的、取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打不通,传统则将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一直以来,很多技艺超群的漆艺人难以做出有艺术质量的作品;一部分艺术学院的专家则做出游离于髹漆艺术内涵、或被它种媒材主导了的漆艺作品,这些现象都是对于这一独特的媒材缺乏真正的觉悟所致。2005年我曾发表短文指出:“有漆无性是为死漆;有漆无艺是为枯漆;有艺无语是为哑漆;有艺无漆是为盲漆。”正是对当下的漆艺创作中出现的“漆非所漆”的愚昧和“漆非所用”的粗暴给予的批评,漆艺的传承需要研判,需要体悟,而不是简单的挪用。时隔十年,纵观国内各类大型漆艺展览,虽进步明显,但仍然不容乐观,个中原因复杂,遂需大家一齐思考与追问。高等艺术院校的漆艺专业作为漆艺术传承与研究的前沿,其教学核心内容和课程编排应如何体现漆艺在当下传承与研究的要求?如何合理设置教学流程以应对当下培养漆艺术人才的迫切目标?如何在教学中把握漆技艺与艺术缺一不可的融合关系?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将直接影响学生四年的学习成效,对于学生未来的漆艺道路亦至关重要,值得深思。
  二、广州美术学院漆艺学科体系与沿革
  自20世纪7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已在国内开设磨漆画专业,是国内开设磨漆画专业较早的美术学院。在教学上以天然漆为教学基础,注重漆艺的传统装饰工艺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当时的教学思路受限于时代及文化环境,因此更多强调的是绘画性的基础训练,以装饰性绘画的审美贯穿整个教学。在今天看来,其思路和教学体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2011年重新复办漆艺专业之时,我就明确提出髹漆艺术不仅仅是漆画,还应包括漆立体与漆空间的维度。并以高等美术院校的学术高度,参照国际漆艺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重新切入漆艺这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以期适应当前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广州美术学院漆艺专业现有的专业教师,分别来自中国的三个不同的漆艺系统:广州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将各自系统的专长教授学生的同时,也传递出各自不同教育背景下的理念,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鲜活和生动。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分为漆平面和漆立体两大部分。教学进程分为四个阶段:漆工艺基础、漆艺应用、漆艺创作和毕业创作。
  第一阶段:漆工艺基础
  课程:《漆艺概论》《漆工基础》《髹饰技法》《漆立体基础》
  漆工基础课程是漆艺学习的基础,也是一切漆艺术的根基,传承漆工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系统教授学生底胎制作、漆画髹饰技法练习,以及基础的漆立体脱胎工艺,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熟悉、掌握漆工基础和漆艺材料特性,为漆艺应用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漆艺概论则以中国漆艺术传统为根源,引导学生认识漆艺的历史和现状,并全面了解中国漆艺系统。
  第二阶段:漆艺应用
  主要课程:《漆画创作基础》《漆艺应用》
  漆画创作基础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漆材料,并且让学生开始思考,如何在彰显漆媒材特质的前提下,做出个人化的艺术表达。漆艺应用则以小型物件和立体漆器物的制作,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漆材料的理解,促使学生思考漆艺的可能性。
  第三阶段:漆艺创作
  主要课程:《漆画艺术创作》《漆立体造型》《综合材料研究》
  这一阶段课程在于加强学生对漆艺术表现方式和精神内涵的理解,通过脱胎漆等漆艺中独有的立体造型技艺训练,加深对于漆艺术的理解和对漆材料的把握,使学生从掌握漆工艺,过渡到自主使用漆工艺去创作,学会精选特定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创作理念。
  第四阶段:毕业创作
  主要课程:《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漆艺专业的毕业创作,对于学生来说,是围绕漆材料的特质和对漆艺术的理解展开的一次四年学习的总结,教学中我们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将自己的想法、情感、观念融入到创作当中,完成具有个性、有思想、有较高完整度的漆艺创作作品。   漆艺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漆画艺术、壁画艺术、漆空间艺术、日用漆艺等方面。但在当今日趋多元化的教育情景中,仅仅掌握漆艺系统内的知识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自身创作的需要。因此漆艺专业近年来亦逐步开设当代艺术的相关课程,例如《当代艺术鉴赏》《综合材料课程》《装置创作》等,以此让学生从大的艺术视野出发,增强对于艺术的认识和感知,从漆艺术之外,反哺漆艺的创作,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总体来看,课程编排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到当代的转换,以相应的课程内容应对当下的艺术教育需求。
  教学个案分析:
  叶晓冬的作品《漆肤》的切入点是漆如肌肤般的触觉感受。起初,她被打磨抛光之后的漆表面光滑、柔和的质感所吸引,而后在学习打磨漆面的过程中,她领悟到漆亦是器物的皮肤,便萌生了以流动、自然的形体来表达对于漆的感受的想法。在创作构思阶段,她为了传递触摸漆面时的感受,而选取了起伏流转的造型,以微妙的弧线造型和恰到好处的光泽处理来传达漆的质感及触感。实际操作时,她对于形体的把握并不依赖于精确的设计图纸,而以手感为主,在反复的打磨和抛光中追求最舒适的触觉感受,并且运用撒碳粉的方式来制造漆面粗糙与细腻光滑的区别,又以贴金来营造简约中的点睛之笔。在手掌与手臂的运动之间、在眼睛与漆面丈量之下,她找到了自然的平衡,最终以其自身的标准和眼光做出带有独特气息的漆立体作品。
  榻燕虹在她的漆装置作品《消化不良》系列中,使用了玻璃、金属、植物——与漆制的人头形象并置在一起,以自由的方式运用材料去构筑她的漆之物语,漆在诸多不同材料的衬托下,更体现出它特有的质感。这组作品中的每一件都可以单独成立,而组合在一起所呈现出的信息更富张力,作者有意打破了传统漆艺中漆画、漆器的简单划分,而将着重自身与漆关系、物质与漆的关系的梳理。禢燕虹以当代视野和自身经验切入漆艺创作,在运用鲜活的个人艺术语言的同时,亦开拓了漆艺术的外延,这组作品可称为技艺与艺术结合的优秀范例。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漆艺术所拥有的诸多可能性,这些实践经验可供后来者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对当下漆艺教学实践的思考
  好的漆艺作品,不是用技艺去遮掩创作的内容,而是运用技艺去凸显作者的所思所想。学生需要知晓,在研习漆艺传统的前提下,创作者应该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觉悟投入作品中去,好的漆艺作品不仅应当拥有精湛、恰到好处的技艺,更需要留有人的“手气”,即作者的痕迹,否则做出的作品则千人一面,缺乏生气,亦无法触及中国古人师法自然、自得神韵的境界。
  我将髹漆之“深度”理解为:
  技艺——精神——融合
  传承——修为——创作
  中国漆艺的气度,介乎于技艺与艺术之间,两者需融合,缺一不可,如何掌控漫长操作过程中万千变化的漆,如何去捕捉漆的气质,是漆艺家修为的体现,何时需进,何时需止,是每一个漆艺家都需要思索的。一些立体作品过分追求所谓的工艺极致,而不留余地的抛光,将漆表面的光泽表现出来。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学生对于漆技艺的片面理解,即认为漆艺必须达到某一种程度的光亮,才是最好的,对漆艺中其他的诸多可能性缺乏认识。当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漆艺传达了自己的想法,然而却没有深入思考:为何需要抛光?抛光在自己的作品中是否需要控制一个度?追求工艺和作品的完整度,是学生阶段必然需要思考的一个过程,漆艺创作需要作者控制好技艺的分寸,才不至沦为漆匠。
  学生阶段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追求工艺和作品的完整性,是漆艺学习必然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而漆的不可替代性从何体现?什么样的表达才是非髹漆而不可呈现的?漆艺如何回归源头?又需如何追溯中国漆艺的血脉和气韵?则是我们在教学和研究中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然而只有回归漆艺的精神性源头、漆艺的血统,向着“非髹漆而不可为之的表达”求索,才能够做出漆艺术独立的表达。
  五、对漆艺教学的展望
  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漆艺专业的教学作品已经在众多重要展览中获奖,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目前教学上的思考,是如何将漆艺构建为一个科学合理、兼具传统与当代精神的学科,更好地培养顺应时代需求的漆艺人才。
  为了促进漆艺领域的教学研究与交流,2015年12月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髹漆之深度·外髹漆艺术教学研究展”。该展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应用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五所高校在漆艺领域颇有建树的著名漆艺家,并携五大艺术院校漆艺专业的优秀学生作品齐聚一堂,展示最新、最前沿的国际漆艺术教学成果。展览期间还开设了日本漆艺大师大西长利老师的莳绘工作坊、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应用学院伊莎贝拉老师的欧洲漆艺工作坊、广州美术学院李伦老师的中国漆艺工作坊,在课堂上面对中外学生教授漆艺,以此来促成不同体系漆艺教学的交流。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与经验的漆艺家和学生们,以自己的体悟和方式共同呈现出当代漆艺教学的成果,充分体现了髹漆艺术的深度与精神,意义非凡。
  我们对于漆艺教学和实践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承的层面上,漆艺的发展应该在传统的苍天巨树上开枝散叶,焕发新的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漆艺将不再拘泥于漆画或漆器之类的简单划分,而更注重回归漆艺语言本身、探求漆文化精神本源的表达,使中国漆艺术在国际的平台上呈现独立的漆艺术的话语和漆文化的未来。
  组稿/刘竟艳 责编/刘竟艳
其他文献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教师了解学生概念的起点,基于学生的起点围绕重要概念进行教学,无疑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方式。本文结合案例“它们去哪里了”具体阐述如何在课堂中围绕重要科学概念进行教学。  研读课标,分析内容  “它们去哪里了”是小学1年级科学课物质科学领域内容,运用观察、对比和描述的方法对水的性质展开学习研究,并对不
材料与技术    ●可接人因特网的计算机。  ●彩色打印机。  ●每个学生人手一份表格。  ●一张纸上写一个地震发生地点的名称,每个学生写一个。    安全注意事项    当学生们登录因特网时,教师们最好紧密监控,以防止学生浏览无关网站。无论是不小心还是有意登录不恰当的网站,这些情况都时有发生。    学习成果    学生们应该能够:  ●定义以及使用词汇。  ●利用震动图来确定振幅以及S—P间隔
摘要:从木马原理出发。分析了几种木马隐藏方法。并对各自优缺点做了简要评论。  关键词:木马 隐蔽性 端口 反弹 溢出植入  中图分类号:TP30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422(2007)05-0004-02    特洛伊木马(英文叫“Trojanhorse”,以下简称木马),是一种基于远程控制的黑客工具,基本过程是控制端向服务端发送命令,然后服务端运行这些命令
相对于城市,农村青少年STEM科技创新活动有其自身特点,在教育理念、活动条件和教师队伍建设上面临一定困难,但也存在独有的机遇。农村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应从科技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特长和环境特点,挖掘资源,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好农村青少年STEM科技创新活动。  以自身工作态度和成绩争取学校和上级部门支持  学校领导的科技教育理念和对科技教育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科技教育和STEM科技
[左]《中央大礼堂》 张友宪?中国画?330cm×89cm  [右上]《有风掠过的午后》孙震生?中国画?140cm×180cm  [右下]《五月的风》 邹立颖?中国画?226cm×202cm
一、缘起:隐藏在图片背后的故事  方案之方案,这似乎是个有些哲学范儿的题目。当然,其实这里并没有要故弄玄虚的意思—笔者编辑的这本书名字是《方案》,如何编辑《方案》的策划方案,自然是“方案之方案”了。  各位爱读书的朋友们自然也经常看书评。一般书评的模式不外乎介绍内容,突出亮点,阐述其内容如何有开创性和可读性,等等。这样写固然清楚明了,却不免专家向大众推荐,老师向学生推荐的味道。那么,为什么不换个角
摘 要:提出在不影响一些USB外围设备使用的前提下,选择性地禁用一些USB设备的方法。   关键词:USB接口 驱动程序    目前,基于USB接口的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像打印机、扫描仪、鼠标、键盘、各种移动存储设备等等,都可以直接使用USB接口,而通过USB接口带来的安全问题却十分严重,如传播木马病毒等。能否有选择性的使用USB设备,即在不影响使用一些USB外围设备,诸如USB打印机和扫描仪、
“西班牙高等艺术院校专业绘画课程”丛书引进自西班牙派拉蒙出版社,共10册,分为“基础绘画课程”和“专业绘画课程”两部分。基础绘画课程有《人体手绘》《素描手册》《色彩手册》三册,专业绘画课程有《产品手绘》《建筑手绘》《室内手绘》《漫画手绘》《时装手绘》《珠宝手绘》《家具手绘》七册。这是一套相对完整、全面、专业的艺术课程,其创作目的清晰、针对性强且容易掌握,能够给予读者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指导。  两千多
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于2014年1月4日赴浙江舟山进行了为期3天的慰问,为当地海警官兵、船厂工人、群岛渔民等基层工作者、老百姓送去艺术家们的新春问候。  本次活动由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与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吴长江作为代表团团长,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丁杰作为领队,带领知名画家杜滋龄、谢志高、甘长霖、王书
附记  《中国陵墓雕塑全集·史前至秦代》  主编/袁仲一 李星明  责任编辑/储小平 张 弘 侯 彬  16开 印张/36 定价/500.00元  2011年7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邮购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北大街147号  邮编/710003  邮购电话/029—87262491 87265112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是国家大型文化出版工程,以350卷的宏大篇幅收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