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个人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ivan0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屈指算来我与再复相识已经有三十四五年了。记得第一次见面,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事情,那时他在学部即后来的社科院工作已有将近二十个年头,我则是大学毕业分配到文学所的新丁。他从院部《新建设》回文学所,落在鲁迅研究室,我在近代室,正好斜对面。我写了篇鲁迅的论文刊在《鲁迅研究》上,他看到了,我们碰面的时候他夸我写得不错。那是我的初作,受到夸奖当然很高兴。后来,他又相约有空可以到他在劲松小区的家聊天。一来二往,我们就熟了。他是我学问的前辈、师长,也是我完全信任、任情交流的好朋友。那时我们非常喜欢到他家谈天说地,切磋学问。他的母亲我叫奶奶,勤劳又慈祥,炒得一手极美味的福建年糕招待我们,每有畅谈机会,都使我这样的后生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对我来说,这当然是极其难得的再学习、再摸索的机缘,我获益良多。他后来当了文学所所长,我也从来没有叫过他“刘所长”,估计叫出来,他也觉得怪异,人前背后都是叫“再复”。他待我们这些晚辈平易亲切,毫无官样子。就这样,我们一起切磋,一起写书,走过了有点儿激动人心的八十年代。
  我从这段亦师亦友的情谊中收获最大的就是为他对文学真挚的喜爱所感染,再复是我见过的视文学为生命最为真诚的人。他对文学的热情和喜爱仿佛与生俱来,文学是他的血液,文学是他的生命。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剧烈变迁,改革开放带来很多从未有过的机会,我也萌生过“出走”的念头,可是每一次见他,跟他交谈,都为他对文学孜孜不倦的热情所感动,甚至在被突如其来的命运冲击得有点儿“丧魂失魄”时也是如此。我还记得他平淡的话:文学很清苦,但长久一点吧。我本来对文学的认知就很浅,也不是自愿选择读文学系的。要论对文学的忠诚度,与再复相比,那真不知相差到哪儿去了。要不是从他对文学火一样的热情得到坚持的力量,我今天大概会在不知道的什么地方“弄潮”吧,或者大富大贵,或者其他,總之不会有平静思考的安宁和幸运。每想到这一点,我就对人生大起大落但不屈不挠的再复心生感激,人生的良师益友就是他这样吧。
  往大一点说,“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岁月,中国当代文坛有刘再复一马当先探索文艺理论批评的新出路,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幸运。在我看来,文学由于它的性质和在社会的位置,是很容易迷失的,有点像格林童话那个千叮嘱、万叮嘱还是行差踏错的小红帽,难免受外在的诱惑而迷失在本来的路上。她的美和光彩让她天真烂漫,不识路途的艰难,不识世道的凶险,同时也令居心叵测的大灰狼垂涎三尺。小红帽的天真天然地是需要守护的,文学也是如此。我们从历史上看到,有时候是有意,有时候是无意;或者愿望良好,又或者别有用心,各种社会力量都来插上一杠子,利用文学。于是,文学的领域一面是作家创作,一面也是批评。好的批评就是守护文学。批评虽然也做不到尽善尽美,但至少让作家和读者知晓文学本来的路在哪里。伦勃朗画过一幅传世的名作《夜巡》,那位站在画面中间的队长神情警醒,目光坚毅,透出了守卫新兴城市的民兵们尽职尽责的神采。刘再复在我的心目中就是这样一位为了文学勇敢而孜孜不倦的“守夜人”。
  他所做的事业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守护文学。他看到文学在他生活时代有这样那样的迷失、偏差,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说出真相,说出值得追求的文学理想是什么。他的话有人听的时候,发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对当代文坛起了好的作用。有人听的时候他固然站出来了,即使有磨难也不在乎,但我想他不是为了那些社会影响而说的,他是出自对真知的领悟。后来,众所周知,他到了海外,他的话少人听了,社会影响似若有若无之间。这时候他也没有遁迹山林,从此沉默,这不是他的性格;他不在乎身在何处,不在乎似有若无,照说不误,他针对文坛说的话前后有所不同,但那不是他的文学立场和文学理想的改变,而是社会的情形改变,是文学从政治的迷失走到市场的迷失,他“守夜人”的角色始终如一。文学热闹的时候他守护文学,文学冷清的时候他也守护文学,他是中国文坛过去数十年来最为重要而又最为本色的文学的“守夜人”。


  晚清以降,中国多灾多难,较早时期的改良救亡都无甚起色,于是文学从古代优雅的角色逐渐走到社会变革的前台。从晚清至民国的早期,诸般武艺都用尽了,也未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先觉者要文学出来为民族两肋插刀,这也未可厚非。人毕竟是先要生存,才有发展,然而这个形成于严峻环境的文学传统却日渐随着现代的进展凝固下来,变得僵硬起来。
  刘再复接受教育成长的文学气氛,一面是创作的束缚和禁锢,另一面也是视野广阔,可以饱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后者给他提供日后思想的源泉和养分,前者很自然成了他日夜思索力图突破的问题。在严重变质钙化的文学传统变本加厉进行各种“大批判”的“文革”时期,他恰在风暴旋涡的中心——中国社科院。我曾经很多次听他讲“文革”中匪夷所思的耳闻目睹,有些伤感而不那么血腥的细节已经写在他的散文和师友回忆纪事里了,但还有一些血淋淋的真事他没有写,我在这里也难以记述。我觉得,能从过去的血泪和教训中汲取养分,是他对文学的思索迈前一步、迈深一步、迈早一步的关键。“文革”的荒谬,是非颠倒,看似与文学的思索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两者隐秘而深刻的关系被他看到了,这也揭示多少是共通的现象,人都是从个人经验通往更大的世界,然后又从更大的世界返回到内心的世界的。
  刘再复参与到文学界的思想解放和新探索,他的针对性很强,先是写出了《性格组合论》,主张人物性格不能等同于阶级属性。人性是一个复合体,内涵深广而又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文学形象,一定是那些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多面性的形象。他的新观念拓宽了作家的视野,提升了文学的品质。后来他更进一步,发表了《论文学的主体性》,希望实现文学观念的根本革新。他把作家的现实政治主体和作家写作中的文学主体分开,认为两者不能等同,本来也不一致。作家虽有政治观念,但写作中依然可以超越其政治观念。他说:“作家超越了现实主体(世俗角色)而进入艺术主体(本真角色),才具有文学主体性。”而古今中外伟大的作家其实无不如此。“主体论”的用意,无非就是强调作家的独立性,还创作的本来面目。很明显它是“补天”的。再复那时也认为自己属于“补天派”。补天难免要换掉那些粉化了的霉石,把漏洞堵上,可他的好意阴差阳错却被误成“坼天”,受到干扰和批判,甚至有人为此要起诉他。


  自从他漂流到海外,头衔没有了,身上的光环没有了,几经辗转,他定居在寂静的落基山下。巨大的人生落差并没有消磨掉他对文学的喜爱,他还在思考和写作。文学本来就是跨越国界的,对创作和批评来说,至关重要的土壤不是具體的故乡、故国,而是语言。语言也是一个国度,一个形而上的国度。此后的再复就是背着“语言的祖国”继续写作,继续守护文学。像布罗茨基说的,背着语言的祖国,浪迹天涯。勤奋的再复把他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都写在他的一系列著作里,去国近三十年写下的著作已远多于国内时期。读者容易见到的简体中文版有三联书店版《红楼四书》、《刘再复散文精编》十卷、《李泽厚美学概论》和《双典批判》等。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视野比先前更为阔大,更为深入。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起,中国步入了市场经济的快车道,千呼万唤的财富、白花花的银子,终于在这曾经贫瘠的土地像泉涌般冒了出来。文学是不是从此就云淡风轻了呢?从市场获得了自由是不是也意味着获得心灵的自由?不见得。如果此前的当代文学迷失在意识形态的荆棘丛阵里,那九十年代之后的文学就是迷失在市场的诱惑里。尽管在大洋彼岸,守护文学的再复不可能不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八十年代的再复相比,这时候他更强调文学心灵的重要性。文学心灵是摆脱了所有世俗束缚之后的自由心灵。最近我还读到他两年前出版的新书《文学常识二十二讲》,这是他皈依文学超过半个世纪感悟文学、思考文学的成果,它简约而全面,由他给香港科大学生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他把文学看成是“心灵、想象力和审美形式”三者的集合,心灵在文学三个基本要素中占据首要的位置。我觉得,再复的感悟是从中国当代文学前半段迷失于政治意识形态、后半段迷失于市场诱惑的两面教训中升华出来的,它真正实现了对文学本然的回归。因为世俗的束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与外在的枷锁相比,心灵的枷锁更关键。作家不能挣脱心灵的枷锁,亦无从摆脱世俗的枷锁,而文学的生命也就窒息了。再复点中了产生于巨变时代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穴位。
  可以说,文学心灵的自由是刘再复文学理念的核心。它既针对政治挂帅年代的偏差,也针对利益挂帅年代的偏差。再复将八十年代对文学主体的论述推进到新世纪对文学状态的论述。这些年他谈论文学,常用文学状态一词。他说:“文学状态,也可以说是作家的存在状态。从反面说,便是非功利、非市场、非集团的状态。从正面说,是作家的独立状态、孤独状态、无目的甚至是无所求状态。”在消费至上的商品时代,文学做不了其他,仅能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文学被利用起来,投东家所好,获一点儿资本的残羹,于是文学沦为了商品。再复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无论西方还是东方这种文学的迷失,他甚至呼吁作家重返“象牙之塔”。这个救亡年代的贬词被再复赋予了新的含义。他的“象牙之塔”就是文学心灵、文学状态。重返“象牙之塔”意味着“清贫”与“寂寞”,有谁会听呢?至少他自己是说到做到,身体力行了,所以他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文学真知的光辉。
  除了研讨探索文学,海外时期再复另一个关注的重心是中外文化的比较观察,尤其是中美文化的比较观察。人在海外,不时行走,心中怀想着遥远的故乡故国,脚踏着的则是异国神奇的土地,这让好奇深思的再复很难不比较一番,观察分析,形成自己的心得。他的中外文化比较,多写在散文集《世界游思》里,也写在他的讲演集里。他给香港科大学生作的“关于人生伦理的十堂课”,结集出版成书取名《什么是人生》,就有不少中外比较伦理的领悟。刘再复的比较文化观察与旅行家的游记不同,他是从游的风景、人物、事件引出自己的思索、领悟,重点不在所游,而在所思。他的所思,又常因他的学养、阅历而显得与众不同。
  再复有篇散文《西部牛仔》,写得极好,非常能体现他对美国社会入微的观察。美国中西部流行牛仔表演(stock show),再复参与其中,一睹盛况。再复将牛仔表演看成是美国社会对西部拓荒时代的英雄主义的追忆,他从坐在他身边的美国老太太感悟到牛仔精神在普通民众中的力量。美国老太太告诉他每年都来看一次牛仔表演,至今看了五十七次。再复感叹:“从她身上,我看到美国不仅不愿意放掉牛仔英雄的记忆,而且也不会放掉他们所拥有的这孑身独立独行的精神。”再复还引用意大利记者采访基辛格何以获得政治上成功的答语——“单枪匹马地行事”,来画龙点睛地揭示牛仔精神的本来面目。美国的拓荒时代早已结束,但它遗落下的文化遗产,各个阶层的美国人正以自己的方式继承着这笔遗产,它成为美国社会繁荣的基石。由小见大,以滴水而观沧海,这种笔法正是再复文化的比较观察的一贯风格。


  近日喜闻《刘再复著作典藏》即将出版,这是他著作的结集,有四十四卷之多。我未能全部通读过他的著作,但无论文学创作还是学术著述,无论出国前还是出国后,大部分是读过的。比之前期的激情澎湃,他的散文创作进入了以冷静观察和反思见长的新境界,而学术著述的社会作用和反响固然不若八十年代,但它们的长久价值和学术深度,我觉得要远超过国内时期。尤其是他积数十年人生阅历、体验和感悟而倾心撰著的《红楼四书》,开了超过一个世纪的红学研究的新一脉,足成为与考据红学、义理红学而三足鼎立的红学又一高峰——慧悟红学,它是将诗与哲学无间融合汇通的红学。再复海外时期的学术创造既是个人的成就,也是悠久的华夏人文传统的现代延续。
其他文献
打开专记春秋史事的古典史学名著《左传》,读着读着就觉有一股酒气袭来,愈读愈浓,有的段落竟有些浓得化不开了,让人陶醉,让人扼腕,让人拍案叫绝,让人长歌当哭。其间,尤以田敬仲完与齐桓公、栾 与子重、寿子与急子间的三杯酒最富人文情怀,也最为感人。  田敬仲完与齐桓公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公元前672年春季的一天,齐国大臣田敬仲完在家中请齐桓公饮酒,正喝到兴头上,天却黑了下来,齐桓公命田敬仲完点起
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深刻说明了修志和学习方志的重要意义。族谱当属方志一类,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精神文明,有着独特的历史作用。  近读由武汉大学前校长、资深教授陶德麟题写书名、陶德友先生编著的《族踪》新作,无比欣喜。该书由《家族图谱》、《徜徉桑梓旅》、《典范夙昔》、《忆往怀旧》、《参与公益》五部分组成,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文字朴实优美,情感纯厚绵长,有很强的可读性;每
[摘 要]测量几何体的各种数据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千篇一律的测量方式和公式套用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要想在体积测量,尤其是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教学中体现数学趣味,就必须做到在公式化的“排水法”中找到新意,并引导学生学会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测量体积;排水法;溢水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6-0082-02  【
一、“灰皮书”  去新疆旅游,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  比较辛苦,那就要带一本书在途中消磨时间。飞机、大巴、铁路各种交通工具都要用到,新疆是那么大、那么广袤,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几乎快相当于走马观花的时间。伊宁又在新疆的最西部,如果要带一本书,带什么书呢?  站在书柜前,苦思冥想,忽然灵光一动,但自己都不免哑然失笑。去一个与苏联关系复杂且深厚的城市——伊宁,首选当然是“灰皮书”。除了“灰皮书”,还能
刘剑梅老师的新散文集《彷徨的娜拉》的内容分为四辑,每一辑虽未署上小标题,但看完还是让我意识到,第一辑是女性主义之思,第二辑是生活状态之悟,第三辑是文学记忆之感,第四辑是对《霍乱时期的爱情》和贾平凹的《带灯》的学术评论。整本书装满对文学、电影、绘画和戏剧等的独到见解,学理沛然,打开了我的眼界,也丰润了我夏天以来随着阳光渐渐盛开的心灵。  刘老师的文章,不仅仅是知性与感性兼具的学者散文,在《彷徨的娜拉
1938年11月13日凌晨燃起的长沙大火整整烧了五天,酿成千古浩劫,史称“文夕大火”。长沙原有居民四十二万人,至11月12日已疏散百分之九十,而火灾的罹难者仍达三千余人;全市一千一百多条街巷,全部焚毁的有六百九十条,幸存房屋不到五栋的有三百三十多条,损毁程度合计超过百分之九十。著名古建筑如经历两千多年的贾谊故居和定王台,明代城墙上耸立的天心阁和明朝吉王府牌楼,清朝的巡抚衙门和布政使衙门,左宗棠公馆
生活不安定,又怕热闹,没过过生日。五十、六十,都没庆祝。今年满七十那天,很偶然地,在桑塔菲附近的高山上度过。寥寥长风,莽莽奇景,感到是最好的庆祝。和小雨谈起一些往事,我说,假如我现在是一个婴儿,或者是一个婴儿的病危的母亲,对于自己的、或自己死后孩子所面临的如此人生,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恐惧。现在都过来了,能不感激命运?  何况除了活着,还有更多。更多之一,是意义的追寻化作了文字。早年冒这个险,是因为心
[摘要]在以全面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为核心的背景下,不少教师对当前“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发展认识还不足,教师为了完成课程任务而教,往往只重视基本的数学知识,教学方法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与实践”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还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外,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活实践;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祖父爱牛,是因为从小就与牛打交道。对地处浙东四明山麓的小山村而言,耕牛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没有耕牛,庄稼的收成就无法保障。因为家里养了牛,孩提时的祖父,白日便天天与牛在一起。再说,小山村周遭皆青山绿水,更兼满地满坡绿油油的青草,于是乎,一边放牛一边与小伙伴捉迷藏,无疑成了他童年最为惬意最是难忘的一种“玩耍”。放牛时间久了,与牛亦便有了感情。  我从小就被寄养在小山村祖父祖母家,颇能感受祖父对牛的
一  何谓友爱?在日常希腊语中,友爱亦即philia,不只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朋友之间的爱,而是泛指人和人之间的爱,既包括亲人之间的爱,也包括夫妻之间的爱等,泛指一切人伦。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这里所谈的友爱,不是专指友情,也包括亲情和爱情。Philia这个词本义是喜欢、有倾向,它可以指爱马、爱父亲、爱智慧等等。但是,随着语言使用的推进,它逐渐地演变成单指对人的爱。  希腊语中有三个词表示爱,除了此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