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各种相互作用。有些人可能对他人或某些事物形成敌对的态度,表现为攻击性的行为;而大多数人则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友好态度,表现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行为,后一种行为便是通常所说的亲社会行为。那么如何利用绘本去旅行的模式呢,简单说就是打开年龄段和班级的限制,交换绘本,让绘本在幼儿园内流通,通过这样一个模式来激发幼儿大小互助意识及培养幼儿大小互助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绘本旅行 助人意识 助人行为 移情 模仿 角色扮演 混龄教育
一、研究背景:
图书交换存在的问题及交换的需求性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如果能通过交换的方式,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绘本,这样又能节约成本,同时结交年龄相仿的玩伴。其次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书,存在不愿意分享的自私心理。在孩子们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互助,围绕在幼儿身边的各种形式的互助,除了亲情以外,小伙伴之间的亲密和友爱互助是儿童生活中的又一不可缺少的宝贵经验。
孩子的互助行为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通过智慧的引导帮助孩子逐渐建立互助的意识,设计适宜的活动引导孩子在自主探究中提高互助能力,感受互助的快乐。
二、绘本去旅行的研究策略
案例一:绘本在本班级内旅行
幼儿园通知每个班每个孩子带一本有价值的书,发挥家长资源做好主人书签和表格(如附表1),活动前家长给孩子充分解读,让孩子在集体前大胆自信的介绍自己带来的书,在自己班内互换图书。每个孩子自由结伴推销自己的书,有的孩子会换到自己喜欢的书;有的孩子因为舍不得自己的书而没有互换;也有的孩子因为没有很好的介绍自己的书而互换失败。当然活动中还出现两个孩子同时间都喜欢同本书的现象。
措施:教师使用低结构的活动,孩子自由结伴介绍自己的书,对待孩子不愿意换书的现象,主要来自小年龄孩子,通过讲解、分析和同伴效应让孩子愿意分享,提高分享意识。遇到两个孩子抢同一本书,也会让小主人比较为难,那么需要小主人调节,孩子之间也需要一定的谦让意识,教师适时介入引导。
分析:让孩子自信的介绍自己的书,和同伴交换书。这个过程孩子需要对自己的书进行充分的解读,对书本内容了如指掌,让孩子推销自己的书本,从而达到与同伴交换书的目的。孩子的收获除了来自书本的知识,还挑战了自信心。在活动中我们遇到孩子的许多行为问题。如多个孩子争抢一本书,教师除了引导,也让孩子自主调节,让孩子在矛盾中分析行为,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互助的效果。
案例二:绘本在对班活动中旅行
书本在班内交换一段时间,允许孩子带回家进行亲子共读,但每天都得带回学校,继续与同伴交换,让每本书来到各个家庭中旅行。接着可以实施下一阶段的活动:对班活动,教师可以选择同年龄段的班级交换图书,也可以大手拉小手,大小结对形式的交换。同年龄班的孩子主要是平行活动,和班内活动一样,介绍书本,自我推销与互换绘本。下面主要介绍大带小的对班活动。
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幼儿所处的混龄环境,常常能看到大助小的场景,可是极少能看到小助大的情况出现。小年龄幼儿其实很想要去帮助大年龄幼儿,可是大年龄幼儿总觉得他们是帮不上忙。确实我们也想过小年龄幼儿要在行动上去帮助大年龄幼儿,确实可行性也不是很强。于是我们思考:利用绘本为载体,是否能在语言上让小年龄幼儿学习用鼓励、表扬等语言去激励、帮助大年龄幼儿,让大年龄幼儿获得自信心。因为小年龄幼儿的语言模仿能力特别强,很多语言比行动更能表达,他们也更善于表达。通过对语言和行动的强化,启发混龄幼儿通过互助来体验助人和被助的快乐,感受彼此存在的重要性。
案例三:旅行中最受欢迎的绘本
在图书旅行中,会有一些绘本普遍受欢迎,通过附表一,根据孩子们的记录教师有目标的选择一些绘本,把这样的绘本在集体面前推广,细读精读,让绘本本身的价值培养孩子的互助行为。
分析:利用绘本为载体,我们有意用一些动作去激发幼儿尝试表演。这是因为角色扮演对幼儿助人行为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情景的演示,让幼儿扮演助人者及救助者,设身处地地实践他人的角色,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救助者的处境,体验他们的内心情感。我们还利用幼儿的模仿心理,引导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一些对话,为后期的语言互助埋下伏笔。
案例四:绘本旅行回家
孩子们把在旅行中的绘本送到小主人手中,有的绘本顺利回到主人手中了,主人仔细阅读绘本旅行过的地方,根据联系方式家长之间可以共同探讨绘本内容。活动中也有的绘本不能第一时间回到主人手中,那么需要寻找绘本,这个过程中又再一次体现孩子的互助意识,如何帮助同伴找到没有归位的书,孩子需要了解小主人书的内容,大胆的到各个班级询问书的下若。无形中又提升了孩子的交往能力,语言能力,达到互助的效果。
措施:在绘本回家中,因为孩子不识字,教师需要准确的告诉孩子绘本的主人在哪个班级叫什么名字,也可以有大班的孩子帮助小年龄孩子一起找到绘本的主人。整个过程都要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主动寻找书的主人,教师主导活动,保证每个环节顺利进行。
分析:活动后让幼儿分享助人和被助后的心情。实践中,老师请孩子说说帮助绘本找主人的过程,他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会说“很甜蜜”、“很快乐”、“很自豪”、“很高兴”等等。分享之后,请幼儿画各种各样的心情卡片进行记录悬挂,让幼儿能时刻感受互助的快乐。在一次次的表达后,不仅大年龄幼儿的词汇量丰富起来了,小年龄幼儿在模仿中的语言能力有了提升,能正确表达内心感受。同时,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会不停地在自己的心情卡下面悬挂自己助人和被助后的心情,把内容分享给同伴和家长听等。孩子的互助能力再一次得到提升。
三、实践效果:
《我的图书去旅行》适合整个幼儿园进行的联动活动,通过幼儿园内图书交换流通的方式,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绘本,这样又能节约成本,同时结交年龄相仿的玩伴,培养幼儿之间行动和语言的互助,同时通过互助后的心情分享来感受助人和被助的快乐。我们对小年龄愿意主动分享图书的孩子进行及时的表扬及肯定,强化幼儿的这一行为。我们不能说马上就有一定的成效,只能说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对孩子感兴趣的绘本,我们要深入,并多样化的阅读绘本。我们在进行一个单独的绘本教学时,教师让幼儿学会阅读,更让儿童学会观察、想象、推理;体现语言的价值,美术的欣赏;对画面的认知,引发幼儿情感的共鸣、呼应,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凭借各自对绘本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和想象,做出种种猜想推测。这个同时,我们让每个绘本发挥作用,让绘本流通,同时发挥孩子的互助行为,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家长的反馈是:孩子开始变得愿意分享,孩子的词汇得到丰富,语言能力有明显提高,孩子在同伴面前有比较好的自信心。说明已经达到了互助的效果。
【关键词】绘本旅行 助人意识 助人行为 移情 模仿 角色扮演 混龄教育
一、研究背景:
图书交换存在的问题及交换的需求性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如果能通过交换的方式,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绘本,这样又能节约成本,同时结交年龄相仿的玩伴。其次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书,存在不愿意分享的自私心理。在孩子们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互助,围绕在幼儿身边的各种形式的互助,除了亲情以外,小伙伴之间的亲密和友爱互助是儿童生活中的又一不可缺少的宝贵经验。
孩子的互助行为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通过智慧的引导帮助孩子逐渐建立互助的意识,设计适宜的活动引导孩子在自主探究中提高互助能力,感受互助的快乐。
二、绘本去旅行的研究策略
案例一:绘本在本班级内旅行
幼儿园通知每个班每个孩子带一本有价值的书,发挥家长资源做好主人书签和表格(如附表1),活动前家长给孩子充分解读,让孩子在集体前大胆自信的介绍自己带来的书,在自己班内互换图书。每个孩子自由结伴推销自己的书,有的孩子会换到自己喜欢的书;有的孩子因为舍不得自己的书而没有互换;也有的孩子因为没有很好的介绍自己的书而互换失败。当然活动中还出现两个孩子同时间都喜欢同本书的现象。
措施:教师使用低结构的活动,孩子自由结伴介绍自己的书,对待孩子不愿意换书的现象,主要来自小年龄孩子,通过讲解、分析和同伴效应让孩子愿意分享,提高分享意识。遇到两个孩子抢同一本书,也会让小主人比较为难,那么需要小主人调节,孩子之间也需要一定的谦让意识,教师适时介入引导。
分析:让孩子自信的介绍自己的书,和同伴交换书。这个过程孩子需要对自己的书进行充分的解读,对书本内容了如指掌,让孩子推销自己的书本,从而达到与同伴交换书的目的。孩子的收获除了来自书本的知识,还挑战了自信心。在活动中我们遇到孩子的许多行为问题。如多个孩子争抢一本书,教师除了引导,也让孩子自主调节,让孩子在矛盾中分析行为,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互助的效果。
案例二:绘本在对班活动中旅行
书本在班内交换一段时间,允许孩子带回家进行亲子共读,但每天都得带回学校,继续与同伴交换,让每本书来到各个家庭中旅行。接着可以实施下一阶段的活动:对班活动,教师可以选择同年龄段的班级交换图书,也可以大手拉小手,大小结对形式的交换。同年龄班的孩子主要是平行活动,和班内活动一样,介绍书本,自我推销与互换绘本。下面主要介绍大带小的对班活动。
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幼儿所处的混龄环境,常常能看到大助小的场景,可是极少能看到小助大的情况出现。小年龄幼儿其实很想要去帮助大年龄幼儿,可是大年龄幼儿总觉得他们是帮不上忙。确实我们也想过小年龄幼儿要在行动上去帮助大年龄幼儿,确实可行性也不是很强。于是我们思考:利用绘本为载体,是否能在语言上让小年龄幼儿学习用鼓励、表扬等语言去激励、帮助大年龄幼儿,让大年龄幼儿获得自信心。因为小年龄幼儿的语言模仿能力特别强,很多语言比行动更能表达,他们也更善于表达。通过对语言和行动的强化,启发混龄幼儿通过互助来体验助人和被助的快乐,感受彼此存在的重要性。
案例三:旅行中最受欢迎的绘本
在图书旅行中,会有一些绘本普遍受欢迎,通过附表一,根据孩子们的记录教师有目标的选择一些绘本,把这样的绘本在集体面前推广,细读精读,让绘本本身的价值培养孩子的互助行为。
分析:利用绘本为载体,我们有意用一些动作去激发幼儿尝试表演。这是因为角色扮演对幼儿助人行为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情景的演示,让幼儿扮演助人者及救助者,设身处地地实践他人的角色,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救助者的处境,体验他们的内心情感。我们还利用幼儿的模仿心理,引导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一些对话,为后期的语言互助埋下伏笔。
案例四:绘本旅行回家
孩子们把在旅行中的绘本送到小主人手中,有的绘本顺利回到主人手中了,主人仔细阅读绘本旅行过的地方,根据联系方式家长之间可以共同探讨绘本内容。活动中也有的绘本不能第一时间回到主人手中,那么需要寻找绘本,这个过程中又再一次体现孩子的互助意识,如何帮助同伴找到没有归位的书,孩子需要了解小主人书的内容,大胆的到各个班级询问书的下若。无形中又提升了孩子的交往能力,语言能力,达到互助的效果。
措施:在绘本回家中,因为孩子不识字,教师需要准确的告诉孩子绘本的主人在哪个班级叫什么名字,也可以有大班的孩子帮助小年龄孩子一起找到绘本的主人。整个过程都要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主动寻找书的主人,教师主导活动,保证每个环节顺利进行。
分析:活动后让幼儿分享助人和被助后的心情。实践中,老师请孩子说说帮助绘本找主人的过程,他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会说“很甜蜜”、“很快乐”、“很自豪”、“很高兴”等等。分享之后,请幼儿画各种各样的心情卡片进行记录悬挂,让幼儿能时刻感受互助的快乐。在一次次的表达后,不仅大年龄幼儿的词汇量丰富起来了,小年龄幼儿在模仿中的语言能力有了提升,能正确表达内心感受。同时,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会不停地在自己的心情卡下面悬挂自己助人和被助后的心情,把内容分享给同伴和家长听等。孩子的互助能力再一次得到提升。
三、实践效果:
《我的图书去旅行》适合整个幼儿园进行的联动活动,通过幼儿园内图书交换流通的方式,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绘本,这样又能节约成本,同时结交年龄相仿的玩伴,培养幼儿之间行动和语言的互助,同时通过互助后的心情分享来感受助人和被助的快乐。我们对小年龄愿意主动分享图书的孩子进行及时的表扬及肯定,强化幼儿的这一行为。我们不能说马上就有一定的成效,只能说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对孩子感兴趣的绘本,我们要深入,并多样化的阅读绘本。我们在进行一个单独的绘本教学时,教师让幼儿学会阅读,更让儿童学会观察、想象、推理;体现语言的价值,美术的欣赏;对画面的认知,引发幼儿情感的共鸣、呼应,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凭借各自对绘本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和想象,做出种种猜想推测。这个同时,我们让每个绘本发挥作用,让绘本流通,同时发挥孩子的互助行为,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家长的反馈是:孩子开始变得愿意分享,孩子的词汇得到丰富,语言能力有明显提高,孩子在同伴面前有比较好的自信心。说明已经达到了互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