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示的传播与接受方式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yu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展示遵循本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在展示空间采用非遗实物展品和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展陈方式,使得非遺在观者与其自然历史背景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非遗信息的传播能够扩大其影响力,加强社会群体的持续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文化空间;数字媒介
  文化遗产是具有独特价值并遗传于世的人类及其活动的产物,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文物、建筑群、遗址等,关注的基本上是人工的、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基本上不可再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关注的主要是精神、技艺、创造等非物质形态的因素。
  非遗的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有明确界定:非遗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遗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遗涵盖五方面内容: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遗媒介的语言;二、表演艺术;三、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公约》还进一步阐明了保护的内容,即确保非遗生命力的各种措施,保护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展示”一词所对应的英语术语是“interpretation”,原意为解释、阐释。2008年10月通过的ICOMOS《文化遗产地诠释与展陈宪章》以国际文件的形式将文化遗产的展示定义为一切可能的可提高公众意识、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的活动。①非遗展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凸显非遗的独特价值,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非遗展示是非遗保护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是人类创造力的表征,是密切人与人之间关系及交流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其技艺精粹凝结在传承人世代积累下来的经验中,传承依靠口传心授、耳提面命,导致其所蕴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发展的变革而被人遗忘。因此,非遗展示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保护方式,使公众更容易认识、了解非遗,进而懂得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如何对非遗进行展示?非遗展示需要遵循什么原则?通过何种方式来展示非遗才有利于受众最大程度的接受?怎样展示才能展现非遗的工艺和相关习俗,解读背后的情感含义?这些都是伴随非遗展示而来的各种问题。

一、非遗展示的原则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展示的场所,承担着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的功能。一般而言,博物馆侧重于对可视的、可触摸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而非遗主要体现在个人或群体的精神生活、知识、技艺中,其展示的可视化需要借助于各种介质或物质载体,才能被人所感知。非遗展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本真性原则
  “本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名。它的英文本意是表示真实的,非虚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含义。本真性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其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非遗展示必须忠实地阐释非遗中的传统与技术、使用与功能、精神与感受等内容,不得因展示活动而人为损害非遗的本真性。
  在非遗中,特别是在传统手工艺类别的非遗项目中,在展示时保持其本真性尤为重要。中国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多依靠师徒之间口头传承而延续至今,工艺流程的本真形态可能在传承过程中散落或遗失,仅留下片段。比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冶炼技艺,其本真性体现于模、范、青铜器、遗址等处,而具体详细的工艺流程却没有那么清晰。在进行展示时,可以考虑融合多方面科研成果,将实体展示和数字化展示相结合,进行场景复原,原物呈现。
  非遗展示中坚持本真性原则,也为了传播与接受的有效性。非遗展示依托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环境营造,从而将非遗内容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感受。坚持本真性,有利于满足人们对非遗的好奇心,有利于激发受众的情感体验。比如北方的观众可能对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不甚了解,更难理解其通经断纬的核心技艺。在非遗展示中,可运用图文音像技术、数字技术进行结构性讲解,吸引观众眼球,抓人心理。非原地的非遗展示可引导观众对非遗产生兴趣,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本真性是非遗展示的首要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非遗的构成包含无数具体的文化事项,决不是零散的文化碎片。要保护非遗,要展示非遗,不仅需要展示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还要展示其特定的生态环境,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其综合性。
  非遗展示的整体性体现在空间向度和时间向度上。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非遗不可能脱离生产者和享用者而独立存在,它是活着的内容,是发展着的传统,很难被强制地凝固保存。在非遗展示时,要承认其流变性,客观看待其发展变化。比如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它的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经历了1700余年的历史洗礼,从原料粉碎、淘洗、陈腐、练泥过程,到器物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烧制过程皆有讲究,在传承中自然而然地经历了去粗取精的工艺演变。在进行展示时,不能脱离龙泉这个特定地理环境,不能脱离其含蓄、淡雅、敦厚、宁静的审美表现力。
  (三)可持续性原则
  非遗保护是长期事业,是系统的文化工程。非遗展示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非遗是活态的遗产,非遗展示相应地也应动态调整,从而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是非遗保护的主体,坚持可持续性原则,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遗展示要可持续,要了解接受者(观众)对展示的感受和需求,要不断促成展示空间与接受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源源不断地为接受者提供鲜活的观赏体验。另外,非遗展示还要关注对于非遗项目本身的影响,对所展示的非遗项目进行后续回访、检测、评估,了解非遗展示行为对所展示的项目产生了何种影响,从而为以后拓展或修正展示方式提供依据。

二、非遗展示的传播内容


  通过非遗展示,要传播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播民族的历史记忆,展现民族特色,维护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同时不失去在大的文化群体中的共性。故而,依托非遗展示的传播内容需要予以关注。
  (一)对非遗项目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的展示
  任何一项非遗项目,都存在于特定民族文化系统之中,对其进行展示,不能脱离和割断背后的文化生态环境。比如,对热贡艺术的展示不能脱离藏传佛教文化生态环境。提起热贡艺术,主要指的是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艺术形式,不能脱离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不能脱离佛教本生故事。一旦非遗项目脱离了当地特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便将事与愿违,可能丧失原有的价值。特别是传统手工艺类别的非遗项目,它们的传承依赖于手工艺人和工具,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呈现出具有创造性的个性。比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妇女智慧和黎族文化的载体,承担着黎族社交、特定仪式场合下的沟通媒介功能。对该项目进行展示时,不能脱离海南黎族这个文化生态环境,不可人为臆造其意义内涵。
  非遗展示是为了传播,传播是为了保护。在异地展示非遗项目时,要注意关注非遗项目所在的文化生态环境,不仅需展示项目本身,也要展示该项目在特定民族、特定区域、特定人群中所扎根的生存历史。
  (二)对非遗的持有者、社区、群体的展示
  非遗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是活态的文化事项,是发展中的传统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非遗的存在不能脱离其持有者、社区和群体。可以说,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因素。因此,在非遗展示时,人也是重要的展示内容。
  剪纸、木雕、年画等精美作品,离不开那些非遗持有者精巧的艺术构思、高超的手艺和罕见的绝技。传统手工艺类的非遗项目,其特质凝结在非遗持有者、社区、群体的手工劳动中,与劳动主体的个人性情、素养、兴趣和操作水平密切相关。每项手工艺作品的制作过程,稍有情绪变化,都可能引起手工艺作品的变形。可以说,非遗作品的效果系于持有者本身。
  进行非遗展示时,为了呈现非遗作品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人的因素不容忽视,不论是设计展位、摆放展品,还是装饰引导,都离不开与非遗项目持有者、社区和群体的沟通,在展示时,也应加入这些人工因素的技艺呈现。尊重非遗持有者,将当地民众恰当呈现在展示环境中,提供非遗项目持有者与观众平等对话的机会。非遗保护,人是决定性因素,非遗展示,人是必要性因素。没有历代非遗项目持有者的薪火相传,便没有非遗项目的绵延不绝。在木石建筑业,人们敬奉鲁班为行业祖师。之后,历代木作匠人贡献着自身的非凡才华,融汇成建筑事业的知识和技艺。在展示时,颇需展现非遗持有者的活的文化技艺。
  (三)对非遗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展示
  非遗项目的传承是一个时代绵延的过程。它的传承过程似乎很慢,慢得让同时代的人难以察觉其细微变化。但它的传承从未脱离人类社会发展运行。每一项非遗项目的传承都历经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其中一代代非遗传承者为项目增添着特定时代内涵,非遗的鲜活动态依托于每个时代的特色的注入。比如古琴艺术,相传创始于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最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乐师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先秦时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两汉时有《广陵散》,魏晋时有《长清》《短清》,隋唐时有《阳关三叠》《渔歌调》,宋元时有《古怨》,明清时有《神奇秘谱》。不同时期的古琴艺术呈现不同特色,进行非遗展示时需客观呈现不同朝代非遗活态流变的动态过程。
  (四)对非遗相关技艺、实践的展示
  非遗中的技艺、实践是非遗的重要构成。普通观众仅仅通过观赏非遗中的物质实体,难以想象和理解非遗背后所包含的技艺与价值。在非遗展示时,若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需运用一定手段对非遗手工艺中的技艺、实践过程进行展示。
  对传统手工艺类的非遗项目展示时,需注意展示制作的工艺流程、操作技巧和形态样式,往往在制作过程中融汇着功能性和意义性价值。比如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如何通过榫卯将木构件顺利结合,如何进行尺度设计,营造时有什么风俗禁忌,都需要在技术体系中加以体现。这时,在展示时,便少不了挖掘和分析其立体的手工业运作体系。

三、非遗展示的接受方式


  非遗展示的接受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场的实体展示接受方式,一种是非在场的数字展示接受方式,两种展示接受方式应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一)在场的实体展示接受方式
  在场的实体展示接受方式,可以是实体的展示空间,如博物馆的展厅,所展示的对象可以是非遗手工艺品、图片、文字资料等。
  在有限的展览空间里,考虑到控制成本,实体展示的部分往往是经过浓缩的精华。非遗展品,辅助的如图表、文字说明、照片、模型等,通过实体性的物质呈现来表现非遗中物质性的部分。文图结合、实物呈现,加之营造出恰如其分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引发参观者的适当联想。这种展示方式图文并茂,便于策展人进行逻辑梳理,同时可展示非遗背后的故事,让人们在实地观展中得以沉浸式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策展人在營造实体非遗展示空间时,不能忽视对非遗文化空间的模拟还原。非遗中,文化空间是经过大家认可的、约定俗成的、定期定时举行文化活动及仪式的场所,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比如少数民族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进行图腾崇拜、山神崇拜的仪式活动,祈求人寿年丰、社会安宁,都不能脱离特定的文化空间。在对这种处于特定文化空间的非遗项目进行展示时,应积极说明、呈现、宣传文化空间的意义所指。
  (二)非在场的数字展示接受方式
  非在场的数字展示接受方式,比如虚拟博物馆、网络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依托于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可以将非遗内容进行非常多元形式的传播。通过现代科技,将非遗中的各项信息进行录入、存储、转化,集中整合于网络空间,通过网络媒介,将文字、影像等要素集合,利用各种互联工具,实现非在场的人际传播。
  非在场的数字展示接受方式,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传播。将非遗的各个元素通过多媒体和数字技术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重建,让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络体验非遗的技艺和实践过程。这种数字展示方式,符合人们对于信息传播方式需求的变化,人们往往追求新鲜,追求有趣,喜欢互动新媒介接收非遗信息。数字互联方式也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综合感官体验,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要有所需,便可快速传播,互动开放。
  非在场的数字展示接受方式适合现代人的接受口味,但依赖于数字技术和技术操作限制,需要有懂非遗的人和懂技术的人相互结合才可兼容。
  非遗展示的传播接受方式不是空泛的概念,非遗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急需扩大影响力。非遗本体以何种媒介建立起与公众的紧密联结是需要实践探索的,不管是传统的口传心授、文字记载,还是现代的网络技术、虚拟空间,都是为了传承、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根脉,为非遗传播赢得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注释:
  ①参见‘The ICOMOS 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andPresentationofCultural Heritage Sites’,R atified by the 16th General Assembly of ICOMOS, Québec (Canada), on 4 October 2008.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教育部门提出要发展更加有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工作之后,“互联网 教育”就开始逐渐广受关注,其能够有效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同时也能够改进传统教学课堂枯燥感。智慧教育是近几年教育领域广受关注的教学理念,也是“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新理念,为了能够将其价值有效发挥出来,本文也就“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智慧教育展开了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高中生物;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本文主要是立足于新高考改革背景,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展开了分析,然后就新高考下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借此来有效改进高中化学教学,让学生学科能力与综合素质得以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4-0020  引言:教育部门在提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之后,核心素养
摘要:步入教育新时代,培养足球技术精湛、足球品德高尚的优秀足球人才,成了中学体育足球教师的新使命,成了中学体育足球课堂的新目标。为此,中学体育足球教师不仅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足球技术,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足球品德。在中学体育足球教学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正就是培养学生高尚足球品德的一种有效路径。本文将主要从“足球教学目标、足球教学活动以及足球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管窥在中学足球教学中落实立德树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的教学模式也得到进一步优化。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化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生活性。基于此,在进行化学授课时,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学习环境,引导其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感受化学、学习化学,从而激起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水平。本文将针对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摘要: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此时正处于个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为“心理危机时刻”,即青春期。青春期作为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生理机能与身体机能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心理与社会性方面显现出了明显的变化。但是,由于心理发展与身体发展的不平衡,在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当前社会与时代发展的
摘要:生物实验教学是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凤山县高级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探讨生源薄弱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突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源薄弱;高中生物;生物实验;希沃白板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4-0019  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
摘要:体育教学方法对整体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各种新型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如互动反馈式教学,将其合理应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质量更进一步。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互动反馈式教学对初中体育教学效果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互动反馈式教学;初中体育;教学效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