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以为今年的湖北卷有如下特点——
1.“平稳”进行中的难度下降
简单回顾一下。2004年开始分省命题,当年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确立的命题原则是“平稳过渡,以纲为本,能力立意,注重导向”。2005年是“保持总体稳定,稳步推进改革;立足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2006年重申了这一原则。2007年继续强调“坚持稳定为主,着力内容创新;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2008年再次指明“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是当年的命题指导思想。2009年要求“注重考查语文学科的主体知识和基本能力,不出偏题和怪题,保持试卷内容、结构、题量、赋分和难度的总体稳定。”2010年“继续贯彻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以上引述皆摘自湖北教育考试院2004~2010年“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命题说明”部分)
今年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的试题分析与评价还没有见诸媒体,但我们不论是分析今年的试卷,还是看考生的答题情况,都可以肯定地说,2011年高考湖北语文卷的命题原则没有改变。
在坚持这一命题原则的同时,今年的试卷难度有较为明显的下调,据有关人士预测,全卷23道题,除第13题(文言翻译)难度约0.6外,其它平均约0.8,较去年的0.67降低不少。估计今年一本上线语文要突破120分;已知的最高分是荆州中学李爽同学的147分。
对这一调整,笔者赞赏。因为这样合理地利用了150分的评价空间,拉开了考分的档次,增强了高考语文的选拨功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母语教与学的热情与投入,发挥了高考“指挥棒”的积极作用。
2.课内与课外的沟通
试卷中有一部分题目与课本、读本联系紧密,或者直接就取材于课本,如1、2、3题中的字、词,大部分都在课本、读本中出现过;15、22题直接考查到课本内容;13题文言翻译涉及到得分点的词语“衣”“封”“树”“亡”“凿”“去”“则”,都在课本中出现过,大部分反复出现过;现代文大阅读所选阅读材料,记叙的对象赵树理,教材里有他的作品,考生应不陌生;选文作者汪曾祺也是课内接触过的作家,所以16、17、18、19题做起来会有熟悉亲近之感。这些紧扣课本、读本的命题,有积极而切实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抓紧教材,抓好教材,骨子里头是学会读书,读更多的好书。
“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叶圣陶《谈语文教本》),这些例子能展现汉语的特点与运用规则,习得这些篇什,成为自己母语能力的“内核”——如滚雪球开始时那一小团,只是很“有限”的一点。但我们运用母语所面对的是语言的汪洋大海,是“无限”。课内学的是“游”,是为了畅游“无限”。所以,试卷还有很多内容都迁移到课外。三块阅读内容的考查是这样的,14题、21题是这样的,23题更是特殊的、综合的迁移。
3.人文彰显与现实观照
人文彰显主要体现在命制试题选用“语料”时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引领。如第3题,语段中对盲人乐观自信精神的展示,第4、5题涉及当今最热门的信息技术、汉绣风格、抗震救灾、姓名与数字化、幸福指数、名言感悟等等,第6~9题讲中国建筑历史、美学、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对世界的贡献等,既有历史的丰富和厚重,也有现代的节奏与活力。
第五大题的阅读文章《才子赵树理》,汪曾祺笔力老到,言近旨远,文浅意丰,语言极富张力。写赵树理的“才”,是“实”也是“虚”,说“实”,写赵树理“一个人能唱一台戏”、“能弹三弦”、“字写得很好”、杂志催稿时“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甚至写他聚会喝酒“划拳”让老舍“常常败北”,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其“才”进行的展示。说“虚”,是全文的用心并非只是突出赵树理的才,而是通过他“写稿有洁癖”、声明“你”字不能改动、对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进行“抨击”,揭示作为作家的赵树理对生活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写作纯真崇敬的投入,对农民农村清醒的关切,对艺术虚假的憎恶与鄙弃,从人格精神层面来表现赵树理的人生追求。其中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肯定、引领是显而易见的,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文言文的考查,所选文章典雅规范,论点鲜明,论据典型而充实,论证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且内容深刻,其中“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等句,今天读来,仍闻掷地之声;对“俭”的认识,发人深省。作者面对皇帝,直言其“徙昌陵”而“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臣窃为陛下羞之”。这更体现了刘向善进言、敢直言的可贵品格。对现实极具启发意义。
“旧书”这道作文题,很能体现人文彰显与现实观照的结合。书,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传承人类智慧最重要的媒介。以“旧书”为题,从“旧”中翻出了新意。现实生活中的功利与浮躁,网络快餐文化的推波助澜,让很多人远离“旧书”,远离经典的潜心阅读,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缺少应有的热爱之心、敬畏之心、传承之心,更不会汲取其他民族的经典营养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这样的情形下,以“旧书”为题,是不是有对人文精神弘扬的期待,是不是有对现实的观照与警醒呢?
4.地域特色与时代感
在保证选拔功能、正确导向的前提下,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结合日益丰富的命题实践,追求、彰显湖北高考语文命题的风格与特色,我想是湖北命题专家团队所期望的。
收集、挖掘古今湖北专家学者、诗人、作家的典范作品,选取适宜命题的篇章,精心打磨出具有良好检测功能的试题,自然是体现湖北地域特色的一种方式。如2004年第五大题所选阅读材料《怀表,很老很老了》(作者骆文,曾任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作协主席),2010年第五大题所选阅读材料《烟花三月下扬州》(作者熊召政,湖北作家),这是大块头的。另一些题目(或者题中的某一选项)也紧扣了“湖北内容”。如2005年卷第24题要求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2006年卷第20题要求整合一系列材料的要点,组成一个单句来解释“端午节”,第22题为“三楚中学报”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2007年卷第3题中的A项、第5题中的B项,第20题要求根据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节徽图案的阅读,理解寓意,为八艺节主会场拟写一副对联;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地域特色。
不仅如此。湖北卷也紧扣现实生活,有很强的时代感。今年的第22题要求考生“分析下图(宜万铁路开通前后恩施州公路、铁路和民航客运量对比图),得出结论,并合理推断原因”。宜万铁路的修建与开通,是湖北交通的大事,将给湖北特别是鄂西带来极大的变化。是湖北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拿这个材料来命题,不独是“新”,更让湖北考生有亲近感,答题的同时,也感受到家乡的进步。
2011年湖北卷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往深处说,“特色”中应含有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命题的指向,一定是能体现语文的本质——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一定能体现语文学习与运用的规律,一定能体现对考生知识与能力要求的标高。这些方面,湖北卷今年也在继续努力探索与实践。
5.语用题的捉襟见肘
也想说说白璧中的“微瑕”。第六大题即语用题那一块的三道小题,觉得捉襟见肘,乏善可陈。这一块的考查,原来有“试验田”之说,屡有创新,多获好评。今年除21题外,其余给人江郎才尽之感。一是缺乏应有的难度和区分度,如20题,答“祖国花朵正娇嫩,请君勿用烟草熏”与“吸烟有害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保护校园环境”都是满分。二是答题情境设置生硬,十分勉强,甚至使人产生不近情理之感。第22题写“颁奖词”就是如此。现实生活中那么多令人感动的人、事都忽略掉了姑且不说,选课文中的人物也并非不可,蔺相如相隔太过遥远,难有亲朋好友来出席和接受奖励,不说了。刘和珍呢,一个年轻的生命被屠杀,是悲剧;对她的亲人言,是悲愤与无尽的伤痛;对杀人者来说,是暴行;对她为之奋斗献身的国家民族说,是永远值得敬仰和缅怀的英雄。刘和珍生活在“当我们和你(当时的统治者)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殷夫诗句)的时代。真不知考生以怎样的心情与笔调来写这颁给“逝者”的“奖词”?!——但愿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分省命题八年来高考湖北语文卷“所走过的路”,我们有理由得出如下推测:在一直强调稳定,一直稳定推进的高考语文命题,总体的思路,前进的方向,不会改变。即使2012届是湖北新课改之后的第一届,所面对的是继承,是改良(先期课改省市的高考试卷可佐证),是小步的试探;不是“革命”,不是突变,不是跨越。
鉴于上述对2011年高考语文的规律性总结,对于2012届的语文复习备考,提出如下建议——
1.务“二本”
“二本”指的是“课本”“读本”;“务‘二本’”,就是认真上好课本,积极用好读本。课本是语文经典的例子,必须熟读,母语的基本积累必须在此形成。在课本、读本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圈圈点点,基本词汇要一条一条掌握,会读会写会用;精彩语段要熟读成诵,成为自己语言仓库里的储备;含义丰富深刻的片断,要时常琢磨,写下自己的批注评点。
文质兼美的佳作,要多次重读,不要以为这是多余的重复,温故是可以知新的,重读会有当年不曾有过的感悟,甚至全新的感悟。不妨试试,几年前读了苏轼的《石钟山记》《赤壁赋》,现在弄清了“乌台诗案”的来龙去脉,又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再读苏轼二文,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些语句的理解还与三年前一样吗?
2.富积累
知识丰富,能力强,是靠一点一滴积累,一层一层增加而形成的,复习就是在做这样的事。
积累语言材料,从积累词语开始,从丰富词汇开始。对很多同学来说,还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比如对多音字的记忆与辨识、对多义词的比较与使用,都要认真落实到位。
其次要积累写作材料。含义深邃的名言警句,人文精神丰富的故事,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件,有独特个性的典型案例,等等,都应分门别类,每类收集数例,还应考虑到时空的分布,就是说不要一举例都是古代的,或者都是外国的。
再次,要积累思想,或者说提高思想素养。思想素养、认识能力都是一点点积累提高的。接触到一个新观点、一种新认识,是自己以往不知道的,接过来,可以丰富自己。在学习中多比较,多问为什么,也可以让自己获得认识上的提高。比如,复习《鸿门宴》,可以比较刘邦、项羽,可以比较张良、范增,可以比较樊哙、项庄,可以比较项伯、曹无伤,还可以比较刘氏集体和项氏集体,这些“两方面”各有什么特点?还可以问,强大的项羽是怎么被弱小的刘邦打败的?这样坚持,就会提高。
3.强写作
首先,要在阅读中获取写作的滋养。阅读过的篇章,哪些地方感动、警醒了你?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这样写真妙”?这些地方就是你写作也应照此做的。写作与阅读如人的一只手,一只手的手掌和手背是手的两面,但确是一体。这样思考、实践,就是复习的高效率,就是语文学习的高效率。
其次,要善于在课本读本里挖掘写作的主题,善于把课本读本的“例子”作为范本,或者作为自己阐明观点的佐证。《记念刘和珍》叙事写得好,是因为那些片段的事迹,不仅真实生动,而且隐藏着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情操。《烛之武退秦师》写得好,是因为它把复杂事物的过程呈现得清晰可感,其中人物的言行,跃然而在纸上。《拿来主义》《师说》写得好,是因为它立论高远而针对性强,逻辑严密,说理形象服人。这些篇章,都在告诉我们怎样写作,写同体裁的文章就要多多思考借鉴。
第三,思维品质的提高与写作技巧的熟练运用要双管齐下。简单地说,优秀的思维品质体现在议论说理,观点鲜明,论据充实恰当,认识过程合乎逻辑,有服人的力量;记叙描写,具体生动,情感经历真实感人。要达到这一高度,既要“务二本”,还要多体验实际生活,也就是常说的读书做人要结合在一起。从书本到书本,没有针对性,没有自己生活体悟的文章,只会流于空谈,不会有分量。所以,我们要像曹雪芹说的那样,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有了这样的垫底,再投入一些经历,实践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过渡,如何把事写得有波澜,如何把理说得有力度;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做到“会写”。这样作文,就立于成功之地了。
相信考虑到了这些,并采取了行动,大家会很好地应对2012年的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
(作者系2011年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业务组主要负责人之一)
1.“平稳”进行中的难度下降
简单回顾一下。2004年开始分省命题,当年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确立的命题原则是“平稳过渡,以纲为本,能力立意,注重导向”。2005年是“保持总体稳定,稳步推进改革;立足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2006年重申了这一原则。2007年继续强调“坚持稳定为主,着力内容创新;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2008年再次指明“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是当年的命题指导思想。2009年要求“注重考查语文学科的主体知识和基本能力,不出偏题和怪题,保持试卷内容、结构、题量、赋分和难度的总体稳定。”2010年“继续贯彻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以上引述皆摘自湖北教育考试院2004~2010年“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命题说明”部分)
今年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的试题分析与评价还没有见诸媒体,但我们不论是分析今年的试卷,还是看考生的答题情况,都可以肯定地说,2011年高考湖北语文卷的命题原则没有改变。
在坚持这一命题原则的同时,今年的试卷难度有较为明显的下调,据有关人士预测,全卷23道题,除第13题(文言翻译)难度约0.6外,其它平均约0.8,较去年的0.67降低不少。估计今年一本上线语文要突破120分;已知的最高分是荆州中学李爽同学的147分。
对这一调整,笔者赞赏。因为这样合理地利用了150分的评价空间,拉开了考分的档次,增强了高考语文的选拨功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母语教与学的热情与投入,发挥了高考“指挥棒”的积极作用。
2.课内与课外的沟通
试卷中有一部分题目与课本、读本联系紧密,或者直接就取材于课本,如1、2、3题中的字、词,大部分都在课本、读本中出现过;15、22题直接考查到课本内容;13题文言翻译涉及到得分点的词语“衣”“封”“树”“亡”“凿”“去”“则”,都在课本中出现过,大部分反复出现过;现代文大阅读所选阅读材料,记叙的对象赵树理,教材里有他的作品,考生应不陌生;选文作者汪曾祺也是课内接触过的作家,所以16、17、18、19题做起来会有熟悉亲近之感。这些紧扣课本、读本的命题,有积极而切实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抓紧教材,抓好教材,骨子里头是学会读书,读更多的好书。
“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叶圣陶《谈语文教本》),这些例子能展现汉语的特点与运用规则,习得这些篇什,成为自己母语能力的“内核”——如滚雪球开始时那一小团,只是很“有限”的一点。但我们运用母语所面对的是语言的汪洋大海,是“无限”。课内学的是“游”,是为了畅游“无限”。所以,试卷还有很多内容都迁移到课外。三块阅读内容的考查是这样的,14题、21题是这样的,23题更是特殊的、综合的迁移。
3.人文彰显与现实观照
人文彰显主要体现在命制试题选用“语料”时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引领。如第3题,语段中对盲人乐观自信精神的展示,第4、5题涉及当今最热门的信息技术、汉绣风格、抗震救灾、姓名与数字化、幸福指数、名言感悟等等,第6~9题讲中国建筑历史、美学、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对世界的贡献等,既有历史的丰富和厚重,也有现代的节奏与活力。
第五大题的阅读文章《才子赵树理》,汪曾祺笔力老到,言近旨远,文浅意丰,语言极富张力。写赵树理的“才”,是“实”也是“虚”,说“实”,写赵树理“一个人能唱一台戏”、“能弹三弦”、“字写得很好”、杂志催稿时“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甚至写他聚会喝酒“划拳”让老舍“常常败北”,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其“才”进行的展示。说“虚”,是全文的用心并非只是突出赵树理的才,而是通过他“写稿有洁癖”、声明“你”字不能改动、对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进行“抨击”,揭示作为作家的赵树理对生活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写作纯真崇敬的投入,对农民农村清醒的关切,对艺术虚假的憎恶与鄙弃,从人格精神层面来表现赵树理的人生追求。其中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肯定、引领是显而易见的,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文言文的考查,所选文章典雅规范,论点鲜明,论据典型而充实,论证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且内容深刻,其中“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等句,今天读来,仍闻掷地之声;对“俭”的认识,发人深省。作者面对皇帝,直言其“徙昌陵”而“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臣窃为陛下羞之”。这更体现了刘向善进言、敢直言的可贵品格。对现实极具启发意义。
“旧书”这道作文题,很能体现人文彰显与现实观照的结合。书,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传承人类智慧最重要的媒介。以“旧书”为题,从“旧”中翻出了新意。现实生活中的功利与浮躁,网络快餐文化的推波助澜,让很多人远离“旧书”,远离经典的潜心阅读,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缺少应有的热爱之心、敬畏之心、传承之心,更不会汲取其他民族的经典营养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这样的情形下,以“旧书”为题,是不是有对人文精神弘扬的期待,是不是有对现实的观照与警醒呢?
4.地域特色与时代感
在保证选拔功能、正确导向的前提下,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结合日益丰富的命题实践,追求、彰显湖北高考语文命题的风格与特色,我想是湖北命题专家团队所期望的。
收集、挖掘古今湖北专家学者、诗人、作家的典范作品,选取适宜命题的篇章,精心打磨出具有良好检测功能的试题,自然是体现湖北地域特色的一种方式。如2004年第五大题所选阅读材料《怀表,很老很老了》(作者骆文,曾任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作协主席),2010年第五大题所选阅读材料《烟花三月下扬州》(作者熊召政,湖北作家),这是大块头的。另一些题目(或者题中的某一选项)也紧扣了“湖北内容”。如2005年卷第24题要求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2006年卷第20题要求整合一系列材料的要点,组成一个单句来解释“端午节”,第22题为“三楚中学报”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2007年卷第3题中的A项、第5题中的B项,第20题要求根据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节徽图案的阅读,理解寓意,为八艺节主会场拟写一副对联;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地域特色。
不仅如此。湖北卷也紧扣现实生活,有很强的时代感。今年的第22题要求考生“分析下图(宜万铁路开通前后恩施州公路、铁路和民航客运量对比图),得出结论,并合理推断原因”。宜万铁路的修建与开通,是湖北交通的大事,将给湖北特别是鄂西带来极大的变化。是湖北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拿这个材料来命题,不独是“新”,更让湖北考生有亲近感,答题的同时,也感受到家乡的进步。
2011年湖北卷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往深处说,“特色”中应含有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命题的指向,一定是能体现语文的本质——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一定能体现语文学习与运用的规律,一定能体现对考生知识与能力要求的标高。这些方面,湖北卷今年也在继续努力探索与实践。
5.语用题的捉襟见肘
也想说说白璧中的“微瑕”。第六大题即语用题那一块的三道小题,觉得捉襟见肘,乏善可陈。这一块的考查,原来有“试验田”之说,屡有创新,多获好评。今年除21题外,其余给人江郎才尽之感。一是缺乏应有的难度和区分度,如20题,答“祖国花朵正娇嫩,请君勿用烟草熏”与“吸烟有害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保护校园环境”都是满分。二是答题情境设置生硬,十分勉强,甚至使人产生不近情理之感。第22题写“颁奖词”就是如此。现实生活中那么多令人感动的人、事都忽略掉了姑且不说,选课文中的人物也并非不可,蔺相如相隔太过遥远,难有亲朋好友来出席和接受奖励,不说了。刘和珍呢,一个年轻的生命被屠杀,是悲剧;对她的亲人言,是悲愤与无尽的伤痛;对杀人者来说,是暴行;对她为之奋斗献身的国家民族说,是永远值得敬仰和缅怀的英雄。刘和珍生活在“当我们和你(当时的统治者)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殷夫诗句)的时代。真不知考生以怎样的心情与笔调来写这颁给“逝者”的“奖词”?!——但愿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分省命题八年来高考湖北语文卷“所走过的路”,我们有理由得出如下推测:在一直强调稳定,一直稳定推进的高考语文命题,总体的思路,前进的方向,不会改变。即使2012届是湖北新课改之后的第一届,所面对的是继承,是改良(先期课改省市的高考试卷可佐证),是小步的试探;不是“革命”,不是突变,不是跨越。
鉴于上述对2011年高考语文的规律性总结,对于2012届的语文复习备考,提出如下建议——
1.务“二本”
“二本”指的是“课本”“读本”;“务‘二本’”,就是认真上好课本,积极用好读本。课本是语文经典的例子,必须熟读,母语的基本积累必须在此形成。在课本、读本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圈圈点点,基本词汇要一条一条掌握,会读会写会用;精彩语段要熟读成诵,成为自己语言仓库里的储备;含义丰富深刻的片断,要时常琢磨,写下自己的批注评点。
文质兼美的佳作,要多次重读,不要以为这是多余的重复,温故是可以知新的,重读会有当年不曾有过的感悟,甚至全新的感悟。不妨试试,几年前读了苏轼的《石钟山记》《赤壁赋》,现在弄清了“乌台诗案”的来龙去脉,又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再读苏轼二文,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些语句的理解还与三年前一样吗?
2.富积累
知识丰富,能力强,是靠一点一滴积累,一层一层增加而形成的,复习就是在做这样的事。
积累语言材料,从积累词语开始,从丰富词汇开始。对很多同学来说,还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比如对多音字的记忆与辨识、对多义词的比较与使用,都要认真落实到位。
其次要积累写作材料。含义深邃的名言警句,人文精神丰富的故事,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件,有独特个性的典型案例,等等,都应分门别类,每类收集数例,还应考虑到时空的分布,就是说不要一举例都是古代的,或者都是外国的。
再次,要积累思想,或者说提高思想素养。思想素养、认识能力都是一点点积累提高的。接触到一个新观点、一种新认识,是自己以往不知道的,接过来,可以丰富自己。在学习中多比较,多问为什么,也可以让自己获得认识上的提高。比如,复习《鸿门宴》,可以比较刘邦、项羽,可以比较张良、范增,可以比较樊哙、项庄,可以比较项伯、曹无伤,还可以比较刘氏集体和项氏集体,这些“两方面”各有什么特点?还可以问,强大的项羽是怎么被弱小的刘邦打败的?这样坚持,就会提高。
3.强写作
首先,要在阅读中获取写作的滋养。阅读过的篇章,哪些地方感动、警醒了你?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这样写真妙”?这些地方就是你写作也应照此做的。写作与阅读如人的一只手,一只手的手掌和手背是手的两面,但确是一体。这样思考、实践,就是复习的高效率,就是语文学习的高效率。
其次,要善于在课本读本里挖掘写作的主题,善于把课本读本的“例子”作为范本,或者作为自己阐明观点的佐证。《记念刘和珍》叙事写得好,是因为那些片段的事迹,不仅真实生动,而且隐藏着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情操。《烛之武退秦师》写得好,是因为它把复杂事物的过程呈现得清晰可感,其中人物的言行,跃然而在纸上。《拿来主义》《师说》写得好,是因为它立论高远而针对性强,逻辑严密,说理形象服人。这些篇章,都在告诉我们怎样写作,写同体裁的文章就要多多思考借鉴。
第三,思维品质的提高与写作技巧的熟练运用要双管齐下。简单地说,优秀的思维品质体现在议论说理,观点鲜明,论据充实恰当,认识过程合乎逻辑,有服人的力量;记叙描写,具体生动,情感经历真实感人。要达到这一高度,既要“务二本”,还要多体验实际生活,也就是常说的读书做人要结合在一起。从书本到书本,没有针对性,没有自己生活体悟的文章,只会流于空谈,不会有分量。所以,我们要像曹雪芹说的那样,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有了这样的垫底,再投入一些经历,实践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过渡,如何把事写得有波澜,如何把理说得有力度;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做到“会写”。这样作文,就立于成功之地了。
相信考虑到了这些,并采取了行动,大家会很好地应对2012年的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
(作者系2011年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业务组主要负责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