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p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的研究中,人们对人的素质给予广义的界定:“索质是人在先天条件下,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的比较稳固的、且在比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基本品质。”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素质,内涵中“稳固的”“在长时间内起作用”的要求。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认为,如果学生的品行呈现表面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那么所反映的品德就不能说已成为该生的家质,也就是说其品德尚未素质化。只有学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顶得住环境变化的影响,抵抗得了不良干扰和诱惑,始终能保持其良好的品行.才能说明他具有良好的品德家质。也就是说达到“品德素质化”的程度。
  素质的特征源于素质的内在属性。内在性,这是人的素质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它表现为人的品质的深层底蕴,因而决定素质的形成必然是个内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比如道德准则是外部的东西,以此教育影响学生,如果学生真正认同这些准则,并且成为自觉的要求,坚定地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那就可以说是变成了个体内部的东西,实现了道德内化。
  所以道德内化是思想品德素质化的基本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从事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就必须研究道德内化的规律,探索道德内化的方法和途径。
  一、道德伯念的形成是道德内化的核心
  通常我们按四分法来揭示品德的结构,即“知、情、意、 行”。“行”是外显的,“知、情、意”是内在的。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较多地注重于认知向度和行为向度,把道德行为直接归因于道德认识,这显然是不够的。举个简单例子,学生都知道禁止吸烟,可有的学生明知故犯。或者经教育不吸烟了,过一阵子又吸了。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对道德准则的认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自觉的、稳定的、一贯性的”道德行为。可见,如果忽略了“知—情—意”这一内在中介系统区,那就是忽略了品德结构的重要核心部分,这核心恰恰是道德内化的根本所在。
  在研究“知—情—意”系统时,引人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概念—道德信念。所谓道德信念,“它不是单一的某种心理成万,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 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并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坚定性和一贯性。”道德内化就是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
  当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外部信息向学生擂人时,学生的认知必须经历不同层次的发展:“知道’‘层次(懂得应该怎样做)—“理解”层次(明白为什么应当这样的道理)—“认同”层次(由被动、外制式转为自觉性,化为自觉要求)。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反复的心理体验,不断地丰富道德情感,良性的心理体验会激发人的内在需要层次的升华,发展成精神上的道德需要,产生对道德的追求,而道德需要实现的满足又反过来强化良性的心理体验。随着道德需要的升华和道德情感的增浓,人对于非道德因素的干扰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断增强,具备了顽强的道德意志。综合上述各种心理成分。也就是深刻的道德认识、浓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外部的道德准则实现了内化。
  由于道德内化是由外到内的过程,因此研究道德内化的途径和方法就必须从优化外部作用的条件和激励自身内部因索人手。对此,下面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二、优化外部条件促使道德内化
  外部条件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法,本文选取与“知—情—意”系统产生心理作用有关的方式作为分类标准。
  情动条件:动之以情,是教育的先导。情是开启学生信息接收系统大门的钥匙。以情激情,是激发道德情感的好办法。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导(或演讲)必然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优秀作品,动人的故事情节都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榜样条件:榜样在促使道德内化方面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人类优秀分子身上都闪翅着美德的光辉,他们人格的魅力对学生的精神必然产生巨大的震撼。学生周围的好人好事都能构成学习的榜样。
  环境氛围条件:除了硬环境外,要善于营造浓氛围。例如升旗仪式,对场地、设施、队列、服装、鼓号乐、歌声、演讲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构建庄严且富有爱国情感的氛围,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制约条件:我们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疏导方针,但丝毫也不能忽视制约机制的重要性。法制教育、规章制度的管理从另一侧面强化对道德行为意义的认识,对道德内化起了辅助作用。
  评价条件:对学生行为予以评价,既可加深道德认识,增进道德情感,同时又是一种导向和激励,其作用不可低估。评价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接触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当重视集体舆论的教育作用,应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予表扬、鼓励。促进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很多,这里无法一一枚举。
  三、自我教育是道德内化的关键
  由于道德内化是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因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是道德内化的关键。下面我们仍以知—情—意”系统和道德信念形成过程为线索,探索自我教育的形式,研究教师调动学生主体作用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
  (1)发挥学生在道德认知中的主体作用
  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对道德准则不单纯是理解掌握,还必须上升到“认同”的层次。为此,采取“外栋式”的灌输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想办法,促使学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必要时甚至可以让学生去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心底里、从情感上达到对道德准则的认同。
  (2)“自省”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自省是经历自我评价、归因分析、自我强化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自我评价—以道德行为准则来衡量自己的言行,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对好的自我肯定,错的自我否定。归因分析—找出产生行为的动因,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强化—肯定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增进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反省自己非道德行为时,引起自疚的心理体验,对道德准则有了新的认识,痛下决心,改正错误。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自省”的机会,也可以设计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自省”给予引导。
  (3)自制是自我教育的高级心理活动
  自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品质,它是产生行为过程中的自我调控,控制自己的需求、欲望、动机、情感、情绪,控制自己不受干扰,保持不偏离原来的决定,因而自制可以起到避免自身产生错误行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自制是比自省更为高级的心理活动。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自制是外部控制信息(各种道德准则)经内化而成为自身内部系统的控制信息(即坚定的道德信念),发挥导向、调控、维持的作用。而自省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反馈和重新调控,为以后的行为翰人(或强化)新的信息。所以自省和自控是主体系统自我控制在不同阶段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循环交替进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道德信念,就能不断地强化控制信息,不断地增强自制力。强化控制信息还可以采取外界提示法.比如设座右铭、挂“制怒”牌、在公共场合设警戒标语(例如禁止吸烟)、在校园里《守则》《规范》上墙等。
  四、交往和实践的磨炼是思想道位寮质化的必经途径
  主体素质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白内外相互作用的中介即是主体在生活中所参与的各种各样的活动’。(4〕这就是说,素质的形成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道德准则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关系的规范,所以道德品质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即外化),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必经途径。
  本文不打算在这方面作深人全面的探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交往和社会实践时,由于交往的对象、实践的内容和环境不可能纯化,因而学生必然会受到正面的或反面的影响,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的估什和准备。
  首先,应当教育学生注意择友,尽童避免到不良的环境(例如“三厅二室”)去活动。学校应鼓励学生社团活动,开设活动课,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同时应重视班组集体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
  其次,密切关注学生群体的动向,家庭、社会、学校密切配合关心学生活动情况,发现不良的苗头就及时作出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防患于未然。
  第三,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生的交往和实践活动。正如陶西平同志所分析的,“想通过隔绝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进行封闭式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净土中健康成长只能是一种幻想”。所以,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去锻炼,在纷萦的生活和实践中去接受考验,在成功与挫折中去经受磨炼,才能使他们真正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才能使学生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形成。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途径去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职业高中计算机教育也在正在蓬勃发展,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学科,随着新课标准的实施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需要去探讨研究,因此,物理教师不仅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念,新的课程内容,还要掌握不同的物理研究方法。观察法、建立模型法、转换法、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类比法、理想实验法等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不仅可以为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建设高速公路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对工程的安全性引起足够的重视.高速公路工程合
自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建世界第一个科学研究园区以来,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选择。经过近6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近年来,世界卫生组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殖质量也纳入健康的范畴。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作为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务必在学校教育中增长自己的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素质教育广泛开展,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关爱生命、关注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