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设问现状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_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比较困难的问题,并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甚至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还没等学生想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急切的公布了答案。造成教师创设的问题自问自答的局面,这样教师所创设的问题就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失去该问题本来所具有的价值。
  一、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不具有针对性
  有些教师在上生物课中没有针对教学内容和特点创设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不会在乎教师的设问内容。同时也会让学生感觉教师所提的问题太过于简单,而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缺少单独提问
  有些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很少单独提问学生来回答,而是让学生一起作答。这样不能让大部分的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往往只是少部分的知识点掌握比较牢的学生在参与问题的回答。而提出稍微困难的问题时,就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最后只能由教师自己解答。这样也会使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失去意义。
  3.知识性问题多,认知性问题少
  有些教师提问,往往以知识性问题为主,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即提问的多为封闭的问题。一般都是要求学生陈述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概念。这类问题只能强化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记忆,此类问题太多并无太大的意义,不能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4.提问跨度大,梯度不明显
  有些教师所提的问题跨度太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用简短的语言组织如何回答该问题。所创没的问题又缺乏联系,形不成有效的问题组,从而使问题变得单调缺少趣味。这样的问题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会使教学的目标难以达成。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有些教师在提问时,经常叫某些学生来回答,不能照顾到大部分的学生。这样会导致被忽略的学生心理上产生不平衡,从而就可能厌恶该生物教师的课程。这样就造成课堂中的不公平,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肯定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6.对学生回答缺少评价
  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在学生问答完问题总是冷冰冰的说“请坐下”,或者只是流于口头的“很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学生都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的,所以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是会有积极地作用的。
  7.缺乏问题组的设置
  教师的设问往往是零星的问题组成的,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问题体系,即问题组。问题组的意义在于通过层层的深入,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进行引一导的教学方式。
  二、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的有效性设问的策略
  教师恰到好处的设问可以促进课堂的有效性,有效的没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那么要如何才能使课堂提问更具有魅力呢?
  1.教师设问要注重实际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设问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年龄,现有知识水平设置相应的适当的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更多课堂的趣味性。
  2.教师设问要注意有一定的梯度
  即在生物课堂中不仅要设置问题,还要把问题串联成一系列问题组。当遇到较困难的问题时,先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做铺垫,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使问题具有梯度从而形成问题组,同时也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一般问题组前面的问题都相對容易,基本上学生都能做出回答,这也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面对最后有难度的问题时,也能勇于挑战并思考解决方法,而且问题组的层层引导也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
  3.教师设置问题时还应注重让学生互相交流
  即设置一些讨论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交流中,同时也能让学生们互相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掘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促进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协作。
  4.教师设问应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宽思维、发展能力。设置启发性问题可以注意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问题的创设,启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5.教师最好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
  这个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每个学生的心理都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的,其实只要注意把请坐或者很好这样的词语扩展成一句简短的评价的话语,学生就会感觉该教师很注重他的回答,从而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积极性。这一点对于学习稍微落后的学生尤为明显。
  6.教师还有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也只能根据经验来设置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学生还是会存在的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身上发掘。而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因为一系列原因,很少会主动提出问题。这时就需要给予一些鼓励,让学生勇于把心中的疑问说出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使课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
  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问题可以使教学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能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获得更好的课堂的有效性。本文的观点在于教师要注重对课堂设问的优化,加强设问的有效性,促进课堂有效性,让学生乐于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学习,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的桥梁,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问题乃是激起求知欲的刺激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提问设问环节精心设计得恰到好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教学更加贴近新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音乐治疗是一门广泛交叉而又新兴的学科,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是使用音乐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治疗的;运用聆听式干预疗法、即兴式干预疗法、集体式干预疗法来干预自闭症儿童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者地位,教师处于主动的传授者地位,两者处于教育的两极,扮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不能实现角色的互换,教育被印上浓烈的强制色彩。具有独立人格、个性鲜明的学生不能根据个体需要和自身的长处有选择地接受教育,其结果是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对立情绪倍增,学生产生偏科、、厌学、逃学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多半也是“千篇一律、同一模子”的人才。  一、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是高中数学教改的方向,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所需综合型人才,已成为当代教育界的最强音。那么,在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性教育呢?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现在,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摘 要: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而前的一个难题一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量化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对话”的有效性,养成终身受益的学习“好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性;量化;对话:好习惯  一、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量化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大家公认的课堂教学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以改革课堂教学为核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改课堂革;培养兴趣;情感渗透;自主探究  课程改革提出“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能力的不合理做法。实践证明,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养成远比知识获得更为重
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必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不断创新。皮亚杰指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赫尔巴特也说“创造力的育成,不是由大人注入的而是以学生本身表现为中心”。因此,美术课决不能是依样画葫芦式的教学,而要诱导学生发展个性,启迪智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这样才能使《美术设计》课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发挥学科本身具有的独特功能。  一、引导想象  最开始的第一节课让我们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在进行学法指导时,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个人特点、学习内容、实际能力水平,选择学生能较易掌握,有较强操作性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所教的学生自学能力比以前的学生要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突显出一个明显的问题,学生觉得化学这一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难学的一科。经过这几年的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探讨我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化学知识点多,大多数又没有必然的联系,试题中一句话中就包含多个知识点,学生对题目的意思理解就有问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更差。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各环节的“有效”,并遵循一定的
在高中历史教学生涯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历史概念问题,恰恰是基础知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研究概念,是历史教学问题中最基本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  首先,什么是概念?概念是指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诸多属性中,抽出特有的、本质的属性概括而成(《辞海》355页)。中学历史概念则应该是指历史内容中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对历史事实实质的抽象概括。  其次是历史概念的基本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