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出版行业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突破口

来源 :编辑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ueyu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分析新兴媒体与传统出版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探讨打造适应新型业态发展的出版行业人才标准.从人才标准入手,探寻行业转型新标准及出版职业技术升级、出版流程创新的新思路,试图探索两业态融合发展的新突破口,认为:应对挑战,融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出版新业态的转型,及出版专业人才新职业素质、新技能的打造.
其他文献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以体教融合背景下的排球课程思政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度剖析女排精神的内涵、特征与时代学习意义并将将女排精神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排球普修课程设计中,形成了高校排球课程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体教融合背景下把女排精神融入到课程中需要从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设计、教学实施3个方面入手完成课程思政的建设;课程思政设计包括对课程的分析、设计的策略与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课程教案设计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出版已进入新时代,成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有效方式,也是出版机构提高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与“国家队”相比,地方人民社在出版资源、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不小差距,因此,地方人民社需审视大局,另辟蹊径,在地域优势、融合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集中发力,开创一条立足自身品牌优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期刊
我1977年初到中青社三编室时,曾负责处理投稿的初审与回复.自发投稿的采用率不高.老编辑交代说,稿件用还是不用,要以编辑室的名义写信回复.书稿不用,也要恰当评价,说明退稿理由,有礼貌地回复.
期刊
随着智能手机对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覆盖及微信阅读、听书、APP阅读器、视频直播等的兴起,新媒体主导的现代阅读方式正全面冲击着传统纸质书的阅读.此时的读者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从而理解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很艰苦的,而精深的知识是不易得的;除非我们精研此道,走进阅读的深处,否则我们就无法打开表层,进入到一种可选择的世界.
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的日益发展,对出版业影响深远.一方面,数字出版规模不断扩大,对传统出版空间形成挤压;另一方面,传统出版仍以其独特的价值被读者所接受.数字媒介环境下,对传统纸书出版提出了新课题,在继承中创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选题开发、内容建设、品牌打造、设计装帧、市场营销等方面充分借力新技术,做专做精传统纸书出版,实现传统纸书与数字化读物差异化出版,共生共存,相得益彰.
二○二一年一月十日,沈昌文先生病逝,我心痛万分,一时六神无主.参加完沈先生的告别仪式,我回到家中,给钟叔河先生打电话,聊了十几分钟.最后钟先生说:“你与沈先生的师徒情谊,很难得啊!”听到这里,我心中一阵刺痛,不自觉中,眼里滚落几滴清泪.我做出版己近四十年,说到师徒关系,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追随沈昌文先生做事,直至他老人家九十岁高龄,溘然仙逝,尊师之情,须臾未敢懈怠.
期刊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数字漫画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可以迅速进入市场,甚至进入动画、影视领域的改编流程,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力,强化IP品牌.目前我国的数字漫画行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IP使用寿命短、版权纠纷、盗版侵权、同质化现象等都阻碍了数字漫画IP的发展.《非人哉》作为近几年突然蹿红的热门IP,在内容形式和IP运营上都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尝试.
编辑工作从形式上看,就是读稿改稿,可实际上这已经是工作的中期内容了.在此之前对选题的认定或编辑设计才是出版工作中的关键所在.rn在科技出版工作中,尤其是在医学科技读物的出版工作中,出版社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名家”投稿、要求出版.作者当然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说是“家传”,握有“秘方”,有的则是个人经验总结的“奇效”\'绝招“,有的甚至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名人“或”名医\",携风带雨地跑来投稿.
期刊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新型出版形式的尝试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众筹出版应运而生,在出版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本文结合自身实践案例,总结探讨了众筹出版的成败要素,对众筹出版的优势、当前出现的误区、面临的瓶颈等问题作了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政策建议.
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个性化、社群化趋势明显,加速了以趣缘、情感为核心的互联网新圈层的建立.哔哩哔哩作为中国最大的亚文化网络聚集地,为以ACG为主的亚文化发展提供空间,圈层文化较为成熟.但随着圈层细分愈发精细,受众圈层意识突出,各圈层普遍具有排他性,特别是小众的亚文化圈层同其他圈层的交流严重受阻.哔哩哔哩以“固圈”“破圈”两大策略为核心,固守圈层文化精髓,建构圈层成员认同,延伸圈层文化内涵,以接近传播受众的兴趣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