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成败。人性化的管理是现代的、内在的自我管理,是以制度的约束和保障制度为前提,它强调既体现制度又体现人情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心研究管理方式是学校办好教育的根本,校长应紧紧抓住对教师的管理,实实在在地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这应该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研究教师心理,从需要出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在实现自己价值过程中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当前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后,自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管理者要管好一个人,必须从心理研究开始,顺应人性,采取不同的策略,才能发挥人的不同层次的最大价值。只有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使人不断产生进步。
1.从满足基本需要入手,尽最大努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每个教师都希望提高生活质量,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教学骨干、教学能手。有人说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于是我们想方设法,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造福于教师,让大家安居乐教,这不仅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更是人性化管理的追求。
2. 创造一切条件,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学生成才,最大的需要是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最大的追求是事业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当工作能提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条件,使教师个性、才能得以完善和成熟时,就有利于教师坚定自己的事业心,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胜任感和成就感。在当今经济浪潮冲击下,教师队伍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最根本的特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了满足教师这种高层次的需求,我们鼓励教师在职进修读大专、读本科;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去参观学习;请专家学者到校讲课;举行“开放日”,请有经验的老师做示范课、观摩课;请青年骨干教师做研究课等等。
3.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需要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我们不仅要了解教师的需要,还要对他们的需要进行分析,把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和完成工作任务的结合点找好,使全体教师呈现协作共振,团结奋进的状态,形成一个凝聚力、协作力、战斗力强的教师团体。为此,我们建立了一套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和奖罚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给教师布置各项工作,除思想动员外,都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要求、有检查、有评价、有反馈。在这个基础上,特别重视对教师工作的科学评价,每个学期通过自评、集体评和领导评,最后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对教师工作做出公正而恰当的评价,并且把评价的结果作为评先、评奖的主要依据。打破人情主义和平均主义,在学校小范围内,尽可能做到教师的待遇同他们的实际贡献大小和实际工作水平、教学水平大体相当,初步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的价值。
在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每一位教师在学校中的作用,凡是学校重大的事情都要经过学校领导班子讨论,在广泛听取意见后再做出决策。其次,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尽量做到知人善任,发挥所长。
二、研究教师本质,从职业特点出发,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
新时期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能力,促使學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除了必须做到师德高、师风正外,还必须做到业务精,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有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由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所决定的。
1. 创新文化氛围
教师在群体精神的感召和约束之下,热爱学校、以校为家,积极地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每学期末,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辅导员的评比活动,把群体精神具体化。教师们都很重视集体的建设,全校形成了人人为班级争荣誉,各年级组为校添光彩的局面。本学年我校在全乡学校督导评比中,荣获优秀单位。
2. 规划发展目标
在奋进乡党委、乡政府和乡教办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规划的近期发展目标,得以积极地实施,师资得到充实和调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从而让每个教师都感到了成功的喜悦,让每个人的荣誉感、责任心、参与程度达到了最佳状态。当大家尝到付出的艰辛,取得胜利的成果时就会体会到群体的作用,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现在,我校全体教师正朝着为使学校建设成为长春市达标校迈进、向优秀学校而努力。
3.同心协力,人和校兴
我校加强了常规管理,制定了相应工作制度和生活制度,促进了组织建设;各部门发挥各自职能,同心协力,做到班子和、教师和、师生和,使大家在一个团结和谐的环境中,心情舒畅地工作。虽然,我校的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和教师年龄结构不甚理想,但在群体精神的鼓舞下,创造了良好的办学条件,获得了社会好评。
三、研究教师使命,从现代化教育要求出发,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挖掘教师潜力,调动教师积极性是重要的,它是办好学校的前提,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要教育能和世界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首先提高级教师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管理者要目标激励、适度加压。人人都有惰性心态,如果任由其泛滥,教师就会失去主动性,工作也就没有目标和责任心。所以我们要帮助教师制定自己的规划,树立榜样,给有潜力的教师压担子,消除他们的惰性心态,不能依赖于“等、靠、要”,而应该发挥学校的特殊功能,花大力量,在工作实践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实在在地抓好教师的岗位培训。
1. 在研究的基础上,给思想工作注入新活力
针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使教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做法上,我们把握住每一个政治学习时间、座谈会的时间和个别谈话的时机,运用依从、认同、信奉的认识规律,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依从是使全体教师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行为准则,并必须按要求去做。认同是把外在的对教师的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在的行为,由他律变自律。信奉就是使教师的思想感情发生根本的转变,使教育达到入心入脑的程度,成为自己坚定的信念。
2.严格实施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不仅是加强教学质量的措施之一,同时也是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办法。我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与考查等各个环节,都有要求、有检查,形成了流程化定期式的规范管理。这种做法不仅使教师养成了严谨的教风,还促进了教师钻研教材、大纲和教学理论,从而使教学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3. 狠抓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
(1)使全体教师从理论上对教育科研活动形成共识;一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科研活动;二是教育科研活动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三是教育科研活动必须解决教学中教师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问题。这样,使教师认识到平时一手抓常规,一手抓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和经验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将教学与课题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以教促研、以研促教,使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效益。
(2)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学科联动、校际协作、聘请专家等办法,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技能、自我反思、消除畏惧、建立与健全管理制度,增强做好工作、搞好科研的意志。
(3)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实施学科骨干先发展,青年骨干异步发展,全体教师自由发展的策略。在实现学校、个人的终极目标过程中,使教师增长见识,把握教改的动态。感受到自我发展辛苦而不痛苦,让教师打造属于自己发展的“金刚钻”,全面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研究教师心理,从需要出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在实现自己价值过程中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当前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后,自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管理者要管好一个人,必须从心理研究开始,顺应人性,采取不同的策略,才能发挥人的不同层次的最大价值。只有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使人不断产生进步。
1.从满足基本需要入手,尽最大努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每个教师都希望提高生活质量,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教学骨干、教学能手。有人说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于是我们想方设法,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造福于教师,让大家安居乐教,这不仅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更是人性化管理的追求。
2. 创造一切条件,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学生成才,最大的需要是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最大的追求是事业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当工作能提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条件,使教师个性、才能得以完善和成熟时,就有利于教师坚定自己的事业心,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胜任感和成就感。在当今经济浪潮冲击下,教师队伍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最根本的特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了满足教师这种高层次的需求,我们鼓励教师在职进修读大专、读本科;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去参观学习;请专家学者到校讲课;举行“开放日”,请有经验的老师做示范课、观摩课;请青年骨干教师做研究课等等。
3.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需要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我们不仅要了解教师的需要,还要对他们的需要进行分析,把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和完成工作任务的结合点找好,使全体教师呈现协作共振,团结奋进的状态,形成一个凝聚力、协作力、战斗力强的教师团体。为此,我们建立了一套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和奖罚制“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给教师布置各项工作,除思想动员外,都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要求、有检查、有评价、有反馈。在这个基础上,特别重视对教师工作的科学评价,每个学期通过自评、集体评和领导评,最后综合评定等多种方式,对教师工作做出公正而恰当的评价,并且把评价的结果作为评先、评奖的主要依据。打破人情主义和平均主义,在学校小范围内,尽可能做到教师的待遇同他们的实际贡献大小和实际工作水平、教学水平大体相当,初步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的价值。
在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每一位教师在学校中的作用,凡是学校重大的事情都要经过学校领导班子讨论,在广泛听取意见后再做出决策。其次,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尽量做到知人善任,发挥所长。
二、研究教师本质,从职业特点出发,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
新时期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能力,促使學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除了必须做到师德高、师风正外,还必须做到业务精,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有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由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所决定的。
1. 创新文化氛围
教师在群体精神的感召和约束之下,热爱学校、以校为家,积极地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每学期末,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辅导员的评比活动,把群体精神具体化。教师们都很重视集体的建设,全校形成了人人为班级争荣誉,各年级组为校添光彩的局面。本学年我校在全乡学校督导评比中,荣获优秀单位。
2. 规划发展目标
在奋进乡党委、乡政府和乡教办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规划的近期发展目标,得以积极地实施,师资得到充实和调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从而让每个教师都感到了成功的喜悦,让每个人的荣誉感、责任心、参与程度达到了最佳状态。当大家尝到付出的艰辛,取得胜利的成果时就会体会到群体的作用,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现在,我校全体教师正朝着为使学校建设成为长春市达标校迈进、向优秀学校而努力。
3.同心协力,人和校兴
我校加强了常规管理,制定了相应工作制度和生活制度,促进了组织建设;各部门发挥各自职能,同心协力,做到班子和、教师和、师生和,使大家在一个团结和谐的环境中,心情舒畅地工作。虽然,我校的办学条件、校园环境和教师年龄结构不甚理想,但在群体精神的鼓舞下,创造了良好的办学条件,获得了社会好评。
三、研究教师使命,从现代化教育要求出发,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挖掘教师潜力,调动教师积极性是重要的,它是办好学校的前提,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要教育能和世界竞争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首先提高级教师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管理者要目标激励、适度加压。人人都有惰性心态,如果任由其泛滥,教师就会失去主动性,工作也就没有目标和责任心。所以我们要帮助教师制定自己的规划,树立榜样,给有潜力的教师压担子,消除他们的惰性心态,不能依赖于“等、靠、要”,而应该发挥学校的特殊功能,花大力量,在工作实践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实在在地抓好教师的岗位培训。
1. 在研究的基础上,给思想工作注入新活力
针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使教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做法上,我们把握住每一个政治学习时间、座谈会的时间和个别谈话的时机,运用依从、认同、信奉的认识规律,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依从是使全体教师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行为准则,并必须按要求去做。认同是把外在的对教师的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在的行为,由他律变自律。信奉就是使教师的思想感情发生根本的转变,使教育达到入心入脑的程度,成为自己坚定的信念。
2.严格实施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不仅是加强教学质量的措施之一,同时也是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办法。我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定,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与考查等各个环节,都有要求、有检查,形成了流程化定期式的规范管理。这种做法不仅使教师养成了严谨的教风,还促进了教师钻研教材、大纲和教学理论,从而使教学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3. 狠抓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
(1)使全体教师从理论上对教育科研活动形成共识;一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科研活动;二是教育科研活动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三是教育科研活动必须解决教学中教师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问题。这样,使教师认识到平时一手抓常规,一手抓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和经验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将教学与课题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以教促研、以研促教,使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效益。
(2)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学科联动、校际协作、聘请专家等办法,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技能、自我反思、消除畏惧、建立与健全管理制度,增强做好工作、搞好科研的意志。
(3)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实施学科骨干先发展,青年骨干异步发展,全体教师自由发展的策略。在实现学校、个人的终极目标过程中,使教师增长见识,把握教改的动态。感受到自我发展辛苦而不痛苦,让教师打造属于自己发展的“金刚钻”,全面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