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以读代讲”课堂朗读训练的有效实施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p121554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新修订的小学语文大纲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它贯穿于“以读代讲”课堂的始终。
  教师对学生朗读训练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以读代讲”课堂的质量。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却常常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那么,在“以读代讲”课堂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实施朗读训练呢?
  一、做好备读工作,提前规划好朗读重点及朗读预期效果。
  学习一篇课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文中哪些语段进行重点朗读,通过朗读感悟,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然而,却有不少教师对朗读内容缺乏提前规划,课堂上,随意性太大,不该重点朗读的语段,却当做重点去反复朗读,或者该重点朗读感悟的语段,却以读代悟,简略处理,结果,导致朗读无目标、无计划、无实效,学生的读书仅成为一种形式。教师只有课前做好了规划,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漫无目的,结果只能是浪费时间,徒劳无效。那么,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作为朗读的重点呢?
  1、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篇课文,往往有几处意蕴深刻的句子,这些语句表意含蓄,对领会课文的中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教师若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并联系上下文,弄懂了这些语句的含义,学生也就读懂了课文。如,在学习《我们家的猫》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句子“……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子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让学生反复读,并通过引领学生多读重点词语、比较句子,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文中重点内容
  所谓重点内容是指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词句或章节。教师若引导学生多读这些内容,课堂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养花》一文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既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是文中的重点段。教师可引领学生反复读本段话,并在读中引发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忧”和“泪”也是乐趣呢?带着这些疑问,教师再引领学生于读中去获得感悟,发表见解,进而体会作者的这种乐趣:赏心悦目是乐趣,多得知识是乐趣,付出辛劳是乐趣,分享成果是乐趣,为喜爱的事物奉献真情也是乐趣。
  3、文中互相矛盾的内容
  许多课文中有部分内容仿佛“自相矛盾”,其实恰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教师可引领学生多读这些内容,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并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如,《麻雀》一课,老麻雀为了拯救孩子,准备以弱小的身躯与猎狗搏斗,这些内容,看起来似乎矛盾:老麻雀如此弱小,而且紧张得浑身发抖,却准备与庞大的猎狗搏斗,且毫不犹豫。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读,充分议,从中悟出“原来是母爱的力量让老麻雀这样奋不顾身地去拯救自己的孩子”,进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4、文中内容变化之处
  例如,《月光曲》一课中,“海面微波粼粼”、“洒遍银光”、“轻纱似的微云”与“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朝岸边涌来”,前后内容富有明显变化,文中把大海景色的变化与琴声巧妙地联系起来,目的在于表现兄妹俩听贝多芬弹琴所引发的联想及其情感的变化。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可抓住这部分内容反复多读,就能使学生体会到:低缓的琴声仿佛是兄妹俩痛苦的诉说;明快、高昂的琴声说明贝多芬心潮翻滚,心情十分激动,仿佛已把穷兄妹俩从小茅屋带到了一个充满光明的自由天地。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中难点的理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及希望穷苦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落实好朗读训练,达成朗读的实效性
  有了备读目标,课堂上,教师还要把握好学情,并依据学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只有读的训练到位了,学生才会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当然,要想训练到位,教师必须对教材理解到位。否则,教师若自身未吃透教材,只会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思考,那么,对学生的指导就缺乏深度,学生的读就很难达到实效性。现实中,常常出现朗读训练不到位的不良现象。对此,教师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明确朗读的标准
  教师只有明确了朗读的标准,对学生的指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的范读也才能有据可依。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才能使学生读中有悟,读中有思。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做到熟读、精思、深悟,那么,朗读训练的目标就得到了落实。
  朗读的基本标准是:
  a朗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有停顿,并且语速适中。
  b朗读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读出情感,停顿换气合理,语速、语气符合文本基调,感情朗读中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
  c朗读姿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站姿挺拔、仪态大方、手端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距离,书面倾斜。
  (二)做好范读指导
  a课前,教师要对课文熟读深思,做到心中有数。
  b课中,教师要把握范读的尺度与时机,做到有的放矢。
  那么,教师应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范读呢?(1)学生初读感知遇到困难时范读,使学生达到正确朗读;(2)学生遇到长句子或难理解的句子时范读,使学生学会正确停顿,并正确理解句意;(3)学生不能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者不能正确理解文本含义时范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c课后,教师要做好总结、评价与反思工作,重视朗读效果。
  (三)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b教給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培养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停顿、重音、快慢、升降等方面的变化。
  c教师可依据文本内容及朗读层次、目标的不同引导学生运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情境读、想象读、美读、诵读等,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达到声情并茂、融情于景、入情入境的境界。例如:
  情境读。是指朗读时声音的大小、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面部表情及手臂与身体的动作等,都能随文本所描绘的情境而变化,达到“忘我”的境界。
  想象读。即一边朗读一边在脑海里浮现出文本所描绘的画面,以帮助理解文本内涵,进而提升学生想象与联想能力。
  3、针对朗读不良现象,采用相应补救措施
  学生朗读时,感情不够充分,达不到声情并茂,采取如下策略:
  ①针对学生语气平淡、读不出情感等现象,教师可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的措施。如:配乐朗读、情境朗读等。
  ②针对学生气息不畅,节奏不稳,语速快慢不一等现象,教师可采取强化朗读技巧指导的措施。如:停顿、重音、语调、语速及标点的用法;从短句到长句的练读;教师的范读、领读、引读,训练学生学会换气及气息调整等措施。
  ③针对地方方言,对学生进行易混音节的发音训练,以达正音目的的措施。
  ④针对特殊字在不同语境中的音变规律,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反复练读的措施。如:“啊”的音变;叠字叠词的音变及儿化音;“的、地、得”的用法及读法等。
  ⑤针对学生朗读兴致不高的现象,教师可采取变换多种朗读形式,激发朗读兴趣的措施。如:配乐读、竞赛读、表演读、播音模拟读等。
  ⑥针对学生“高声朗读就是有感情朗读”的误区,教师可指导学生不同类型文章,采取不同感情基调的读法,以达收放自如,语速、语调、语势等随节奏、情感不同而变化的目的。
  ⑦针对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不同理解,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等。
  学生朗读时,缺乏美感,采取如下策略:(原因:学生的朗读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
  ①依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通过情境搭建桥梁,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借文所表达的情感,进而读出美感。
  ②运用播放音乐,将学生置于或舒缓或激昂的音乐中进行朗读,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激发美感,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去展现语言文字所蕴涵的美。
  学生朗读时,表情不够生动,采取如下策略:(原因:缺乏朗读经验,不能运用表情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①朗读时,教师可作范读表演,展现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
  ②利用多媒体观看名人名家有关朗读、诵读的课件,引领学生模仿其生动的表情,并入情入境地朗读。
  4、以活动为载体,提供朗读展示机会。
  组织课文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等丰富的课内外朗读活动或者聘请电视台主持人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等,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升朗读技巧。
  三、及时做好反思,提升朗读训练技巧。
  教师只有对课堂及时反思,才会于实践中总结得失,并思考更富实效性的朗读训练策略,也只有这样,教师的专业技能才会得以真正提升。
  总之,在“以读代讲”课堂中,教师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努力寻求朗读训练的有效策略,并认真实施于课堂,定能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阅读教学达到低耗、高效,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数学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聯系。  一、介绍史料趣闻,了解数学起源  数学起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充满着数学。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需要及教材编排,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
只有激發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把作文视为“趣事”、“乐事”,并乐此不疲,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学习写作,并保持高昂的情绪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而学生果真从内心喜欢上了作文并养成爱写、乐写的习惯,其写作水平就会稳步提高。下面是我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做法。  一、把题目出在学生心坎上  小学生活动的天地大多是学校和家庭,学生的感知范围,多是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要让学生写出或写好作文,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是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情感教育的作用,应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使之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有兴趣作支撑,否则活动的效率则难以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宜采用设置疑问、多样的教学方法、活动的选择、激励性的评价等多种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兴趣性。在课堂上,应最大限度地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最大限制地组织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尽量使自
【摘 要】近些年来,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每年暑期一到,莘莘学子便风尘仆仆开始上路,暑期实践的旗帜飘扬在祖国的青山绿水,大好山河之中。暑期实践作为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确实对增强大学生实践探究能力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暑期实践 操作模式 思考与探究    本文将结合结合北京化工大学“重走丝绸路,共享中國梦”暑期实践团队的范例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