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最后练”的传统模式,把问题的提出、模式的建立、猜想的预见、假设的论证、结论的应用提升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策略很值得我们研究。本文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有着明确探究结果的,虽然这些结果学生并不知晓。探究教学的一般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
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下面探究环节。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如:“光的传播”一节课,教材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2.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策略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遇到的不同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当学生的假设不能继续深入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3.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策略
交流探究结果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发现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观点,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也能加强实证资料与已有学科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交流结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表达能力,并加深对科学论证方法的认识。
二、“探究学习”实践
与“探究教学”对应,应该有“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可从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在这个过程中,应“以生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探究学习”强调:教师的任务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
1.从物理实验入手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总是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通过对教学各个环节巧妙地安排,给学生以最大化的动手实验空间,可以是一两个取材简单、趣味的小实验,也可以是教师或师生共同准备好的较为复杂的实验。不论实验是否成功,只要学生能自己动手,教师就能从中获得教授关键概念的机会,就能使学生置身于奇妙的物理世界当中,紧紧抓住学生,从而体现“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和方法,以“空间”换“时间”,使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
2.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发散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要想学好物理,必须先打好数学基础。物理过程的描述很大一部分要通过数学计算和推导来实现,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扎实牢固,为以后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所以,我认为“探究学习”的第二个特点是“加强数学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的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物理过程直观化、交互化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将适合学生学习、教师授课的素材组织建立学科网站,利用其交互性提供诸如:教学重点难点、同步练习、单元测试、科技活动案例、物理学习论坛等栏目,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从不同方面获得对自己有益的知识,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受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可以利用其效率高、容量大、高速度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更新,教学效果的反馈、校正。
总之,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孩子们心灵的智慧火花。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探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有着明确探究结果的,虽然这些结果学生并不知晓。探究教学的一般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
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下面探究环节。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如:“光的传播”一节课,教材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2.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策略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遇到的不同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当学生的假设不能继续深入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3.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策略
交流探究结果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发现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观点,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也能加强实证资料与已有学科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交流结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表达能力,并加深对科学论证方法的认识。
二、“探究学习”实践
与“探究教学”对应,应该有“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可从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在这个过程中,应“以生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探究学习”强调:教师的任务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
1.从物理实验入手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总是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通过对教学各个环节巧妙地安排,给学生以最大化的动手实验空间,可以是一两个取材简单、趣味的小实验,也可以是教师或师生共同准备好的较为复杂的实验。不论实验是否成功,只要学生能自己动手,教师就能从中获得教授关键概念的机会,就能使学生置身于奇妙的物理世界当中,紧紧抓住学生,从而体现“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和方法,以“空间”换“时间”,使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
2.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发散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要想学好物理,必须先打好数学基础。物理过程的描述很大一部分要通过数学计算和推导来实现,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扎实牢固,为以后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所以,我认为“探究学习”的第二个特点是“加强数学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的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物理过程直观化、交互化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将适合学生学习、教师授课的素材组织建立学科网站,利用其交互性提供诸如:教学重点难点、同步练习、单元测试、科技活动案例、物理学习论坛等栏目,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从不同方面获得对自己有益的知识,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受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可以利用其效率高、容量大、高速度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更新,教学效果的反馈、校正。
总之,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孩子们心灵的智慧火花。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探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