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选举折射英国国内政治走向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w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英国迎来被誉为“超级星期四”的地方选举,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议会、大伦敦议会及伦敦、布里斯托、利物浦和索尔福德市长,英格兰124个地方议会的2743个席位,以及英格兰和威尔士40个地方的警务和犯罪署长都将改选。地方选举普遍被视为两次大选间的重要民意测验。而此次选举距离6月23日的英国“脱欧”公投仅有一个多月时间,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选举结果:各领风骚


  地方选举往往让执政党“头疼”,但保守党执政第六年却在地方选举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鉴于过去一段时间保守党内风波不断,如内阁大臣因财政预算削减辞职、保守党在欧盟问题上持续分裂等,能得到这一成绩实属非同寻常。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尽管保守党内部危机频现,但其国内治理的成绩仍被认可。
  尽管选前预测纷纷指出工党将遭遇惨败,但结果却没有那么糟糕。工党在伦敦表现尚可,在英格兰地方议会选举中,仅失去一个地方议会,在威尔士议会选举中也保住了第一大党的交椅。用党魁科尔宾的话来说,工党“撑了下来”。
  本次地方选举有两场格外引人注目,一是苏格兰议会选举,二是伦敦市长选举。苏格兰民族党虽然失去了议会的绝对多数,但仍是第一大党。苏格兰保守党在领导人露丝·戴维森的领导下,取代苏格兰工党成为议会第二大党,成为本次选举的黑马。苏格兰工党则被挤到第三位。苏格兰民族党身扛民族主义大旗,苏格兰保守党则站稳“联合主义”的政党定位,成为民族党唯一有力的反对党。苏格兰政治仍将围绕民族主义与“联合主义”的轴心竞争展开。但在享有“最大自治”的条件下,苏格兰发生第二次“独立”公投的前景尚遥远。在伦敦市长的选举中,草根出身的巴基斯坦移民后裔、工党候选人萨迪克·汗以相当大的优势击败保守党候选人扎克·戈德史密斯,成为伦敦第一位穆斯林市长。

工党:“不一样的政治”并没有不一样


  一般而言,地方选举是对执政党的考验,而此次选举中工党的表现却受到更大关注。这与工党的特殊处境有关。自左翼领导人科尔宾上台之后,工党内部分裂迹象不断显现。科尔宾及其盟友与党内“布莱尔派”冲撞不断,工党废黜科尔宾的“政变”传闻屡屡见诸报端。地方选举结果直接关系到他的领导地位。
  参照2015年大选工党表现的低标准,这次选举结果虽没有预想的糟,但也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在苏格兰议会选举中,一年前大选时工党在苏格兰的折戟沉沙再次上演,证明工党在苏格兰已呈系统性溃败。苏格兰政治的两极——民族主义与“联合主义”已牢牢被苏格兰民族党和苏格兰保守党把持,工党难以找到定位。如果无法重塑在苏格兰的地位,失去这一票仓,意味着基本排除下次大选工党获绝对多数的可能。另一方面,尽管工党在伦敦等大城市优势明显,但其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进展却远赶不上其在其他地区溃败的速度。
  科尔宾上台时允诺要实现“不一样的政治”,但上台后其路线并未赢得选民多少认可。包括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和威尔士工党领导人卡因·琼斯在内的工党胜利者在竞选中都刻意与其保持距离。在科尔宾的领导下,如果工党继续保持这一趋势,则2020年的大选执政希望渺茫。

重塑保守主义“品牌”:知易行难


  自上任以来,卡梅伦强调塑造“现代的、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保持政治的中间立场。他意识到,必须将保守党从右向中扩宽,才能吸引足够多的选民,维持保守党执政的希望。因此,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吸收了很多工党在社会福利方面的理念,在紧缩的情况下仍注重福利措施,提倡对少数族裔人群的融合,力图建立更具包容性的保守主义。
  然而,保守党在本次地方选举的两个案例则揭示了在重塑保守主义“品牌”上其仍面对激烈的“自我斗争”。在苏格兰议会选举中,戴维森淡化了保守党的右翼色彩,塑造了保守党正面积极、支持统一、包容体恤的形象,使保守党出人意料地在政治倾向偏左的苏格兰获得众多支持。而戈德史密斯在伦敦的竞选则意图制造分裂,企图利用萨迪克·汗的穆斯林身份将其与伊斯兰极端主义联系在一起。戈德史密斯这一竞选立场也得到了保守党高层的认可和支持,卡梅伦等保守党高层一再指认萨迪克·汗“同情”伊斯兰极端分子。这一竞选策略不仅没有使伦敦选民信服,反而强化了“传统托利党”仇视移民、持宗教偏见的形象,与“现代的、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格格不入。
  保守党苏格兰的成功和伦敦的失利,说明当代保守党人在重塑保守主义“品牌”时,仍无法摆脱右翼思维的牵绊,保守党在建设一个“服务所有人的政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右翼政党在两党衰落中崛起


  保守党和工党两党政治的衰败是过去十几年来英国政治最显著的趋势。两党合计获得的全国选票数从战后1951年的96.8%持续下降,2010年大选时落到历史最低的65%,2015年也仅有67%。此次地方选举也显示了同样的趋势。根据英国广播公司的一项统计,此次地方选举保守党获得全国票数的30%,工党获31%,自民党15%,独立党12%。
  当前两党同时虚弱的现象却非同寻常。工党2015年选举失利后,旧的路线之争回归,为其前途蒙上阴影。保守党在欧盟问题上的分歧更危及党的团结。保守党后座议员压力是卡梅伦提出“脱欧”公投的主要动因,保守党高层与首相在“脱欧”问题上的对立暴露出分裂的严重程度。两党同时陷入困境为右翼独立党提供了成长的机会。
  独立党不断侵蚀两党基础。其既反移民又反执政精英的口号,对那些感觉被全球化抛在后面、受经济萧条打击最大的选民有很强吸引力。对比2012年的地方选举,独立党的进展正是以工党的失利为代价。工党核心蓝领阶层的选票日益流向独立党,其中心地带成为独立党发展的沃土。科尔宾“不一样的政治”并未赢得更多选民,很多人选择了独立党“更不一样的政治”。尽管目前独立党尚不足以对工党产生威胁,但长期看将构成潜在挑战。独立党也挑战了保守党对右翼的垄断,在欧盟、移民、税收等问题上声称自己是真正保守主义的代表。独立党用民族主义的语言,将保守党描绘成不理解普通民众疾苦的政治精英,损害了保守党吸引蓝领阶层选民的前景。同时,在独立党的压力下,保守党右翼出现更极端的声音,加剧了保守党的分裂。过去几年,保守党退党者不断加入独立党,并在地方选举和大选中获得席位。
  英国独立党在两党传统政治衰败的背景下崛起似乎与大西洋对岸的“特朗普现象”有着相同的逻辑。当传统政党无法回应选民的担忧,右翼思潮刚好可以开疆拓土。如今英国两党同时深陷困境的状况,在历史上没有先例。两党在同时虚弱的情形下一定时期也许能维持英国政治当前的现状,但持续下去,将难以避免引起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脱欧”:民意难以捕捉


  此次选举距离“脱欧”公投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尽管地方性事务占主导,较少涉及英国与欧盟的议题,但也显出“脱欧”问题的影子。在伦敦市长选举中,萨迪克·汗支持英国留在欧盟,而戈德史密斯迎合了伦敦郊区选民的疑欧情绪,支持英国“脱欧”。但萨迪克·汗的观点显然更符合伦敦绝大多数选民的意愿,伦敦金融城、大量工商企业都认为留在欧盟符合其利益。两人对欧盟不同的立场也是萨迪克·汗获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不过,即便说伦敦市长选举对“脱欧”公投结果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那也只是局部的。英国关于“脱欧”的立场与地方选举结果的关联性十分复杂。支持退出欧盟的独立党在全国的得票率基本维持2015年大选时的水平,并未因“脱欧”公投日期的临近而受益。这表明尽管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此刻关于公投的民意仍难以捕捉。
  地方选举后,去留两派已开始短兵相接的白热化比拼。目前,各项民调均表明“脱欧”和“留欧”两派相持不下,仍有相当多尚未做出决定的选民。“留欧”派为理性分析派,以脱离欧盟可能带来的经济、安全、外交后果劝说选民留在欧盟;“脱欧”派则对英国脱离欧盟之后的前途语焉不详,继续贩售“主权”、“移民”等选民关注的议题,以激情打动选民。两派竞争结果如何,还要等到6月23日的公投才能见分晓。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2016年8月17日,玻利维亚圣克鲁兹市,莫拉莱斯总统出席“反帝国主义”军事学校的开学典礼。  近日,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宣布建立反帝国主义军事学校,引发广泛关注。莫拉莱斯指出,除地缘政治及军事策略等常规课程外,该军事学校还将开设研究帝国主义及其后果的课程,以揭示拉美国家受帝国主义压迫的真相,从而达到抵御美国政治军事影响、防止美国颠覆其国家政权的目的。  莫拉莱斯于2005年首次当选玻利维亚总统。
英国下议院日前以382票赞成、128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允许使用线粒体替代基因治疗技术的方案。由此英国很可能在明年诞生第一位拥有三个父母的婴儿。  不久前,英国人类受孕和胚胎管理局发布了一项科研报告,称若采用一种微创形式的试管婴儿技术,能降低新生儿生理缺陷的风险。通俗地说,就是将一个卵子中有缺陷的线粒体取出,替换成另一名健康女子的线粒体。根据科学家的介绍,这样可以帮助新生儿避免线粒体遗传疾病,包
1月27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同来访的美国国务卿克里举行会谈,就中美关系和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王毅表示,过去一年,在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亲自推动和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重要发展。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对美国进行的成功国事访问,沿着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勾画了中美在各个领域平等交流与互利合作的蓝图。双方在经贸、两军、人文等领域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在气候变化、伊朗核等重大国际
李巍:我再接着谈一下,美国未来在对外政策上究竟是更可能扮演整合性的力量,还是扮演分裂性的力量。我的判断是,总体上来说,美国扮演分裂性力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世界霸主、全球老大,美国主要扮演着整合性的力量,它希望在冷战后建立一个国际新秩序,即将过去被美苏冷战所分裂的世界,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因为越整合,就意味着这个世界越是在按照美国的意志和规则运行,所以对它维护全球霸权
2012年位于英国英格兰西南部萨默塞特郡的欣克利角核电站。  9月15日,经历一个多月延迟后,英国政府正式批准中国与法国合资的欣克利角C机组核电项目动工,给该项目数周来引发的不确定性画上了句号。这是英国20年来首个动工的核电项目,投资金额180亿英镑(约240亿美元)。英国政府如今正式批准该项目,但在声明中称附加了新的条件,这将使英国政府能在核电站投入运营之前和之后、在法国电力集团(EDF)出售控
根据日本共同社1月28日报道,日本政府已决定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非洲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普及项目拨款三亿日元,以加大对非洲国家的能源技术援助。在非洲可再生能源市场潜能日益得到重视的情况下,日本期望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可再生能源成为日本投资非洲的新增长点  在此次与UNIDO的合作中,日本承诺将继续支持UNIDO在非洲地区开展的“低碳低排放清洁能源科技”项目,积极促进水电、太阳能、地热能
6月10日,第六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举行,国务委员杨洁篪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共同主持。  杨洁篪表示,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欧盟总部期间,双方决定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体现出中欧关系的全面性、战略性,代表着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当前中欧四大伙伴关系建设稳步推进,双方致力于全面落实《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在政治、经济、人文等各领域以及
“神社”一词随着靖国神社的名称而为人熟知。神社是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祭神场所,是日本特有的宗教设施。在较早时期,只是祭祀时在特定的场所建构简单的设施以便迎神,而一旦仪式结束,临时设施也随之撤去。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受到佛教的影响,出于“神也需要住所”的考虑,就有了神社。神社曾随侵略铁蹄遍布中华上海神社。  1678年日本第一个海外神社在朝鲜釜山建立。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海外移民的增多和对外侵略
2016年9月24日,由谭秀英、董秀丽、李英桃等国关女学者发起、得到了全国各地国关女学者积极响应与支持的“中国国际关系女学人联谊会筹备会暨‘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作为国际关系学界女学者的一次盛会,来自政府机关、高校、科研机构、相关出版社的近百位京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的会议主题进行智慧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曹卫东校长在开幕式上致欢
从这次峰会可以看出,美国—东盟关系是复杂的,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利益趋同,某些问题上利益并不一致,而东盟成员国自身利益的差异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复杂性。  从冷战结束直到21世纪初,东盟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并不处于优先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位于边缘。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国务卿赖斯两次因故缺席东盟地区论坛会议而招致东盟的强烈不满。  直到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与东盟关系才真正被提到比较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有几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