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 消亡史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n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浩月:资深文学爱好者,一个身份感常错位的异乡人。时而理性,时而感性,理性时写时评,感性时写随笔。曾以为对生活都懂了,現在发现活着活着又不懂了。人届中年,常自诩有少年心。
  没有人跟我们讲罗曼蒂克,但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懂得了罗曼蒂克。
  青少年時代,老师是不会在课堂上讲罗曼蒂克的。脾气暴躁的英文老师,和在黑板上写满各种公式的数学老师,最擅长的事是在讲课的时候突然冲下讲台,一把揪出那个把言情小说藏在课桌抽屉里偷着读的男(女)学生,然后,把小说撕成一片片扔到窗外。
  语文老师倒是温情脉脉的,每每讲到中学课本中少得可怜的有关爱情描写的章节时,就会凑到全班最漂亮的女同学面前,慈祥地询问她“听懂了没有”。当他转过身走回讲台时,那身黄旧的中山装后背,会被男同学甩一溜长长的黑墨水。就连语文老师这样常常用含情脉脉的腔调朗读课文的人,口中也没说出过“罗曼蒂克”这四个字。
  可“罗曼蒂克”还是如同从门缝里挤进来的风,“刺啦”一声顺着裤脚钻了进来,让身体与神经都敏感的孩子们,拥有了某种既舒畅又令人有些羞耻的感觉。在港台小说里,在进口的爱情电影里,以及满大街流行的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声中,我们的“罗曼蒂克”被启蒙,听到这四个字,就会脸热心跳,“罗曼蒂克”被与“约会”、“逃课”、“打架”等词语罗列在一起,成为坏学生们内心隐秘而又强烈的冲动与愿望。
  差不多在一些乏味的评论家宣布“文学已死”、“当代文学是垃圾”的时候,浪漫也死了。网友们开始嘲笑露丝的体重,说是她连累了杰克,导致一张木板没法承受两个人的重量,完全不顾当年这部电影曾让多少人感动得流泪。在由网络通俗歌曲、各种大电影以及“蓝瘦、香菇”等流行词共同构成的莫名其妙的潮流下,是“反罗曼蒂克”运动的风起云涌。
  不是不可以再谈论浪漫,只是谈论的浪漫越古老就越政治正确。
  比如你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罗曼蒂克,就很少有人敢反驳你,就算有人反驳你,你也可以大胆地说“在《诗经》面前你算老几?”。
  同例:潘安上街的时候有无数美女朝他扔花,李白游山玩水在酒足饭饱之后在名山名寺留下飘逸墨宝,伯牙在子期死后学后世的摇滚歌手把琴砸了,徐霞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个人孤独走了那么久,张敞先要给老婆画好眉再去上朝,赵明诚对不上李清照的佳句被妻子灌得酩酊大醉……这些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罗曼蒂克,这样的罗曼蒂克故事全部搜罗出来长度可绕地球一圈。
  电子时代也不是没有罗曼蒂克。只是习惯每天刷微博和朋友圈的人们,怀念的是纸信时代你来一封我回一封的等待与喜悦,是爬墙上屋捉麻雀、下地生火烤地瓜等等。经常使用的罗曼蒂克手段,是在各种对话框里把一支支电子玫瑰送给不知道在何处收取信息的陌生人——若干年以后,已经习惯在VR世界甚至在肢体上连接了电子神经的年轻人,会嘲笑这一代网民竟然还在用语音、表情符号传情达意,他们那时候,已经可以通过意念做任何能想到的罗曼蒂克的事了吧。
  罗曼蒂克这个词不但开始离开公众的娱乐生活,也开始渐渐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远去。罗曼蒂克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当然,从前也不是,只是从前人们更在乎通过罗曼蒂克改善自己的心灵生活。罗曼蒂克的产生与消亡,以及辉煌与落寞,何尝不是人类精神史变迁的一面小小镜子。
  现在我们谈论罗曼蒂克,是带有一定的落寞滋味的。呼唤罗曼蒂克容易,但真正让传统意义上的罗曼蒂克重回身边,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
其他文献
美国科学家莱特说:“老的树最好浇,老的马最好骑,老的书最好读,老的酒最好喝,老的朋友最可信赖。”  如果说,世界上最惹人艳羡的爱情是从校服到婚纱。那么,最让人感动的友情,一定是从青丝到白发。  -1-  有人说,离你最远的地方,是极地,离你最近的地方,也是极地。  那里最靠近天堂,那里最接近幸福。  在海拔3700米的西藏托林村生活着三位有着65年闺蜜情的“三公主”,她们是73岁的白玛曲珍、70岁
你还记得生命中的那些第一次吗?无论它跟谁有关,无论那个故事的结局是快乐还是悲伤,它总是令人刻骨铭心。因为来之不易,才使人倍加珍惜……  小宝宝第一次吃到巧克力蛋糕,瞬间惊呆了。  吃到蛋糕的一刹那,整个人激动得手舞足蹈,嘴角露出满足的笑容,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神情。  一位色盲父亲第一次看到颜色,泣不成声。  这个分辨不出颜色的男人,当他戴上特制的医疗眼镜,第一次看见世界的样子,看着女儿抱着花来到
竹篱、茅舍、草垛、炊烟,其间鸡犬相闻,瓜蔬染绿。典型的村居生活,一一写下,眼前就是一幅闲适养眼的田园画,可以吟哦歌咏。  “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蚕饥待叶归。”这样的安谧时光令人心动。只是心疼那些可爱的蚕宝宝,可别饿坏了它们。隔了一道篱墙,大黄狗善意的叫声也在向来人诉说,为蚕宝宝讨食。同在一个屋檐下,岂止是狗会帮猫拿耗子,鹅能为鸡赶跑黄鼠狼,狗适当关心一下小小的蚕,不是不可以的。  待蚕老了,茧子丰
每个人都有绝望的时候,无论你有多强多弱,拥有多少财富,这跟际遇没有必然关系,更多是源于内心的脆弱,一时迷失方向和自信的结果。  与其说际遇很玄,我宁愿看更能客观掌握的能量水平。能量跌了,或者凝住不变动,际遇再好你也无从把握,白白错失。  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导演的戏,由自己担演、自己删减、自己观赏。我们才是自己最大的因果关系。  原来最好的选择,是亲手建立新的选择条件,另闯康庄新大道。  永远没有看透
路小远:清新明媚女子,以真情打动读者。喜静厌动,独享自由。她去过许多城市,看过许多风景,有过许多感触,写过许多故事。  一直以来我都不算是个特别会安慰人的人,所以当小树半夜给我打电话说他这次是彻底被分手时,我是真的不知道如何安慰他。  小树是我最好朋友的弟弟,大约是我和他姐姐走得特别近的关系吧,他也一直把我当成是半个姐姐。平常有什么不想让家里知道的事情,他都會跑来跟我聊聊,有时是为了分享,有时是为
白墙黑瓦,零星隐现于远处山林里,真是好风景。我忍不住在路边停车,远望河对面那林间的老屋,看那白墙与黑瓦。  层层叠叠鱼鳞瓦构成的屋顶,斑驳的样子,真美。  我喜欢鱼鳞瓦。  在浙西南乡间,这样的瓦曾经随处可见。童年时候,我们坐在瓦下听风。风是从山巅松林吹起来的,经过山涧,掠过鸟的翅膀,遇到一座屋脊,顺势栖落,继而从瓦隙间钻进来。风钻进来的时候,打了一个长长的唿哨。  天井是风的大门。夏夜我们坐在天
有人說,生氣的表情,千奇百怪;  有人说,愤怒的样子,丑陋狰狞;  只有微笑与爱,像春风盈盈拂面,像夏雨静静润透,像秋季的天高云淡,令人心旷神怡,像冬季的太阳一样,让人心田暖流股股……  有人说,爱的语言甜美悠长,像流荡在山间的歌曲;  有人说,爱的行动无私善良,像浸没在水中的清香;  也许,有些爱,早已超越了界限,没有相同的语言,也没有相似的动作,却在灵魂的深处相互慰藉……
你舍得对人家好,人家才会舍得对你好。  01  父亲去世十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  这一年,母亲70岁,我40岁。  70岁的母亲瘦瘦的,原本只有一米五的身高,被岁月又缩减了几厘米,看起来更加瘦小,面容却仍然光洁,不见太多沧桑的痕迹,头发亦未全白,些许黑发倔强地生长着。  我们借了一辆车回去接她,她早把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收拾妥当,整理好了自己的
“妈,你一个人就别做田里的事了,抽水那些事太折磨人。”  母亲一阵沉默:“你一会儿随我去抽水。”  “行!”  这是我的母亲,我和她一样高。不可预知的变故与不可摆脱的生活重担总会催促人更快地老去,那年是她老得最迅速的一年。父亲将整个家的重担都放在母亲肩上,放在这个和我一样高的女人肩上。那一年里,她几乎做了一个汉子在农村干的所有农活,她在煎熬与压力中行进的每一步都烙在我心上。  母亲所说的“一会儿”
青春是用无数泪滴串起的涟漪,  每滴淚都是为那个遥不可及的他而流。  青春经过花季的喜悦与雨季的悲伤,  注定变了初时的模样。  青春是孩童嘴中的跳跳糖,  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刻,心口如小鹿怦怦乱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