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讨论课中的表现性评价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8308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讨论课,表现性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7—0068—04
  
  在初中新课程实践中,讨论课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课型。它以探讨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师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在课堂上展开论证,相互交换个人看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其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增强其创新精神都有着特别显著的作用。表现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具体方法,是基于活动而展开的评价。把表现性评价引入讨论课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高质量地进行讨论,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讨论课中进行表现性评价的作用
  
  一、导向与激励——帮助学生了解预期的学习成果和行为表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主动去学。常规的授课,教师在课前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却一无所知,难免被动。表现性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实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要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在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学生实现教师所期望的那种结果。在讨论课中引入表现性评价,需要教师把讨论内容、目的和方法整合到评价量规中,并在讨论前发给学生,通过评价量规,学生得以了解教师预期的讨论成果和表现,对其讨论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就像射箭,教练需要事先立一个靶子,设定环数,还要指导射法,射手才能做到百步穿杨。表现性评价提供给学生的是要达到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主要方法、途径。另外,由于表现性评价不过分追求评价目标的标准化和方法的规范化,比较灵活,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以表现自己的空间,所以,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提高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大有好处。
  实际上,学生们在看到评价量规后,就已经积极地投入到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了,例如,在学习了大运河后,我结合大运河申遗活动设计了一节讨论课,讨论前,我就把评价量规发给大家,针对以往课堂讨论中学生容易空发议论的问题,我在评价量规中要求学生必须要用充足的论据,特别是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自己的观点。
  二、规范与组织——规范和组织学生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在规矩的圈子中“跳舞”。
  讨论课强调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讨论中,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听”的过程中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学习到新的东西;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合作而进步。因此,讨论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是“说”与“听”,学生不但要会“说”,还要善“听”。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在“说”与“听”上都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说不到点上。学生在讨论中不能做到论从史出,只是空发议论,不能够陈述自己的观点或偏离了主题。第二,说不清楚。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词不达意,语言啰嗦、逻辑混乱。第三,说不全面、不深刻。看问题容易以偏概全,或浮于表面。第四,不“听”。很多学生不能容忍相反的意见,结果常常把讨论变成争吵。第五,“听不明白”。有的学生能够倾听他人意见,但是,却不善于从他人观点,尤其是不同的观点中汲取养分,用以完善或调整自己的观点。
  
  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讨论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发言积极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归纳学生的发言要点,以利于全班学生更好的接收同伴的信息;指出其思考的角度,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充分肯定其优点,以激励全体学生踊跃参与;抓住切入点适度质疑,以推动讨论层层深入;管理班级,引导他们认真倾听不同观点等等。但是,面对四十几个在讨论中争先恐后的孩子,有时讨论还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师以一己之力进行引导和管理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更好的办法是双管齐下,在加强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和引导的同时,找一个好帮手——表现性评价,用评价量规来规范和激励讨论,引导学生在规矩的圈子中“跳舞”。
  针对讨论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在讨论课的表现性评价量规中特别强调了“说”与“听”。具体的内容有:第一,观点的陈述和知识的运用,包括观点的陈述与组织、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对学科方法如分析、比较、概括等的使用、语言表达等项目;第二,合作与交流,包括倾听与吸取、回应与帮助,在设置评价量规时以明确的评分细则引导学生学会高质量的讨论。如观点的陈述与组织的最高要求是准确陈述了与主题相关的重要观点;有统一的中心和组织;提出的观点角度新颖或比较深刻,引发了同学的积极思考或共鸣;倾听与吸取的最高要求是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和观点,善于吸取同学的长处,努力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观点。通过评分细则使学生了解,滔滔不绝地说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运用史实得出结论;认真地听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吸取和采纳;积极表现自己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了解过去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认识现实,展望未来。
  好的评价量规可以引导学生在评价中讨论,在讨论中评价,在讨论和评价中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表现性评价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相连、相互依赖,可以使课堂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三、评价与反思——评价、反思讨论过程和学习成果,进一步改善教与学。
  评价与反思是表现性评价量规的主要功能,可以帮助师生对讨论质量有一个正确有效、公正可靠的判断,反思讨论过程,进一步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讨论课的评价与反思主要应包括两个部分:对讨论过程的评价和课后的反思、反馈,对讨论过程的评价主要依据评价量规具体细则确定表现等级。课后的反思、反馈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自由做答,具体内容是: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出色表现?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观点没有表达?哪些观点需要调整或完善?你认为哪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特别出色?他们有哪些长处值得你学习?你对老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从学生的角度看,评价与反思有积极作用。第一,表现性评价重视过程、尊重个性特点,因此,不同特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能得到肯定和欣赏,可以树立和增强学生们历史学习的自信心,例如,有一位初一学生,思维活跃,他评价近代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时说:“近代社会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我认为也有弊端,就是没有平民化,比如服装饮食居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名流和城市,下层的老百姓能够感受的变化就没有这么多。”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能看到这一点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第二,评价与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回溯已经完成的讨论过程,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大有帮助。美国心
其他文献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自诞生以来,散文文坛就为之“颇不宁静”。八十多年来,解读者、分析者、质疑者、争辩者热闹非凡,尤其是对《荷》的“不宁静”情愫的探讨,莫衷一是。许多人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荷》的真谛,有社会学的,有心理学的,有伦理学的,甚至涉及到意识和潜意识等问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人们大多都认为《荷》一文,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各种版本的语文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