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支架” 助力思维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0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教育心理学家给中国的中小学生出了一道测试题:“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问:船长多少岁?”结果竟有超过90%的学生得出这样的答案:75-32=43(岁)。船长的年龄和75头牛、32只羊是没有关系的,这个答案当然是错误的。对这90%的学生调查后发现,他们之所以会得出答案是因为他们认为,给出的数据肯定是用来列算式的,老师出的题总是有正确答案的,不可能不做,只有做了才能有分,不做的话就一分没有。于是,他们“动了脑筋”,自我筛选了一番:加一加,发现75 32=107(岁),107岁的人能开船吗?早就退休了;除一除,75÷32,二点几岁不可能;乘一乘,75×32=2400多岁太离谱了;75-32=43(岁),这不正好就是靠谱的答案了吗?案例中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禁锢在有数据就需要答案的程式中,而不去分析数据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他们的思维方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陈旧僵化的规则让思维进入了死角,这是思维发展的一大禁忌。
  基于以上认识,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告诉自己,我们培养的是一批会思考的儿童,是具有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批儿童,而不是只会解题的机器。因而,在每天的数学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去寻找一个个能促进儿童学会数学思考的思维“支架”。到底何为思维“支架”呢?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和研究,我们认为,所谓数学课堂的思维“支架”,就是以具体的数学教材内容为载体,找准其中的某一个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数学教学的目标。
  一、巧设核心问题,引领思维层层深入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问题的大小和学生的思维空间成正比,越大的问题,就需要越复杂的解决过程,这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求就越高,学生在这一过程的思考空间就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我生成的想法或者子問题就更少。所以,我们所主导的大问题,就是为了争取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以实现在自我发展能力空间内的最优化发展。当然也要兼顾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不能违背身心发展规律而行。
  [案例l]“正比例的意义”概念教学课的大问题课堂实录。
  教师呈现教材提供的例子,请学生观察6个装有水的圆柱形量杯。
  师:把你看到的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这6个杯子是一样的。
  生2:我发现水越来越高。
  生3:我发现水最高,体积越大。
  师(板书):高度变化,体积随着变化。
  师:我们来看看水高和对应的体积的具体数据。
  教师呈现数据获取的过程:读出的高度及对应的体积,并填写在表格里(如表1)。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水越高,体积越大。(教师先指着变化的水,再指着变化的数据)一种量在变化,另一种量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通过这些数据,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量的变化有规律吗?
  生:有。
  师: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板书:变化规律)
  学生回答时,教师指着数据引导全班学生观察。
  生:它们的变化规律是,高是原来的几倍,体积也相应是原来的几倍;高是原来的几分之几,体积也相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探究变化规律。
  师: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教师在“变化规律”旁画上“?”)
  生1:因为他们是同一种杯子,底面积不变。
  生2:杯子的体积除以杯子的高得到杯子的底面积,底面积不变,就是商不变,所以……
  这节概念课教师用“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变化规律?→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规律?”三个核心问题串联了主要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的问题教学设计既兼顾了教学目标,同时指向明确,又留给孩子进行思考的空间。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只会让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流于形式,并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收获。
  二、开设智力游戏,激发思维跌宕起伏
  西奥妮·帕帕斯( Theoni Pappas)说:“逻辑、娱乐和游戏,可谓是数学的三剑客。”这说明智力游戏在数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目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有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案例2]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游戏。
  我们做1-10的数学头饰,请10个孩子戴在头上参与游戏。教师说出一个数字,例如7,学生通过结对使头上的数字组成7,走到墙边。然后,教师问: “有没有可能所有孩子都走到墙边呢?”游戏开始了,3和4,2和5,1和6很快结合,剩下8,9,10,在孩子们的提醒下,他们也找到了这样的方法:8 9-10-7.现在只剩下7了,教师又提示说: “现在我们如果能利用已经成功的伙伴头上的数字能把7也带到墙边吗?”孩子们讨论:“有0就好了。”“用已经成功的数字,那起码要两个。”……很快,学生们想到了一种方案:7 5-3-2=7,还有7 8 1-9=7等。于是,教师又说:“能用一个组合把这十个人都带到墙边吗?”这个问题比较难,但是孩子在把这些数字一字排开反复思考后,也有孩子想到了办法,高兴不已。
  (游戏出自:[丹麦]亨宁·安德森,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M].周悬,译,天津:天津出版社,2012)
  这一游戏里面有加法练习、减法练习、加减混合计算练习,不是把着力点仅仅停留在计算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比赛,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学生在玩耍中需要思考才能完成这个游戏,思维的训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三、创设多元练习,彰显思维精彩纷呈
  (一)数形结合,彰显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时候学生可以运用直觉思维解决司题。例如,对问题的“灵感”和“顿悟”。在求解数学问题时,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熟悉的旧知,在整体上对数学信息及其关系进行迅速的识别和准确的判断,进而做出可靠的猜想和合理的假设,并得到相应的结论。   [案例3]
  此题很难用小学的知识直接计算,因为它有无穷多个数相加,如果是有限个数相加,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恒等交换可以计算。从题中数的特点来看,每一项的分子都是1,每一项的分母都是它前一项分母的2倍,或者说是第几项的分母就是2的几次方,第n项就是2的n次方。联想到分数的计算可用几何直观图表示,如图1,2极限的思想来看,当取的次数趋向于无穷大时,余下的部分就趋向于0,因而,最后取的面积就是1。也就是说,上面算式的得数是1。
  (二)一题多用,彰显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题多用沟通了知识联系,学生的眼光从一个小知识点扩展到一个类型的知识,最后搭成数学知识的框架体系。一题多用能让学生通过对题组的思考,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结构和不同联系去探索问题,以及改变条件或者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多个思维指向、思维起点、逻辑规则、评价标准、思维结论,形成多渠道逻辑线索的思维模式。
  [案例4]在复习分数应用题中,我出示了下面的一道题:某工厂要生产600个玩偶,第一天生产了总数的 ,第二天生产了總数的 ,____________?然后要求学生补充多个问题,最后解答。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整理出以下问题:
  (1)第一天、第二天各生产了多少个玩偶?
  (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生产多少个玩偶?
  (3)两天一共生产了多少个玩偶?
  (4)还剩多少个玩偶?
  (5)两天共生产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6)还剩总数的几分之几没有完成?
  (7)第二天比第一天少生产了几分之几?
  (8)第一天生产的玩偶个数是第二天的几倍?
  (9)第二天生产的个数是第一天的几分之几?
  在请学生充分思考这些问题后,引导学生对比第2题和第7题、第4题和第6题,区分具体数量与分率。然后,请学生比较第8题和第9题,让他们知道虽然都是在比较第一天和第二天生产的玩偶个数,但因为表述的不同导致单位“1”就不同了。
  这样的一题多用让学生对分数问题进行了系统整合,通过各种概念的联系、各种问题的辨析、层层深入的追问,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以点带面,由此及彼,活跃思路,拓展思维,使数学思维得以引导和发散。
  (三)数学日记,彰显学生的创新思维
  什么是“数学日记”?它是指学生用文字记录的数学思考或数学学习感想。它更强调的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只看思维的结果。正如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著名的数学认知专家施万克教授所说: “数学过程比数学结论更重要” “让孩子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施教授的这些话正是说明了思维过程的重要性。
  [案例5]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了“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解决问题”后,为了进一步理解含义,我让他们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写“数学日记”,发展了观察、推理的能力。如图5。
  [案例6]六年级的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要求他们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如图6。
  传统的数学作业,更多地就是做许多的题目,做久了,做多了,学生就觉得厌烦。而日记作为数学练习的一种形式,学生感兴趣,愿意写。一份数学日记就体现了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和内心情感,数学日记不仅搭建了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还给学生呈现思维独创性提供了一个舞台。
  学习数学,要对数学思维有足够的重视,好比“磨刀不误砍柴工”。数学思维的培养能使人变得聪明、智慧。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落实到每一堂数学课上,更为必要的是每一堂数学课必须要找准那一个思维“支架”。
其他文献
摘要:借助“微课”这一新型教学形式,以“氧化铝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借助微课教学提升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尝试。  关键词:化学信息素养;高中生;微课;泰微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0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03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逐步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课堂
蓝天白云、椰林海滩,是海边度假永恒不变的主题。然而,除了常见的白色沙滩美景,还有黑色和金色沙滩组成的独具一格的海边世界。不用走远,就在东南亚,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这三个国家,就可以分别享受到黑色、白色、金色的沙滩构成的海边浪漫假期。黑宝石沙滩上的夏宫 印尼巴厘岛Amankila酒店  从印尼登巴萨国际机场出来,向着巴厘岛东部一直进发,行驶1个多小时,就进入了Karangasem地区,据说这里拥有巴
在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晚》上,影星赵薇演唱的歌曲《六尺巷》,受到了满堂喝彩。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桐城六尺巷”竟成了旅游的热门景点,《六尺巷》成了许多地方群众传唱的经典歌曲。“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六尺巷》以普普通通的语言,呼吁人们以平等、理性的态度对待邻里,彼此之间留点分寸、留点距离,“街坊邻里常相亲,一段佳话永流芳”,自然是让人回味无穷。  我丈夫的祖籍在安徽安庆,夫家的老人给我讲
摘要:回避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以“探究前置,教材后移”方式“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达到提升探究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探究;空气;氧气;体积分数;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6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2
摘要:定量研究的思想与方法是化学科学产生、发展的源泉。通过对现行的两套中学化学教材和江苏省内高中生的抽样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实验非定量的处理方式对学生科学地认识化学、研究化学、设计合理实验方案等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学中应该加以关注和改进。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定量;调查研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对化学
白古寺所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遍布崇山峻岭,且有多处常年不化的雪峰,这座萨迦派佛教寺院就在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深居了500多年,为当地人提供精神庇佑,它独具特色的红白条土墙,取自天然材料,与周围的藏族村寨、原始森林和諧一体。
摘要:文章从“诱思探究”教学思想出发,在设计群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结合《水的组成》课堂教学的实例,阐述了群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诱思探究;群组问题;探索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2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其精髓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
[摘要] 孩子就是孩子,他的个性、年龄特征都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我们应用一颗宽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他们毕竟是年幼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与生俱来的天真、稚拙与顽皮。我们应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触动孩子的内心体验的教育,最有效的要让他们通过思考,来使自己慢慢长大。  [关键词] 玉树地震 思维方式 成长问题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摘要】笔者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分析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某一单元教学设计为例,从单元主题的提炼、单元目标的设定、核心活动的设计、持续性评价的设计等四方面着手,采用“逆向规划”等方式,对该教学设计进行改进。  【关键词】初中英语;深度学习;单元教学;逆向规划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两位在瑞典工作的美国学者Ref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首先提出深度学习(deep l
中文名(Chinese name): 查尔斯·卓别林  英文名(English name): Charles Chaplin  别名(Nickname): 查理(Charlie)  国籍(Nationality): 英国(England)  出生地(Birth Place): 英国伦敦 (London, England)  出生日期(Date of Birth): 1889年4月16日  (A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