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背景下我国“大玉米经济”战略探讨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790858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目前普遍的研究结论,加入WTO后,我国玉米产业将处于比较劣势,特别是北方玉米产区将面临重大冲击,因此应实施缩小玉米生产的战略性调整。但据笔者的研究分析,中国玉米产区是世界三大玉米黄金生产带之一,具有许多显在优势和潜在优势,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比其它大宗农产品更具竞争力,因此,充分认识玉米产业的优势,发挥显在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做大,做深,做精玉米产业,在WTO背景下,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其他文献
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而出现的新生事物,许多地方把它作为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论证不充分,盲目建设,内容雷同,科技含量低,效益不理想,投资及管理运行机制不规范,园区发展缺乏活力等。由此引发了一此争议,最近,笔者对河南省的十几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实地调研,颇有感受和启发。
在90年代之前,中国粮、棉等农产品国同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年来,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某些商品价格优势已不存在。一些专家对乌拉圭回合谈判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做了过于乐观的估计,认为在农业协议生效后,发达国家削减对国内生产和出口的补贴,由此可纠正被扭曲的世界市场价格,从而引起国际农产品贸易价格的普遍上涨,实际上,近8年来,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疲软状态。最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粮食收购价格节节攀升,大宗农产品出口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肉类产品生产快速发展,从1990年起成为世界第一产肉大国,1998年中国肉类产量达5883万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6.4%,但是,中国肉类产品以本国消费为主,参与国际贸易的比例一直很小,1998年中国出口肉类产品68.6万吨,仅占当年中国肉类总产量 的1.17%,占当年世界肉类总出口量的3%,如果考虑到中国大部分肉类产品是出口到香港,则中国肉类产品真正参与国际贸易的比例更小,世界肉类产量的10%参与国际贸易,一些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如丹麦、新西兰、荷兰、澳大利亚等肉类产量的40%以上参与
工业化的理论和经验表明,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在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中,最早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对这种城乡人口流动行为进行研究的是,刘易斯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结构转变模型”,该模型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的转移-资本积累-工业部门扩张-二元结构转变”的机制,但由于若干理论假设的不合理,以及政策结论的重工轻农倾向,其理论已渐为人们所冷落,而70年代问世的托达罗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流动的解释,似乎更有说服力。
近年来,响水县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改变过去以粮油为 主的经营方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已形成8万亩浅水藕等一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目前,有农民经纪人1.5万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23个,农民开始从农产品加工,流通中获益,但是,响水县农村经济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农业结构仍不合理,农产品加工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还不顺畅,农民仍然缺乏进入市场的组织载体。要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十五”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出现大量剩余,从而引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寻求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大规模流动。本文针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试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试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规律及其原因做一探索。
股份合作制度是我国农村目前比较普遍的经济组织形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将资本和劳动进行联结,实行一人一票,按股分红,各地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产生了“横岗模式”、“温州模式”、“泉州模式”、“阜阳模式”、“淄博模式”等各具特色的模式。深圳市横岗镇的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内涵丰富,个性鲜明,包容性强的生产要素组合形式,其产生与发展是一项影响较大的制度创新,必将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十多年来,“横岗模式”的制度绩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其演变趋势,对于乡镇集体企业和改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面对当今逐渐衰落的绿色文明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人们在痛定思痛的同时,开始探索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和途径,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徐静同志撰写、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绿色的诱惑:贵州生物资源开发》一书,正是这一探索中的力作。全书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在发展农业、开发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应自始自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论,正是从这条主线出发,本书以人地系统为核心,以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为目标,以生物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人口控制为条件,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标
2001年以来,中央进一步提高了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各级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因此,农业和农村形势有了明显的转机。主要表现是:在遭受特大旱灾和严重煌灾的背景下,农业仍能平稳发展;乡镇企业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多数地方目标基本明确,思路基本清晰,步伐进一步加快,效果也在逐步显现。但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尤其是在增加农民收入中,仍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