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穷屌丝的大学梦
1959年5月5日,顾雏军出生在江苏泰州姜堰俞垛镇仓场村。在恢复高考考上大学之前,他一直待在农村。因此,有人评价,在顾雏军的性格中既有农民的淳朴和狡黠,也有读书人的聪慧和心机。
在家乡,现在已很少人提到顾雏军,但在其风光时,人莫不以之为傲。2003年是他最风光的一年。这一年,顾雏军不但在商场上所向披靡,而且作为第三代企业领袖的代表当选了2003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当顾雏军变得家喻户晓时,泰州也因而扬名。
这一年,《泰州日报》的记者走访了顾雏军的家乡,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了顾雏军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小时候的顾雏军,家境不太富裕,但家教甚严。他从小就很懂事,不像同龄的小孩子那样调皮捣蛋,村里来了放电影或唱戏的班子,其他小孩子都去看热闹,只有顾雏军从来不去看,一个人躲在家中看书。
村里人还回忆,那时的顾雏军很勤劳,对生活不讲究,穿个鞋子没后跟,也不计较。干活时,有鼻涕流下来,就用袖子直接擦了了事。
成名之后当了大老板的顾雏军,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淳朴。不修边幅,不爱打领带,一身肥大的西服像黑袍。脸膛黝黑,身体矮胖,远远望去依稀还有多年乡间生活的痕迹。
顾雏军与同龄人一样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山下乡”——严格地说是返乡知青。1975年,高中毕业的顾雏军下乡插队回到仓场村,任村团支部书记,并兼棉花技术员等职。
1977年恢复高考,对于几千万插队知青和返乡知青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年,包括顾雏军。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战役,结果大获全胜。18岁的顾雏军在本公社370多名考生中成为唯一一名高中者,考入当时还是重点大学的江苏工学院(今江苏大学的前身)。
但是,命运可以通过高考来改变,性格却不能。而从某种程度来说,性格决定着命运。顾雏军的性格是在18年的农村岁月中形成的:既坚韧、认真、机敏、胆大——这些是他成功的因子;但也倔犟、暴躁、任性、狂妄——这些是他失败的元素,并于日后给他带来“科龙专制者”的恶名。
跨过高考独木桥,顾雏军很得意。顾雏军的大学同学王武林说,由于成绩好的缘故,顾常常流露出“吾非凡人”的气势,周围许多同学都不入他的法眼,他的目标是获得诺贝尔奖。
当然,火暴脾气也一点没变。顾大学时代的老师王同章告诉媒体记者,鉴于顾雏军学习不错,是个学术苗子,所以在其毕业的时候,打算让其留校。然而,毕业在即时发生的一件事,让师生们惊讶:因为一件小事,顾雏军和班长吵起来,当着众人的面,顾雏军抽了班长两个耳光!
两个耳光抽走了顾雏军留校的可能,但争气的他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顺利考上天津大学的研究生。这又一次给了顾雏军自信。
备受争议的年轻科学家
上大学无疑是顾雏军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否则他可能至今还困在农村;发明“顾氏循环理论”则是第二个转折点,没有它,顾雏军不会下海,日后也不会在制冷界和白色家电业掀起狂澜。
辉煌时,顾雏军曾以成功者的姿态给人上课说:“不要一会儿看这个时髦就做这个,一会儿看那个流行又跳去做那个,凡事都浅尝辄止,最终只会一事无成。一个人一生其实只需要做对一件事就算得上成功。我相信一个人如果卖10年豆腐,只要他能坚持下来,他一定会卖出名气来。” 事实也确实如此。顾雏军自始至终死磕制冷的执著和坚韧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
“顾氏循环理论”是他在天津大学读研究生时发明的。但这却给他带来人生第一次大的争议。
顾雏军在天津大学的生活依然个性鲜明,人际关系不好,但他读书科研却极其认真,并且敢于挑战权威,最终因质疑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普林高津的非紊态热力学,提出了顾氏循环理论。当然,顾雏军提出的学名叫“G循环理论”。不过,该理论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导师的认同,认为这只是“劳伦兹循环”的重述。当时顾雏军27岁,他对此并不服气。
1988年,已经离开了天津大学、回到江苏工学院任教的顾雏军在英美合办的《能源》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论文,题目是《一个新型热力循环的研究》。不过,此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
或许,直到那时,顾雏军脑子里依然被科研的狂想所占据,他常常看书看到深夜三四点钟。在这期间,他根据自己的理论,发明了不含氟利昂的制冷剂。遗憾的是,人际关系的紧张让他苦闷……
此时,社会上正值第二波下海大潮,有朋友便怂恿他说,世界各国刚签署《蒙特利尔公约》,明确了替换氟利昂的日期,其发明的不含氟利昂制冷剂刚好有用武之地,不若下海捞金。
而顾雏军正好很缺钱。后来,他说:“我之所以下海,是因为当年做研究的时候,实在太穷了(当年顾雏军研究生毕业,一个月挣67块,后来涨到100块,每个月几乎花光),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才经商的。老实说,当年我没有任何念头要成为亿万富翁,根本目的就是想生活宽裕点。”
于是,顾雏军于1989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挂靠在中软公司下,主要就是利用他发明的制冷剂做工程。随后,顾雏军开始第一次学会利用媒体包装自己。当时,国家正鼓励青年科技专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而社会上,正在流传点子、知识如何创造金钱的故事。顾雏军不失时机地推出自己的“顾氏循环理论”。
1989年1月,《光明日报》等报纸刊发了《顾雏军发明“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的文章,称:“我国中软能源工程公司30岁的高级工程师顾雏军经过3年努力,最先向冰箱、空调工业推出了能理想解决上述问题的新技术——顾氏热力循环系统。以中国科学家来命名热力循环,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其后有关“青年科学家”顾雏军发明顾氏循环理论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上相继出现。
这是顾雏军第一次出名,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媒体的力量。然而,在享受盛名的同时,顾雏军也麻烦缠身,顾氏循环理论一出来就遭到了学术界抵制,而带头批判的竟然来自他的导师和师兄。
媒体公开报道顾氏循环理论后,顾雏军的导师吕灿仁和师兄马一太等商量后,觉得顾雏军是在“哗众取宠、糊弄外行”,有必要进行澄清。于是,他们先后发表了《“顾氏循环”考证和质疑》、《劳伦兹循环与“顾氏循环”》等文章,指出“顾氏循环是骗人的!”从此,学术界和制冷界对顾氏循环的批判一直没有中断。
不管争议如何,顾雏军毕竟依靠此理论发明出了不含氟利昂的制冷剂。这才是最为关键的。更加天助顾雏军的是,那时正赶上全国“空调热”,空调供不应求。国美的黄光裕和苏宁的张近东,当时正是靠卖空调掘得第一桶金。而市场上,海尔、春兰等日后知名空调品牌方起步不久,科龙空调则还没有问世。总之,顾雏军赶上了好时候,做了几个月制冷剂工程后,就做起了空调。
实际上,在涉足空调业之前,顾雏军的日子并不好过。据报道,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顾雏军是靠其极具鼓动性的口才来维系团队的。当时,有一帮忠心追随他的人,他们相信跟着顾雏军总会有出头的一天,甚至在半年没有发出工资的情况下依然矢志不渝。
而顾雏军也没有食言,4名追随者最终成为了后来的格林柯尔系的中坚力量,他们分别是:科龙副总裁严友松、掌管格林柯尔—科龙工业园的江西科龙实业董事长张宏、深圳格林柯尔领军人张细汉、*ST亚星总经理谭荣伟。这四人被人合称为格林柯尔系“四大金刚”。
最后,有了初步积累的顾雏军结束了偷偷摸摸、小打小闹的状态,以江苏工学院不给他副教授职称为由,正式辞职下海。
在离开学校的那天,王同章请他到家中吃饭饯行。饭桌上,初尝商海滋味的顾雏军感慨万千:办公司和做学问不同,80%靠吹,20%靠实干。
顾雏军总结出来的这条商道,以后就被忠实地运用到他的制冷大业中。
商海遨游学“真经”
或许就是宿命。顾雏军做的第一个空调牌子名叫“小康”,开始势头不错,最终却因不服广东省惠州市技术监督局的处罚而黯然收场。
1990年,顾雏军正式在广东惠州建立工厂,生产小康牌空调。到了1991年,这个公司共生产空调4.3万台,1992年达到了6万台。那几年物资短缺,空调市场火爆,小康牌空调的成本只有几百元,销售价格为2000多元,顾雏军获利颇丰。
这应该是顾雏军下海经商的第一桶金。不过,他很快就遇到了麻烦。这也是他下海经商历程中第一次严重受挫。起因是惠州市技术监督局对小康牌空调抽样检验,认定为不合格产品。
论说,这并不是多大的问题,好好沟通,并按要求整改即可。但顾雏军没有,依旧正常生产、销售。这惹恼了管理部门。于是,惠州市经委、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和市技监局于1993年7月20日联合发文,责令该公司立即停产,彻底改造。诡异的是,到了这个时候,顾雏军依旧对责罚不理不睬。这最终导致惠州市技监局做出封厂的处罚决定。
顾雏军显然火气更大,一纸诉状将惠州市技监局告上法庭。一时之间,小康牌空调案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新华社、《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都对此做了长篇报道。
但顾雏军并没得到想要的结果,一审、二审均遭败诉。最终的结果是,工厂停办,顾雏军没有缴纳600多万元的罚款,而被没收的几百台空调也没有被追回。小康牌空调案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资本是有魔力的
在小康空调事件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顾雏军把眼光投向了海外。
这一时期,他最大的收获,也可以说是他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学会了资本运作,这使他得以迅速将企业做大,但同时也使他从一位实业家偏向做一位资本玩家,为最终的科龙败局埋下伏笔。
顾雏军决定到海外创业的原因并非是因小康空调的失利,而是他看到了当时无氟制冷剂的主要市场在欧洲。
“因为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欧洲各国是发达国家。按照《蒙特利尔公约》,发达国家在1997年1月1号必须禁止生产和进口氟利昂。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期限是2010年,这个时间很遥远。你很难想象一个发展中国家会在1993年、1994年就会花钱做这个事。所以我只能选择到英国去。”
从这一点来看,还是必须佩服顾雏军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出色的捕捉商机能力的。
而且,他还有幸碰到了一个难得的机缘。一个英国投资客看中了顾雏军的制冷技术,邀他技术入股创业。按照顾雏军自己的说法,在欧洲时,他一直充当技术提供者的角色,并在几年时间内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收益。
不管其说法有无水分,但可以肯定的是,顾雏军又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但对他来说,学会了资本运作才是最大的收获。到了1994年底,顾雏军便开始尝试独立创业,在加拿大建立了格林柯尔公司,格林柯尔的英文是GREEN COOL,意思是绿色清凉。这显示了顾雏军创办一家绿色公司的宏伟决心。
但突飞猛进的机会在哪里呢?顾雏军瞄上了资本市场。数年后,收购了科龙、美菱等多家上市公司的顾雏军一直被人视为是个资本玩家,不是搞实业的。当时有不少人奇怪,顾雏军这个看似很纯粹的技术人才,从哪折腾出来如此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
源头就是在这个时候。
后来,顾雏军把1996年当做分水岭。这一年,弄明白了投行是如何运作了的他试图以小博大,欲以拼凑的4000万美元,撬动1.8亿美元收购美国一家冰箱公司。当然,最终失败了,他将之归结为美国市场天然对中国人实力及信誉的不信任。
这次失败让顾雏军痛心疾首,也让他刻骨铭心,并促使他下了回国发展的决心。不过,此时的他已经在资本的魔力中不能自拔。
对此,顾雏军也不讳言,他说:“我1998年回国以后,当时很多人问我从国外赚回多少钱。我说这个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使我从一个科技工作者转变为一个企业工作者,一个资本经营者,一个 business。我开始用企业界正常的一种观点来思考一个企业的问题。而在此之前我更像一个科研人员。”
但不知顾雏军是否这样反思过:资本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人走上险峰绝顶,也可以让人跌进万丈深渊。如果他过分迷信资本的神奇魔力,醉心于不停地转动资本魔方,那就十分危险了。
上市成为第一选择
短短数年,顾雏军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顾雏军了,再次回国的顾雏军的身份已经是一个香港商人。
同时,他还找到了办企业的“捷径”,再次创办企业时,首要目的已经不再是实业,而是架构一个资本平台,其在天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建立的几家以格林柯尔命名的公司,从创立之日起,就完全按照美国、香港上市公司的要求运作。他曾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忙虚的了,一定要搞到上市才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不成功就蹲监狱!”
“不成功就蹲监狱!”人们都说顾雏军一语成谶。上市成就了顾雏军,也是上市毁了顾雏军。
不过,当时顾雏军回国的时机选择还是十分彰显其商业眼光的。因为就是从1998年开始,国家开始了分行业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生产的进程,环保制冷剂市场开始浮现巨大的商机。
而且,他还学会该如何和管理部门打交道。实际上,小康牌空调的重挫使顾雏军意识到管理部门支持的重要性。所以,当1998年再次回国发展后,顾雏军表现出强大的公关能力。
1998年,有关部门明确将格林柯尔制冷剂技术列为中国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项目5个A类项目中的制冷剂推广项目之一。
随后,格林柯尔在很多省市通过强力公关,取得了在当地作为无氟制冷剂唯一提供商的机会,并通过有关部门发文指定使用的形式来确定格林柯尔在当地制冷剂替换市场的领先地位。这成了格林柯尔的销售法宝,很快取得了国内环保制冷剂市场的垄断地位。
可以说,顾雏军在国内的第二次创业基本上是一路高歌、一帆风顺的,上市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2000年7月,顾雏军整合天津等几家国内公司组建成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公司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一举融资5.5亿港元。上市后他卖了旧股,套现3个多亿,又分红1亿,这些资金储备成为进一步收购的基础。
这是顾雏军最春风得意的时刻。格林柯尔上市的当天,顾雏军在香港联交所拍了一张神采飞扬的照片。这张照片一直摆放在他北京的办公室里。
这一天是顾雏军的里程碑,也是格林柯尔的里程碑。从此,顾雏军有了一个旗舰、一个平台、一个支点。以后所有的收购都是在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这个平台上操作的。几年以后,当顾雏军不得不在监狱里忍痛签字卖掉科龙时,他说:“没有科龙的顾雏军就是一个三流企业家。”
是的,没有科龙,顾雏军就不是大老板;但是没有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顾雏军也收购不了科龙。
1959年5月5日,顾雏军出生在江苏泰州姜堰俞垛镇仓场村。在恢复高考考上大学之前,他一直待在农村。因此,有人评价,在顾雏军的性格中既有农民的淳朴和狡黠,也有读书人的聪慧和心机。
在家乡,现在已很少人提到顾雏军,但在其风光时,人莫不以之为傲。2003年是他最风光的一年。这一年,顾雏军不但在商场上所向披靡,而且作为第三代企业领袖的代表当选了2003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当顾雏军变得家喻户晓时,泰州也因而扬名。
这一年,《泰州日报》的记者走访了顾雏军的家乡,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了顾雏军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小时候的顾雏军,家境不太富裕,但家教甚严。他从小就很懂事,不像同龄的小孩子那样调皮捣蛋,村里来了放电影或唱戏的班子,其他小孩子都去看热闹,只有顾雏军从来不去看,一个人躲在家中看书。
村里人还回忆,那时的顾雏军很勤劳,对生活不讲究,穿个鞋子没后跟,也不计较。干活时,有鼻涕流下来,就用袖子直接擦了了事。
成名之后当了大老板的顾雏军,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淳朴。不修边幅,不爱打领带,一身肥大的西服像黑袍。脸膛黝黑,身体矮胖,远远望去依稀还有多年乡间生活的痕迹。
顾雏军与同龄人一样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山下乡”——严格地说是返乡知青。1975年,高中毕业的顾雏军下乡插队回到仓场村,任村团支部书记,并兼棉花技术员等职。
1977年恢复高考,对于几千万插队知青和返乡知青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年,包括顾雏军。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战役,结果大获全胜。18岁的顾雏军在本公社370多名考生中成为唯一一名高中者,考入当时还是重点大学的江苏工学院(今江苏大学的前身)。
但是,命运可以通过高考来改变,性格却不能。而从某种程度来说,性格决定着命运。顾雏军的性格是在18年的农村岁月中形成的:既坚韧、认真、机敏、胆大——这些是他成功的因子;但也倔犟、暴躁、任性、狂妄——这些是他失败的元素,并于日后给他带来“科龙专制者”的恶名。
跨过高考独木桥,顾雏军很得意。顾雏军的大学同学王武林说,由于成绩好的缘故,顾常常流露出“吾非凡人”的气势,周围许多同学都不入他的法眼,他的目标是获得诺贝尔奖。
当然,火暴脾气也一点没变。顾大学时代的老师王同章告诉媒体记者,鉴于顾雏军学习不错,是个学术苗子,所以在其毕业的时候,打算让其留校。然而,毕业在即时发生的一件事,让师生们惊讶:因为一件小事,顾雏军和班长吵起来,当着众人的面,顾雏军抽了班长两个耳光!
两个耳光抽走了顾雏军留校的可能,但争气的他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顺利考上天津大学的研究生。这又一次给了顾雏军自信。
备受争议的年轻科学家
上大学无疑是顾雏军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否则他可能至今还困在农村;发明“顾氏循环理论”则是第二个转折点,没有它,顾雏军不会下海,日后也不会在制冷界和白色家电业掀起狂澜。
辉煌时,顾雏军曾以成功者的姿态给人上课说:“不要一会儿看这个时髦就做这个,一会儿看那个流行又跳去做那个,凡事都浅尝辄止,最终只会一事无成。一个人一生其实只需要做对一件事就算得上成功。我相信一个人如果卖10年豆腐,只要他能坚持下来,他一定会卖出名气来。” 事实也确实如此。顾雏军自始至终死磕制冷的执著和坚韧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
“顾氏循环理论”是他在天津大学读研究生时发明的。但这却给他带来人生第一次大的争议。
顾雏军在天津大学的生活依然个性鲜明,人际关系不好,但他读书科研却极其认真,并且敢于挑战权威,最终因质疑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普林高津的非紊态热力学,提出了顾氏循环理论。当然,顾雏军提出的学名叫“G循环理论”。不过,该理论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导师的认同,认为这只是“劳伦兹循环”的重述。当时顾雏军27岁,他对此并不服气。
1988年,已经离开了天津大学、回到江苏工学院任教的顾雏军在英美合办的《能源》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论文,题目是《一个新型热力循环的研究》。不过,此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关注。
或许,直到那时,顾雏军脑子里依然被科研的狂想所占据,他常常看书看到深夜三四点钟。在这期间,他根据自己的理论,发明了不含氟利昂的制冷剂。遗憾的是,人际关系的紧张让他苦闷……
此时,社会上正值第二波下海大潮,有朋友便怂恿他说,世界各国刚签署《蒙特利尔公约》,明确了替换氟利昂的日期,其发明的不含氟利昂制冷剂刚好有用武之地,不若下海捞金。
而顾雏军正好很缺钱。后来,他说:“我之所以下海,是因为当年做研究的时候,实在太穷了(当年顾雏军研究生毕业,一个月挣67块,后来涨到100块,每个月几乎花光),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才经商的。老实说,当年我没有任何念头要成为亿万富翁,根本目的就是想生活宽裕点。”
于是,顾雏军于1989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挂靠在中软公司下,主要就是利用他发明的制冷剂做工程。随后,顾雏军开始第一次学会利用媒体包装自己。当时,国家正鼓励青年科技专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而社会上,正在流传点子、知识如何创造金钱的故事。顾雏军不失时机地推出自己的“顾氏循环理论”。
1989年1月,《光明日报》等报纸刊发了《顾雏军发明“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的文章,称:“我国中软能源工程公司30岁的高级工程师顾雏军经过3年努力,最先向冰箱、空调工业推出了能理想解决上述问题的新技术——顾氏热力循环系统。以中国科学家来命名热力循环,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其后有关“青年科学家”顾雏军发明顾氏循环理论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上相继出现。
这是顾雏军第一次出名,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媒体的力量。然而,在享受盛名的同时,顾雏军也麻烦缠身,顾氏循环理论一出来就遭到了学术界抵制,而带头批判的竟然来自他的导师和师兄。
媒体公开报道顾氏循环理论后,顾雏军的导师吕灿仁和师兄马一太等商量后,觉得顾雏军是在“哗众取宠、糊弄外行”,有必要进行澄清。于是,他们先后发表了《“顾氏循环”考证和质疑》、《劳伦兹循环与“顾氏循环”》等文章,指出“顾氏循环是骗人的!”从此,学术界和制冷界对顾氏循环的批判一直没有中断。
不管争议如何,顾雏军毕竟依靠此理论发明出了不含氟利昂的制冷剂。这才是最为关键的。更加天助顾雏军的是,那时正赶上全国“空调热”,空调供不应求。国美的黄光裕和苏宁的张近东,当时正是靠卖空调掘得第一桶金。而市场上,海尔、春兰等日后知名空调品牌方起步不久,科龙空调则还没有问世。总之,顾雏军赶上了好时候,做了几个月制冷剂工程后,就做起了空调。
实际上,在涉足空调业之前,顾雏军的日子并不好过。据报道,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顾雏军是靠其极具鼓动性的口才来维系团队的。当时,有一帮忠心追随他的人,他们相信跟着顾雏军总会有出头的一天,甚至在半年没有发出工资的情况下依然矢志不渝。
而顾雏军也没有食言,4名追随者最终成为了后来的格林柯尔系的中坚力量,他们分别是:科龙副总裁严友松、掌管格林柯尔—科龙工业园的江西科龙实业董事长张宏、深圳格林柯尔领军人张细汉、*ST亚星总经理谭荣伟。这四人被人合称为格林柯尔系“四大金刚”。
最后,有了初步积累的顾雏军结束了偷偷摸摸、小打小闹的状态,以江苏工学院不给他副教授职称为由,正式辞职下海。
在离开学校的那天,王同章请他到家中吃饭饯行。饭桌上,初尝商海滋味的顾雏军感慨万千:办公司和做学问不同,80%靠吹,20%靠实干。
顾雏军总结出来的这条商道,以后就被忠实地运用到他的制冷大业中。
商海遨游学“真经”
或许就是宿命。顾雏军做的第一个空调牌子名叫“小康”,开始势头不错,最终却因不服广东省惠州市技术监督局的处罚而黯然收场。
1990年,顾雏军正式在广东惠州建立工厂,生产小康牌空调。到了1991年,这个公司共生产空调4.3万台,1992年达到了6万台。那几年物资短缺,空调市场火爆,小康牌空调的成本只有几百元,销售价格为2000多元,顾雏军获利颇丰。
这应该是顾雏军下海经商的第一桶金。不过,他很快就遇到了麻烦。这也是他下海经商历程中第一次严重受挫。起因是惠州市技术监督局对小康牌空调抽样检验,认定为不合格产品。
论说,这并不是多大的问题,好好沟通,并按要求整改即可。但顾雏军没有,依旧正常生产、销售。这惹恼了管理部门。于是,惠州市经委、市经济协作办公室和市技监局于1993年7月20日联合发文,责令该公司立即停产,彻底改造。诡异的是,到了这个时候,顾雏军依旧对责罚不理不睬。这最终导致惠州市技监局做出封厂的处罚决定。
顾雏军显然火气更大,一纸诉状将惠州市技监局告上法庭。一时之间,小康牌空调案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新华社、《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都对此做了长篇报道。
但顾雏军并没得到想要的结果,一审、二审均遭败诉。最终的结果是,工厂停办,顾雏军没有缴纳600多万元的罚款,而被没收的几百台空调也没有被追回。小康牌空调案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资本是有魔力的
在小康空调事件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顾雏军把眼光投向了海外。
这一时期,他最大的收获,也可以说是他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学会了资本运作,这使他得以迅速将企业做大,但同时也使他从一位实业家偏向做一位资本玩家,为最终的科龙败局埋下伏笔。
顾雏军决定到海外创业的原因并非是因小康空调的失利,而是他看到了当时无氟制冷剂的主要市场在欧洲。
“因为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欧洲各国是发达国家。按照《蒙特利尔公约》,发达国家在1997年1月1号必须禁止生产和进口氟利昂。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期限是2010年,这个时间很遥远。你很难想象一个发展中国家会在1993年、1994年就会花钱做这个事。所以我只能选择到英国去。”
从这一点来看,还是必须佩服顾雏军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出色的捕捉商机能力的。
而且,他还有幸碰到了一个难得的机缘。一个英国投资客看中了顾雏军的制冷技术,邀他技术入股创业。按照顾雏军自己的说法,在欧洲时,他一直充当技术提供者的角色,并在几年时间内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收益。
不管其说法有无水分,但可以肯定的是,顾雏军又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但对他来说,学会了资本运作才是最大的收获。到了1994年底,顾雏军便开始尝试独立创业,在加拿大建立了格林柯尔公司,格林柯尔的英文是GREEN COOL,意思是绿色清凉。这显示了顾雏军创办一家绿色公司的宏伟决心。
但突飞猛进的机会在哪里呢?顾雏军瞄上了资本市场。数年后,收购了科龙、美菱等多家上市公司的顾雏军一直被人视为是个资本玩家,不是搞实业的。当时有不少人奇怪,顾雏军这个看似很纯粹的技术人才,从哪折腾出来如此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
源头就是在这个时候。
后来,顾雏军把1996年当做分水岭。这一年,弄明白了投行是如何运作了的他试图以小博大,欲以拼凑的4000万美元,撬动1.8亿美元收购美国一家冰箱公司。当然,最终失败了,他将之归结为美国市场天然对中国人实力及信誉的不信任。
这次失败让顾雏军痛心疾首,也让他刻骨铭心,并促使他下了回国发展的决心。不过,此时的他已经在资本的魔力中不能自拔。
对此,顾雏军也不讳言,他说:“我1998年回国以后,当时很多人问我从国外赚回多少钱。我说这个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这使我从一个科技工作者转变为一个企业工作者,一个资本经营者,一个 business。我开始用企业界正常的一种观点来思考一个企业的问题。而在此之前我更像一个科研人员。”
但不知顾雏军是否这样反思过:资本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人走上险峰绝顶,也可以让人跌进万丈深渊。如果他过分迷信资本的神奇魔力,醉心于不停地转动资本魔方,那就十分危险了。
上市成为第一选择
短短数年,顾雏军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顾雏军了,再次回国的顾雏军的身份已经是一个香港商人。
同时,他还找到了办企业的“捷径”,再次创办企业时,首要目的已经不再是实业,而是架构一个资本平台,其在天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建立的几家以格林柯尔命名的公司,从创立之日起,就完全按照美国、香港上市公司的要求运作。他曾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忙虚的了,一定要搞到上市才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不成功就蹲监狱!”
“不成功就蹲监狱!”人们都说顾雏军一语成谶。上市成就了顾雏军,也是上市毁了顾雏军。
不过,当时顾雏军回国的时机选择还是十分彰显其商业眼光的。因为就是从1998年开始,国家开始了分行业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生产的进程,环保制冷剂市场开始浮现巨大的商机。
而且,他还学会该如何和管理部门打交道。实际上,小康牌空调的重挫使顾雏军意识到管理部门支持的重要性。所以,当1998年再次回国发展后,顾雏军表现出强大的公关能力。
1998年,有关部门明确将格林柯尔制冷剂技术列为中国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项目5个A类项目中的制冷剂推广项目之一。
随后,格林柯尔在很多省市通过强力公关,取得了在当地作为无氟制冷剂唯一提供商的机会,并通过有关部门发文指定使用的形式来确定格林柯尔在当地制冷剂替换市场的领先地位。这成了格林柯尔的销售法宝,很快取得了国内环保制冷剂市场的垄断地位。
可以说,顾雏军在国内的第二次创业基本上是一路高歌、一帆风顺的,上市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2000年7月,顾雏军整合天津等几家国内公司组建成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公司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一举融资5.5亿港元。上市后他卖了旧股,套现3个多亿,又分红1亿,这些资金储备成为进一步收购的基础。
这是顾雏军最春风得意的时刻。格林柯尔上市的当天,顾雏军在香港联交所拍了一张神采飞扬的照片。这张照片一直摆放在他北京的办公室里。
这一天是顾雏军的里程碑,也是格林柯尔的里程碑。从此,顾雏军有了一个旗舰、一个平台、一个支点。以后所有的收购都是在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这个平台上操作的。几年以后,当顾雏军不得不在监狱里忍痛签字卖掉科龙时,他说:“没有科龙的顾雏军就是一个三流企业家。”
是的,没有科龙,顾雏军就不是大老板;但是没有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顾雏军也收购不了科龙。